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客家婚嫁风俗漫谈—最全最详细的长汀婚嫁习俗介绍

乡风民俗 汀州客家婚嫁风俗漫谈—最全最详细的长汀婚嫁习俗介绍

一、 前 言

汀州乃古越之属,千年来最主要的居民是中原南迁的汉民,这里居住过闽越族、畲族和其他先客家而来的汉族。故长汀风俗,以客家人从中原地区带来的风俗为主,不断渗透、吸收、溶化闽越族、畲族等的风俗,并长期与他们相处、交往、发展到通婚,彼此风俗相互影响,乃至发生变异。但南迁的中原人主要是因为躲避战乱面迁徒,虽然在此有受封闭的地理环境所限制的原因,但其主观上是“惹不起、躲得起”、胆小怕事之心理主宰了他们的人生观,故守旧怀旧的心态始终占上风,加之还有认为自己才是正统开化的臣民,看不起当地土著的心理作祟,并以保持正统为荣,致使大部分风俗都保持了原来古代的礼节。

婚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婚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习俗。一向被人们认为是人伦之始、夫妇之道、家族生命、祖宗血脉的延续。礼记说:婚礼者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面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因而在缔结婚姻的过程中约定俗成了种种隆重面又神圣的礼节。它包含了人们所寄托的种种美好愿望,这些愿望支配着人们在婚礼中的行为准则,因而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婚俗观念,为了维护婚俗观念的圣洁与实现,种种的禁忌也就随之产生。

二、汀州客家婚俗实录

汀州这块古老、神奇、封闭的土地,在漫长的封建年代里,久经儒家传统道德的熏陶,这里的人们“重礼节、讲廉正、轻富贵、鄙侈华”,以先王先圣之道作为男女结合的指南,把婚姻当作人生中最大的事情来处理。所以封建时代的“重人伦”、“广继嗣”、“求人助”的婚姻观念成为这里人们的普遍心理。婚姻自唐至今基本上按古代的“六礼”进行。

(一)开婚纸(即中原汉婚俗“六礼·问名”。长汀话“开”即写或说的意思,如“开价”即说价,“开数目”即写数目。开婚纸即写婚纸,婚纸又称“庚帖”)。经媒人撮合,双方有意后,男方就要求女家开婚纸,提供姑娘的生辰八字。用长约7寸、宽约2寸的红纸书写(汀州客家人民间信仰“七成八败”,“好事成双”),将此条压放在男家神龛的香炉下,3-7天内男家若无发生不祥或不愉快的事情(包括不能死鸡鸭,摔坏碗碟汤匙等),便可请算命先生给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测卜吉凶,看两人属相是否有相克之处,称“合婚”。若无冲克即双方家长就可进行议婚。

(二)议婚(“六礼·纳吉”),又称“开盘子”。“盘子”就是姑娘的身价(现代社会经费仍叫“盘子”,如县财政每年一度要确定财政支出的“盘子”,这盘子就是经费的定额)。“开盘子”即为女家所开出的姑娘身价。用同样宽约7寸的长红纸竖式列出:喜聘金××元整(所有数字的尾数一定要有九,如九千九百九十九元整,九与“久”同音,含有“长久”的意思)、喜豚肉(不称猪肉)××斤整、喜德禽(即公鸡,古人认为公鸡有五德:鸡冠好看谓之文,走路威风谓之武,护群助雏谓之仁,英勇善斗谓之勇,准时报晓谓之信,因而称之为德禽)××羽(现改为斤)整、喜鲜鱼××斤整、喜酒米(即糯米,但不能称糯米面称“酒米”,不然会被人讥笑女儿是“糯米”--即“二百五”)、籼米××担(每担60斤)整、喜银元×对整、喜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须注明几钱)、慰娘礼(也称离娘礼)、见面礼、行路钱、香烟、糖果,甚至有的还需地瓜粉、黄豆、目鱼、莲子等等,名目繁多,总价值一至二三万元不等。回奁(女家加奉男方的礼物):五色裙衫(五套五种颜色的衣服)成套、皮箱成担、郎衣郎鞋郎帽成套等等日用品。

