炳灵寺:空谷妙境,坐禅念定
去往炳灵寺的水路,万里无云万里天,江天一色无纤尘。快艇飞速前进,激荡着浪花,激动着我的小心脏。多少次梦里相见的炳灵寺,我终于要来了。
到达炳灵寺后,远观黄河石林壁立千仞,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心情好的不得了。
(沟口对照 2015—1963)
从沟口进入,眼前就是小积石山了。这山地质为白垩纪红砂岩,裸露在外的岩体在风蚀、水蚀的作用下,形成了层峦叠嶂,壮丽秀美的丹霞地貌。大寺沟是小积石山主要河道之一,沟两侧威峰对峙,黄河从前面流过,两山一河把这里形成了一个幽僻、独立的环境。而这种环境极其符合佛教“山岩空谷间、坐禅而念定”的选址特征,也非常适合在这里参禅论道,开窟造像。
1963年的炳灵寺,真是安静之极,令人无限神往。
(第1窟立佛像 西秦 )
第1窟位于沟口,姊妹峰下。该窟建于西秦,明代重妆。天然摩崖大龛。明代重妆时改为一佛二菩萨。1967年考古清理时,剥离表面,方才露出西秦原作。佛像高4米,为石胎泥质佛像,破浪形发髻,高肉髻,面相方圆,鼻梁隆直。身着通肩袈裟,双刻线衣纹。现双臂已残,特点与169窟北壁第4龛立佛相同。
甚为可惜的是,由于刘家峡水电站建成蓄水,当时又不具备搬迁条件,该窟被水淹没。也许,深藏在水中,才能得到更多的宁静吧。
(第3窟 石塔 唐)
此塔为中国式仿木结构的四方石塔,塔刹已失。塔正面有塔道、塔门,四坡屋面平缓规整,飞檐斗拱构建清晰漂亮,石塔轮廓端庄秀丽,形体稳健,体现出唐代木构建筑和雕塑的辉煌艺术成就。
(第82窟北周)
一结跏趺坐佛二胁侍菩萨,佛左右壁画二弟子。窟顶和门道露出底层,为北周原作,绘飞天、流云等。表层壁画为明代重绘,菩萨面相呈男相。佛像眉清秀目,身形修长,衣饰繁冗,色彩简明。
(第29窟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唐)
主佛倚坐,左手托钵,右手自然下垂。壁画构图简洁,图案简单,以线条为主。
(第88窟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唐 )
主尊磨光肉髻,颈部三纹,赤足倚坐,一手托钵,一手自然放于腿上,身后壁上绘有头光和背光,此龛壁画为炳灵寺唐代壁画中保存最好的,艺术水平亦高。
(第11窟 胁侍菩萨 壁画 唐)
吐蕃控制时期开凿的第11窟,菩萨发髻高耸,身体丰腴。壁画中的菩萨头戴宝冠,下着薄纱透体长裙,双腿若现,透视技法具有吐蕃艺术特征。
(第11窟 藻井 唐)
藻井所绘飞天,身姿舒展、长带飘扬,有吴带当风的艺术风范。
(第64窟 一佛二胁侍菩萨二天王 唐仪凤三年)
64窟当属炳灵寺最具代表的唐代石窟,左右两天王双足各踩一小鬼,雕凿简洁生动,神形兼备。龛上方有唐仪凤三年刑部侍郎张楚金的阴刻碑文,记述了当年唐蕃之间的战事及炳灵寺的佛教盛况,是反映当时唐蕃关系的重要史料。
(第70窟 唐开窟,明重塑、重绘)
窟内正中木胎泥塑八臂十一面观音像,十一面由上而下3-3-3-1-1共五层,竖式排列。明代藏传佛教的典型作品,壁画有坛城图、十八罗汉和经变图,窟外有大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的阴刻题记。
浅浮雕三佛塔 宋 这塔雕刻细腻,非常端庄。
(第125窟 释迦多宝佛 北魏)
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于龛内,佛像双目微睁,眼角细长,鼻、嘴小巧,嘴角微微上翘,褒衣飘逸,雕刻细腻传神,是北魏时期造像的经典之作。
在炳灵寺匆匆一瞥,三步并作两步的赶回船上,大汗淋漓,意犹未尽。而这空谷幽静的炳灵寺也留下了让我再来的无限理由,上寺的藏传壁画,169-172的天宫佛陀,老君洞的北魏壁画、126.128.135的北魏石窟……
这一切都一切都给了我再来一次,再来一次的理由。
念念不忘的心,不停歇的脚步,终会不停的遇见。
微信号:76491029
一念山河
一场旧梦
在旅途
在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