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文津阁的四库全书哪儿去了?

弘扬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关注老羊铲史

如果还没有关注老羊铲史,可以点击上面的蓝色字,关注一下。

1.
冬日的避暑文津阁,已经很少有人问津。
草地上,假山上,有时也在围墙上,
唯有几只猫,
在这里逡巡。
寒鸦飞过,这个非常精致紧密的院子,此时也显得空旷、寂落。
到今年,文津阁里的《四库全书》被调离,将近110年。
2.
110年前的1908年,对于大清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日子之一。
1908年11月13日,不到三岁的溥仪入宫教养,被慈禧指定为皇帝的接班人。
11月14日,光绪皇帝去世,享年38岁。
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享年73岁。
大的事件如此紧锣密鼓,不能不让后人产生了那么多的联想。
一个时代终于结束了,
可一个新的时代开始却很艰难。
12月2日,不到三岁的溥仪登基,成为了“末代皇帝”。
他的父亲,26岁的载沣在溥仪入宫时,就被封为摄政王。
他是光绪皇帝的同父异母的兄弟。
中国历史上迎来了一个非常年轻的实际掌权人。
3.
关于载沣,流传最广的段子,是溥仪自己在《我的前半生》里写的:

我入宫后的第三天,慈禧去世,过了半个多月,即旧历十一月初九,举行了“登极大典”。这个大典被我哭得大煞风景。

大典是在太和殿举行的。在大典之前,照章要先在中和殿接受领侍卫内大臣们的叩拜,然后再到太和殿受文武百官朝贺。我被他们折腾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早超过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亲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叫也越来越响。

我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典礼结束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议起来了:“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思呵?”……一切的议论,都是垂头丧气的,好像都发现了不祥之兆。

后来,很多人争论,摄政王载沣在现场到底说的是“快完了”,还是“快好了”。

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的记忆,可信吗?

好在这些都成为了历史,“快完了”还是“快好了”,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载沣摄政,大清国的统治权,落到了皇帝溥仪的父亲手里了。

4.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个梗。

1899年,德国贵族出身的克林德任驻华公使。

此时,义和团运动席卷华北,北京城局势紧张。

克林德脾气暴躁,在去总理衙门交涉时的路上,与清军发生冲突被杀。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大为震怒,加派德国军队来华。

等到德国军队到达北京时,战争已经结束,可德国军队还是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进行掠杀。

清政府和八国联军议和:

《辛丑条约》第一款,就是清廷派醇亲王载沣赴德国道歉。

第一款
一、大德国钦差男爵克大臣被戕害一事,前于西历本年六月初九日,即中历四月二十三日,奉谕旨(附件二)钦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大德国大皇帝前,代表大清国大皇帝暨国家惋惜之意。醇亲王已遵旨于西历本年七月十二日,即中历五月二十七日,自北京起程。

这一年,载沣十八岁。

5.
十八岁的哥哥远赴重洋,代表国家给人家赔礼道歉去了。
这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一般的人都不愿意接。
可德国指名让载沣去。
却被载沣做的很好。
作为大清帝国第一个出访西洋的亲王,载沣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慎重外交,不辱使命”,他还主动谢绝了国内各级官员的高规格迎送礼仪,简朴的作风得到了在华西方外交官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赞扬。
重要的是,他把这次谢罪之行,变成了一次游学考察,所到之处,无论是学校、军火企业、电机企业、造船厂、博物馆,“举凡外洋风土人情,随地随时留心考察”。
这为八年后的摄政,种下了改革的种子。
老佛爷很满意,
老佛爷也为大清的未来挑选、培养人才,
载沣回国,得到了火箭般的提拔。
20岁,升任随扈大臣;
23岁,执掌健锐营,升任正红旗满洲都统,正一品。
24岁,受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6.
回到1909年。
载沣执政,新政如疾风暴雨。
1月1日,颁布调查户口章程,因为在溥仪登基第二天,新的朝廷重申政治改革时间表,约定于1916年颁布宪法。宪政首在民主选举,选举就需要选民登记。
2月1日,上海举办“万国禁烟会议”,这是大清国第一次承办如此大型的国际会议。
2月7日,调整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2月17日,要求各省年内成立咨议局,为国家议会做准备。
2月19日,决定重整海军,
......
5月15日,改订中小学课程,掀开全面教育体制改革。
6月20日,廷试游学毕业生120人。
7月11日,根据外务部与学部的建议,用美国的庚子赔款派遣学生留美。
在这种热火朝天的政治、军事、教育改革背景下,
9月9日,朝廷批准军机大臣、学部尚书张之洞的奏请,筹建京师图书馆。
调内阁大库、翰林院、国子监南学书以及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劫余遗书为基本馆藏。
绕这么半天,终于绕承德文津阁来了。
只是,《四库全书》还没运来,图书馆还没建成,辛亥革命了。
7.
1914年正月初六早晨,鲁迅还没上班。
教育部派人来找他,说热河文津阁图书已经到北京了,催他赶紧去部里商量这件事。
此时,鲁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教育部佥事,有人探讨这个职务的级别时,说这个科长相当于现在的处级,每月工资260块大洋。
部里商议这些书暂时放在大学校,于是鲁迅就去了大学校,等了半天也没来,就打电话问,对方说,《四库全书》被内务部运文华殿去了,然后就回部里了。
犯抢了!
原来,新政府建立,各个部门的职责暂时难以划分清楚,这件事就放下了。
1913年6月27日,新的教育部依前案致函热河都统姜桂题,“拟即派人往取”文津阁《四库》及各殿藏书,尚未成行。
教育部门文人多,办事效率低也是由来已久。
因“盗卖热河避暑山庄古物案”,内务部筹办古物陈列所,先派人于12月底启运文津阁《四库全书》。
次年1月初,文津阁《四库全书》由一个骆驼队运到北京,暂存故宫文华殿,这就是鲁迅日记所说的电话问到的情况。
鲁迅对《四库全书》的评价也不高,这天的日记中就没再提这件事。
1915年8月6日,教育部致函内务部,说:文津阁《四库全书》“照前清宣统元年七月奏案,应提交京师图书馆”。
8月25日,内务部复函教育部,同意归还。
鲁迅当天日记这样写:
9月1日,雨。
午后同戴芦舲往内务部协议移交《四库全书》办法。下午晴。敦古谊送汉画象拓本来,未买。
鲁迅日记的注解里说,此项工作至十月十二日结束。
倒是藏书家贺葆真的日记里,对这件事有这样细节的记载:
热河所藏书运京后,由内务部移交教育部时遇雨,颇有损伤,在图书馆书箧书架亦多安置不适宜,其无秩序亦见一斑也。
8.
书在读书人的眼里,是宝贝,在不喜欢的人眼里,就是一堆废纸。
那个时候,很多海外留学生经考试合格进入到了公务员队伍。
这些海龟,多来自日本和欧美。
澳大利亚华文学者雪珥曾经对他们做出这样的评价:
日本留学生普遍成绩不好,革命造反精神便最强,欧美学生普遍成绩优异,日后从事技术和教育的便大大多于玩儿政治的。

文津阁《四库全书》与其他六部相比,是非常的幸运。

自1915年由京师图书馆正式接收后,近九十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对它的保管和利用有着一套严格的规定,它与《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并称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

文津阁《四库全书》共36304册,分装6144个书函,陈列摆放在128个书架上,它是七部《四库全书》中保存最为完整,并且至今是原架、原函、原书一体存放保管的唯一一部。

如果没有那队骆驼,到了后来的一九三三年日本人占领热河,这部国宝的命运难以预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