女方开好盘子后、由媒人转给男方,男方进行还价。在女方开出的盘子后粘上大小一样的红纸,后填上男方认可的价格(俗称“填盘子”),交媒人送给女方。经过三番五次的讨价还价,最后敲定双方都认可的价格,那就可进行“扎定”了。

(三)扎定、编单(“六礼·纳彩”)。旧时,双方家长讲定后,在编礼单时由男家来人给姑娘扎上一段红头绳,就表示此女便是男家的人了,也算定妥了,所以叫扎定。双方商定好价钱后,由男家选一日子,请男女双方至亲的亲属到男家(汀东、城区一带到女家),举行扎定仪式。一般情况下,男女双方的亲属连理事的先生(俗称司仪)在内,人数要成双,不能超过一桌12人,即便是多出几人,也只能用大圆桌或两张八仙桌拼合起来成一桌(因婚姻乃和合之事,忌讳“开”)。由司仪先生用宽约7寸的红纸写婚姻合同书,后抄录聘金聘礼。婚姻合同书十分有趣,汀州客家人“重礼节”、“重人伦”之观念由此可见一斑。这里不妨抄录如下:

窃思不告而娶,虞舜有帝女之妻,寤寐思求,周文择后妃之配。婚姻之道,由来重矣。

兹有××乡×府××之×女××,年方×岁,凭媒××说合,配与××乡×府××之×男××为室,三星有庆,愿结朱陈之好,以谐鱼水之欢。此所谓佳偶天成,良缘夙缔者也。

今将聘礼回奁详列于后……

××年×月吉日

最后一行两份叠起来一起写上“  ”或“  ”字样(此为“鸾凤和鸣”、“五福俱全”四字的组合字,称为“合缝字”,在双方的纸上各占一半,合起来时才成全字样)。合同书一式二份,男女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在场人看过,依次签名画押。男方即给每个签字人发9元或19元的红包,并当场将一定数量的现金压在桌上,女方收妥,便坐下吃“扎定酒”。

(四)报日子(“六礼·报期”)。婚事定下后,男方即紧张地筹备财物,四处求亲告友,请亲友帮忙。选一吉日办酒席,写请帖请愿意相助的亲友到家里喝酒,称“起子孙会”,应者称“定子孙会”。实为现在的互助会,其余如做房子等起的互助会统称为“银会”,惟为娶亲而起的互助会称“子孙会”。

财物筹备好后,就请阴阳先生选日子(俗称捡日子)。阴阳先生会根据所提供的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择出裁衣、安床、新娘出门、入门、拜堂的准确时间,甚至新娘刚入洞房的所坐方位,用红纸写好(以前在正月、五月、九月三个月中是不能办喜事的,认为这3个月是恶月,说什么“正五九,不长久”;若同年有嫁有娶的,要先嫁后娶,叫“先出后进”,添丁,不能先娶后嫁减丁;同时,一年不嫁二女;有孝在身的,若当年不嫁娶,须等三年孝满后方可进行),男方将其及“报日子书”(×年×月×日吉时迎鸾进门大吉。字数须成双),一并送往女家。女家便会另请阴阳先生查看,是否有“带禄时”或其他不宜之事。有的阴阳先生往往会趁机说这说那,唆使其请他重捡日子,趁机赚上一把。若可行,女方则会用单帖式写上“遵依吉期”或“文定厥祥”,套入男家送来的报日子书封筒内,送还男家,男家便要置办三牲、酒礼等到女家,宴请其亲属,告知迎娶的准确日期,一并安排嫁女时的各项工作。

