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庆大广山六祖文化初探
望广大山
清:李元英
大广最称胜,飞泉下半山。
近时空寂寂,犹复水潺潺。
未便成登览,深知负往还。
无穷游兴在,迟在白云间。
大广山在德庆县马墟镇,方圆10多平方公里,因其山形广大而得名。周围群山连绵,重峦叠幛,气势雄伟。山上怪石嶙峋,状物肖形;岩洞仙迹,神话优美;流泉飞瀑,林木葱郁。顶峰鸡冠顶,海拔762米,是游人重阳登高的好去处。
据清康熙《德庆州志》记载:“大广山在四都,高五百余丈,周七十里,其形广大,故名。山半有龙浮寺、有紫竹庵、金莲庵、有瀑布泉飞流如练长数十仞,唐卢惠能欲驻锡于此,常有雾海可观焉。”清初贡生陈伦《大广山纪略》“鉴师得法黄梅,欲宏其教于天下,卜创丛林为演法之地,至康州(今德庆县)北四十里得异境焉……”(《德庆州志》)六祖惠能在湖北黄梅东山寺继承了禅宗五祖弘忍的衣钵,回到南方潜心修禅,开创佛教南宗。为躲避恶人追杀,在怀集、四会、德庆、新兴一带深山云游、与猎人、樵夫为伍,悟禅十五年。他遍游岭南山水,选择胜地创建丛林,以光大佛教于天下。
六祖来到康州(今德庆)大广山,看见这里丹崖碧嶂,瀑布如练,香雾飞霞,嘉树名花,鸟语不绝,实为驻锡演法之佳境。于是遍山漫游,为山中诸景一一题名,共得百鸟巢、瀑布泉、仙人迹、卓锡泉、罗汉桥、龙珠案、栖霞室、伏虎石八景,皆为天然之景物。
半山中,现存明清建筑金莲庵及龙浮寺、紫竹庵遗址。其中龙浮寺为宋建,明代有重修,清乾隆四十四年,风圮,五十三年,诰赠梁秩然倡修,同治五年,梁杏珍。现存金莲庵坐西北向东南,为砖、木、石结构,总面阔11.65米,总进深18.60米,占地面积216.69平方米。二进三间,山门面阔三间,深单间,凹斗门。后堂面阔三间,深二间十五架,前有廊,三步架。前带天井,两侧设廊。山门、后堂、次间设厢房。硬山顶,龙船脊,布局总体完整。极具岭南地方古建筑特色,所用的红砖为德庆地区特有的“大熟砖”,对研究明清岭南西江流域建筑艺术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德庆大广山上的六祖踪迹,既是宝贵的人文景观,又有着重要的名人效应,是很有开发价值的又一西江旅游资源。
附:
大广山记
清:陈纶
鉴大师1得法黄梅2,欲弘其教于天下,卜创丛林为演法之地,至康州北四十里,得异境焉。 丹崖碧障,香雾飞霞,石底有菖蒲十二节,点缀两岸,杂以嘉树名花,随地布置,此即所谓大广山也。 师欲栖神3,众谓地僻小而止。
康熙乙卯,余与从兄孔常,闻其胜而游焉。山下无居民,途无烟火。去山十里有一山村,数十人家,名曰高赠4。 自此沿溪行,水石间扪萝附葛,始至其地,群峰壁立万仞,其上宽衍平敞,若不知有山。然斜行山腹,露窟若脐。芦花朴面,丹枫如血,枝头百舌黄鹂、鹌鹑、翡翠飞鸣上下者,百鸟巢也。 绿阴参差,古木丛茂,两崖如芙蓉削成,一水直泻千尺,随风乱散如雪者,瀑布泉也。泉上沙明石出,隐隐有足掌纹,或明或灭者,仙人迹也。其间方石数片,杖痕宛然者,卓锡5□也。石上坐听,水声出石罅间,若鸣珂击筑,幽韵青越,又如山鬼哭,征夫怨女之声,断续无定,令人尘虑尽息。水上石梁横空,恍惚长虹挂于天末者,罗汉桥也。桥尽寺见,寺前田植香稻,可赡数僧,中浮圆峰如拳,日光惨淡者,龙珠案也。山半石室宽敞,日溜天光,有时触石出,云缝其洞口,而落红成阵,松涛数声出于岩内者,栖霞室也。 对山巨石斑谰,如擒人攫兔,不可名状,蹲踞林莽者,伏虎石也。吾以是观之,洞天福地,皆在人间,仙室佛庐,随时而见。向使匡庐6不遇匡裕,则紫霄虎跑,止为青猿白鸟之林;天台7未遇承桢8,则赤城丹台9,不过花魂木魈之宅;罗浮10不遇葛洪,则蝶洞石楼,终为蔓草烟萝之境。而况大广僻在穷壤,湮于草莽,设非鉴师至此,虽有石桥仙境,鸟洞云岩,其孰从而知之,又孰从而传之欤,噫,是山也,非天成之而人启之也,亦非人启之而气运开之也。吾故表而出之,以招隐君子之能炼药者。
〔注释〕
1鉴大师:禅宗六祖慧能。
2黄梅:禅宗五祖弘忍。因居黄梅山,故称。
3栖神:定居修炼。
4高赠:今称诰赠。
5卓锡:手持锡杖而立。亦指僧人居处,“卓锡”后似缺一字。
6匡庐:山名,在江西,即今庐山。殷周时,有匡裕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名匡庐,又名匡山、庐山。
7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形势高大,自古号为飞仙所居,《神仙记》:汉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遇二女子,留半年求归,抵家已七世。
8承祯:指司马承桢,唐之道士,字子微,学辟谷导引术,遍游名山,于天台山结庐不出。
9赤城丹台:天台山景。
10罗浮:罗浮山,在广东博罗,被誉为南粤群山之祖,雄奇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