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惠民四君汤,肠癌临证经典方
摘自 中医出版
导读:大肠癌是结肠癌、直肠癌和肛管癌的总称。在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占肿瘤疾病的第三位,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好发部位以直肠和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最多,占60%~70%,其次为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和横结肠。大肠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后,男女比例约为2:1。中医自古就对该病有广泛的认识,也产生了很多有效的经典名方,历经千年而沿用至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的四君子汤即是其中之一。
四君子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去芦)三两,白术三两,茯苓(去皮)三两,炙甘草二两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煎服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原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孙桂芝教授医案一则
王某,男,65岁。2010年4月15日初诊。患者2010年3月因劳累后出现间断性排便不规律,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胸腹CT示:直肠占位。活检病理结果示: 直肠腺癌。后于该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直肠中分化腺癌,肠系膜淋巴结内可见癌转移(6/17),术后行FOLFOX 方案化疗。化疗后间断性排便不规律,遂求诊于孙教授门诊。刻下症见:间断性排便不规律,时干时稀,肛门下坠感,偶有腹痛,乏力,纳差,小便调,睡眠可,舌质暗,舌苔白、略腻,脉细弱。辨证属脾肾不足,血瘀湿蕴。治予健脾益肾,活血祛湿,调便理肠。
方用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10g,黄芪30g,黄精10g,陈皮10g,鸡血藤15g,枸杞子10g,红藤10g,败酱草10g,儿茶10g,蚕沙10g,皂角刺10g,九香虫6g,炮山甲(代)6g,水红花子10g,木香10g,三七5g,鸡内金30g,代赭石15g,麦芽30g,重楼15g,白花蛇舌草3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
2010年5月6日二诊:患者自诉大便较前改善,基本规律,1~2次/日,基本成形,乏力、纳差较前改善,腹痛缓解,诉偶有腰酸不适感,舌质暗,舌苔白、略腻,脉细弱。拟方:首诊方去儿茶、蚕沙、皂角刺,加杜仲10g,桑螵蛸10g。继服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
2010年5月22日三诊:自诉大便规律,1~2次/日,细条软便,乏力、纳差不明显,腹痛缓解,腰酸不适感较前减轻,小便调,诉近日寐欠安,舌质暗,舌苔白略腻,脉细弱。拟方:二诊方加远志10g,酸枣仁10g,茯神15g。继服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后坚持门诊中药治疗,复查CT示病情稳定,未复发转移。
按:该患者直肠腺癌术后,术后行FOLFOX方案化疗。症见间断性排便不规律,时干时稀,肛门下坠感,偶有腹痛,乏力,纳差,小便调,睡眠可,舌质暗,舌苔白、略腻,脉细弱。辨证属脾肾不足,血瘀湿蕴。予四君子汤加减。孙教授从整体观念出发,治疗首重健脾益气,扶正培本,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正胜邪却,选用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益气补脾;黄精补脾益气,滋润肺阴;枸杞子滋补肝肾,益本填精。此外,清热解毒、行气化滞、泄浊散结是祛除病邪的主要治法,药物红藤、重楼、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均为解毒散结之品,且本类药物经现代研究证实均有抗癌作用。孙教授认为红藤专入大肠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止痛之功,为治肠癌首选要药,同时善用炙穿山甲(代)、皂角刺活血破瘀,散结消肿。便血加三七粉、儿茶、赭石、鸡血藤,为大肠经之血药,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综观全方,气、血、精共补,脾肾共调,药力直走阳明大肠经,力专药精,疗效甚佳。
章永红教授医案一则
卢某,女,67岁,2008年12月1日初诊。患者于2008年2月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结肠癌肝转移,行姑息术治疗,术前术后行全身化疗多个疗程,腹腔灌注化疗2次,刻下症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腹胀痛,恶心纳差,大便不成形,无规律,小便尚调,夜寐可,舌质淡,舌苔黄腻,脉细濡,辨证属脾胃气虚,湿热毒瘀,治以益气健脾,化湿清热,活血解毒。
方用四君子汤加减。
拟方:潞党参15g,炒白术15g,云茯苓15g,炙甘草6g,炙黄芪20g,怀山药20g,薏苡仁30g,白扁豆30g,陈皮15g,白芍10g,炒当归15g,白花蛇舌草20g,仙鹤草15g,败酱草15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
2008年12月15日二诊:患者仍见面色萎黄,自诉乏力较前稍有好转,恶心、腹部胀痛消失,大便基本成形,但仍无规律,小便调,夜寐安,舌质淡,舌苔薄腻,脉濡,患者脾虚症状仍明显。治疗继以益气健脾化湿为主。拟方:首诊方去陈皮、白芍。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
2008年12月30日三诊:患者面色萎黄较前改善,可见光泽,乏力、恶心、腹部胀痛消失,大便细软条状,每日2~3次,便质黏,小便调畅,夜寐安,舌质淡,舌苔薄腻,脉濡。拟方: 二诊方加泽泻10g,大黄6g(后下)。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随访3个月余,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原方长期服用。
按:该患肠癌术后,治疗以益气健脾贯穿整个疗程,辅以薏苡仁、白扁豆、白花蛇舌草、仙鹤草、败酱草、当归等清热化湿、解毒活血,体现了章教授在诊治大肠癌方面以培补脾土为主的临证思路。因患者年老久病,又经多程化疗,体质虚弱,当以扶正为主,故方中以炙黄芪为君,味甘,微温,归脾、肺经,益气固表;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益气、生津、养血;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连同黄芪益气健脾,扶助正气,配合茯苓、薏苡仁、白扁豆、丹参、仙鹤草、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健脾化湿,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本文摘自《大肠癌经典方临证精华》,作者:赵宇明,莫日根,史圣华。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