(五)送嫁妆(“六礼·纳征”)。出嫁、迎娶的日子确定后,男女双方就须写请帖请亲朋好友(亲戚是“不请不贺”,朋友为“不贺不请”),告知娶亲或嫁女的日子。

到女家吃“嫁女酒”,俗称“吃猪头肉”。以前贺礼一般是6尺布(因够做一条裤子,称为“富彩”,长汀话“富”“裤”同音),或是蛋、袜、围裙,外带一个写上“花好月圆”“早生贵子”“百年好合”等祝辞的红包(俗称挂腰包,此为姑娘的私房钱,可以不对丈夫、公婆公开)。本族尊长则只要带上一个写上“充胭脂花粉”的红包,此包等吃完酒席后,要如数奉还。因为被请之人不是辈分较高就是年龄较长的,汀州客家人素有“朝神不如敬老”的美德,故敬长辈如敬神明,属荣耀之份内之事。

迎亲的头天,男家便上红,整幢房的柱、门均要贴上大红喜联。新房天花板上贴上一张“抬头见喜”的斗方,大门则贴上本姓氏的门风联,即用以记录本族光荣史、名人或祖籍地的对联,如:赖姓“秘书世第,好古家风”;周姓“细柳将军地,濂溪理学家”;胡姓“淮海家声远,苏湖世泽长”。横联则大都写“凤归龙门”,“喜溢门楣”一类的吉利话。“放猪”(即杀猪,但不能说杀猪)、打鱼、碾米,将尚欠的财物及男方置办的嫁妆请房亲伯叔兄弟,由媒人陪伴,送到女家(因为聘金聘礼是不能赊欠的,所以有“赊猪赊羊,无赊新娘”的俗语)。女家便会拿来大秤,对猪肉、鱼、米等物过秤,嫌这短斤嫌那少两。此举属“嫌担”之风俗,只有嫌这嫌那,方能显示姑娘之尊贵而不是贱货。男方的人不能生气,且还得赔着笑脸,倘若真正短斤少两了,就得用现金按市价补足。

嫌担之俗其实就是自己小气而又不承认量小,找一个冠冕堂皇而又行之有效的理由,来维护自己之脸面又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的正当借口之举,实为可笑之陋俗也。

嫌完担后,女家就请媒人挑选9斤最好的猪肉、一只最大的公鸡、鱼(谓“开刀猪肉”“开刀鱼”“开笼鸡”)送给媒人,此为“谢媒礼”(职业媒婆还得按聘金抽取一定比例的钱)。

(六)迎娶。分为两种形式:新郎不去者为“迎亲”,新郎亲自去者为“亲迎”。这里所述之程序、礼节均为亲迎礼。

1、开脸。迎娶这天,新娘要请一个公婆俱在、夫妇双全、子孙昌盛、明媒正娶的全福妇“开脸”,又称“剌脸”,用一截白线对折,拧成麻花状,绞去脸上的汗毛。旧时待嫁姑娘在出嫁这天才能修去汗毛,未出嫁时不能修脸,俗称毛丫头。做新娘则必须开脸,以表示闺女生活结束,新生活开始。此俗实为古代“上头”礼之变异。古代女子成年时(15岁)用笄束发将发盘在头顶上,以区别童年发式,因而亦称结发上头,表示年届成人。“结发夫妻”一称也源于此。如今已改成请理发师象征性地刮刮脸上的汗毛。

2、沐浴、更衣。开脸后,全福妇会帮新娘打好洗澡水(新娘会给其一个红包),请新娘沐浴。新娘沐浴时,全福妇便会帮新娘的五色裙衫(五件上衣,三条长裤,暗喻“三纲五常”;不能穿短裤、短袜,须穿长袜,象征夫妇情长于世)放在米筛上,等新娘沐浴后,帮她穿戴好。之后,新娘便不能随便走动,坐在闺房等出阁了。

