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447:徐贤妃却天子召,露沁新诗;谢道韫解小郎围,风生雄辩

妇女增补5
  徐贤妃却天子召,露沁新诗;谢道韫解小郎围,风生雄辩。  
【注释】徐贤妃:徐惠,长城后漾忻湖村人。父徐孝德,曾官至右散骑常侍。早慧,五个月就能开口说话。四岁时能口诵《论语》、《毛诗》等经典著作。八岁已善属文,父孝德偶试其才华,以《离骚》体出题“小山”,徐惠一挥而就,辞云:“仰幽岩而流睇,抚桂枝以凝思,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自足有所论著,辄盛传于京。后被唐太宗召为才人,人居宫中手不废卷。工于诗,诗作文采华美,深得太宗嘉许,被迁为充容。
谢道韫:又作谢道蕴,字令姜,东晋时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妻子。
【译文】徐惠八岁能作文,后来做了唐太宗的宠妃,有一天太宗召徐贤妃不至,怒欲责之,贤妃进诗曰:“朝来临台镜,妆罢独徘徊。千金买一笑,一召岂能来。”太宗闻而生怜悯之心,宽释之。对皇上的爱慕与娇嗔都流露渗透在诗的字里行间;谢道韫嫁给王凝之为妻,称凝之弟献之为小郎。献之时常在家与客人争论问题,而常败在客人之下。道韫见状,便叫献之将他背后造一青绫步障,她便躲在障后面,当献之每与客人争论问题时,她便轻声地教给他的话,自此以后,献之再也没有失败过。
上句:
  徐贤妃即徐惠(627~650),唐太宗妃。《唐书后妃列传》记载,一日,太宗召徐妃,徐妃不来,太宗很生气。徐贤妃写来一首《进太宗》: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岂能来。唐太宗看后就不生气了。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病逝,徐惠哀思成疾,不肯进药,又作七言诗及连珠以见志,于永徽元年(650)年,时年24岁,被追赠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下句:谢道韫,魏晋才女,其父是晋安西将军谢奕,其夫是江州刺史王凝之。一次,王献之与友人谈论诗文时,窘于应对,一时间处于下风,被从此经过的谢道韫得知窘境,欲为之解围,就差了丫鬟悄悄递给他一张纸条,上书“欲为小郎解围”。魏晋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的礼防也渐受重视,虽有大家闺秀 偶尔参与清谈,但会张设青绫幕幢以自蔽,使与之对谈的男性客人,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娇面。当时的谢道韫便在垂下的一方青帘后,接着王献之他们的话题,从容不迫地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不到一柱香的功夫,便让在座客人无言以对,理屈词穷而甘拜下风。让谢道韫顺利为小叔子论战解了围。

徐惠十三岁入宫,先封为才人,不久封为婕妤,后又升充容。
徐惠祖籍湖州盛产女神童,名动江南的才女李季兰和徐惠都是这种特产中的精品。在别的孩子的舌头还在舔脚趾的时候,徐惠就已经开始呼爹叫妈了;当别的孩子还只认得一二三四的时候,她已经把《论语》、《毛诗》念得滚瓜烂熟了。八岁时,她已经能出口成诗了,而且辞致清丽,颇有水准。当时父亲徐孝德想考考她,就让她仿照屈原的《离骚》作一首离骚体诗。不就是屈原的离骚体吗,小徐惠也不皱眉头,找来纸笔信手一挥,片刻即成《拟小山篇》一首:“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想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这首在被收录进《全唐诗》的时候,特别标注了其父徐孝德大感震惊的反应。在这首诗中,小小的徐惠流露出对屈原的崇敬与仰慕:一千年间方才出现了屈原这位真正的人,您的纯洁似香草,又因何独自殉国呢?八岁的孩童之作能蕴含如此感慨,如此豪情,大概是谁也难以想象的。虽然,历史上真实的屈原不光性格和品行上有洁癖,就是生活习惯方面都有很严重的洁癖。然而,小小徐惠的一首小诗在有意无意间触到了这位千古诗人内心的隐秘。
十三岁时,徐惠的才气已经名扬遐迩,当然,传进李世民的耳朵里并非难事。李世民虽然不荒淫,但也好色,这样的好女子岂能放过?于是一道圣旨召为才人,将神童揽入怀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