3、剃新郎头。新郎理发时要用贴上大红“ ”字的斗装满谷子或大米,插上一杆秤、算盘、剪刀和绕上一卷白线的尺子,再放上一盏点亮的灯(此灯点至新婚满月,每天均须添油,称添丁。长汀话“丁”“灯”同音,它们象征夫妻日后会划会算,日子红火),理发师对着天空烧香照烛,放鞭炮,剃完头后沐浴更衣。新郎必须穿一套全白内衣裤,象征白头到老。等待行赏金花披幡红礼。

4、赏花礼。赏花礼由母舅唱主角。赏花须摆香案,三牲(即要带去迎亲用的口衔红花、全身涂红的猪头、尾,熟公鸡及活红鲤鱼)、酒,燃放鞭炮,司仪读祝文:

(略)

新郎在祖宗牌位前行三跪九叩大礼,母舅亲手将金花(在帽子左右两边缝好)、幡红(6尺红布或6尺对开)给新郎外甥披戴上(几个母舅就有几对金花、几条幡红)。

5、见拜。赏花结束后,立即行“见拜礼”。新郎要向比他年长且辈份较高的亲属行单跪礼,受礼者均应给新郎一个写上诸如“白头偕老”、“福禄鸳鸯”等祝语的红包,由亲及疏、由长及幼,逐一见拜。

6、起轿告祖。见拜礼完成后,即安席请亲友吃“起轿酒”。筵毕,重摆香案,行亲迎上轿告祖礼,新郎三跪九叩。祝文如下:

(略)

7、迎亲。迎亲队伍人数须成双(也有逢单的,如濯田),除母舅、媒人、鼓乐队外,其余人员均由亲房伯叔兄弟担任,他们当中的姓氏加起来不能刚好五种(俗称五姓绝后),他们之间分工明确,有条不紊。队伍排列如下:

(1)擎高照灯2人(高照灯用竹篾编扎而成,高约2尺,圆径9寸左右;外面糊上纸后再涂上桐油,干后,在笼内点燃蜡烛,在灯笼的一面写××郡,另一面写×姓);

(2)新郎轿(去时新郎轿在前,归时则在新娘轿后);

(3)新娘轿,轿两侧是两盏小提笼灯(现大部分改为马灯,一盏称“子孙灯”,到妇家后放在神龛上,另一盏则挂在新娘的房间门口,称为“新人灯”。灯在迎亲队伍中不仅仅是起照明或是避恶驱邪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象征火种,去“接火种”,接一个传宗接代的新娘子);

(4)负鸾1人,扛大红凉伞(由于种种禁忌,使得人们在迎亲时选择晚上,其中有古代交通不便等原因,最主要的是,晚上行人稀少,当然可以避免碰上忌讳的事。打伞祛邪的习俗之所以广为流传,它除具有祛邪观念外,还具有挡雨遮风的实用功能,又可适应新娘害羞的心理需要)。

(5)媒人;

(6)扛盛2人(盛,长汀城区、汀东一带叫“sh?n”。汀西南一带叫“ch?n”,为木制长形盒,三层,每层可放各种东西。内放拜帖盒,盒内装名柬、礼帖、各种红包、请帖、三牲、香烛、喜爆等物);

(7)司仪;

(8)母舅掌炮(背一类似钱褡的包,两边袋内放满高升炮,供一路燃放);

(9)持火把1人;

(10)鼓乐他4-8人在最后。一路吹吹打打,直至女家。

到女家后,城区一带把大门关上,通过“三吹三打”后(即吹鼓手奏吹打三次乐,现改成放三次鞭炮,从门外塞进三次红包),才让进门,乡间则大多数开门迎接。

男方来宾用茶洗脸后,女家司仪即会拿出拜帖盒,检查男家带来的各种礼仪全不全。首选看到的是名柬,竖式书:

××郡姻教弟××率男愚婿××同顿首拜

字数要逢双。名柬说穿了就是今天的名片,它与鸾书、礼帖一样,必须是五福全帖,不是单帖(五福全帖就是将红纸折成五幅十面书写,五幅即“五福”也)。“拜”字的最后一笔须直竖到帖脚,如人行拜礼,一揖到地,特恭敬也。其次是礼帖:

福  香  五  子

禄  酒  盈  樽

寿  烛  双  辉

喜  炮  千  声

蒸  鸡  盈  盆

豚  首  成  方

鲜  鱼  成  尾

启  盒  成  封

掌  翰  成  封

祝  福  成  封

整  容  成  封

金  剪  成  封

接  盛  成  封

司  茶  成  封

司  酒  成  封

司  厨  成  封

题  鸾  成  封

引  鸾  成  封

谨        具

(以上字必须对齐,每面帖只能写6行,合“六合”之意)

奉申

喜敬

余庆长

名另肃(此处不署名,因前面已有名柬)

最后,是请女方长辈亲戚的各种请帖。

请客帖须男请男,女请女,且辈份相同,不得僭起越。写请帖须上写三行下写五行,喻“三纲五常”。

8、女家谒祖礼。以上礼仪若无误,便开始在女方祖祠行谒祖礼。摆上香案、三牲,先是新娘父主祭,行三跪九叩大礼,司仪读祝文:

(略)

接着是新郎代父主祭,三跪九叩,祝文曰:

(略)

9、嫁女酒。谒祖礼毕,即燃放鞭炮安席。安席非常讲究,有安四、八、十二等席,新郎亲迎者为新郎最大。新郎席亦称“首席”,用八仙桌摆在厅堂正中,与其他桌成品字形。新郎只能坐4人(新郎、男家司仪、女家司仪及斟酒接菜1人),其余安筑分别是新郎母舅、新娘母舅、媒人、舅公及辈份较高的尊长。在女家以新娘母舅为最上座,其余则依亲疏关系而定。安席须慎之又慎,稍有差池,便会得罪来宾,往往会因此而发生来宾拂袖而去的事情。

迎亲队伍中的鼓乐队伍不能上大厅,只能在大厅下面的檐廊或天井旁的厢房、侧房摆上桌椅奏乐吹打。因为吹鼓手及轿夫均属“下等人”,是绝对不能上大厅的,连吃饭也不例外。鼓乐队的乐器以唢呐为主,配有锣、鼓、钹等,酒宴时则要唱,唱的是南词,唱时则加以六角琴、杨琴、二胡、笛子伴奏。

嫁女酒最先是“冇筵席”(冇m?o长汀话没有的意思)。新郎桌上最先会摆上三盘菜、三杯酒,此三盘菜新郎是不能吃的,只能看其他人吃,他只能拿起筷子象征性地指一指。席间,掌炮的母舅每隔两盘菜就要到大门口放两个喜炮(不能放三个,除忌讳单之外,据说放三个是敬神的),俗称“催菜”,表示去迎亲的人急着迎新娘子回家,请厨师们快点上菜,早些结束酒宴。为新娘做嫁妆的裁缝师傅及厨师会把男家送来的红包(“金剪成封”“司厨成封”)当场折封,当着百客的面,说些“添子添孙”“加子加孙”之类的吉利话,要求男家母舅再添些钱。女家会有爱凑热闹的人包个红包赏给吹鼓手或点燃鞭炮扔到他们的桌下,此时吹鼓手们会吹唱的更加起劲。

10、题鸾。筵毕,便题鸾书。男家母舅又时不时地到大门口放鞭炮催亲,出门时快到了,女方司仪便当天摆香案、“小三牲”(一小块猪肉、一只目鱼干、一只鱼)题鸾,题鸾是在男家预先做好的空白鸾书上填写姑娘的生辰八字。司仪先生必须用男方带来的新手巾擦手,拿起新毛笔,蘸上新开瓶的墨汁书写。书写鸾书很有讲究,整个书写过程只许蘸一次墨,一气呵成写完封面的“  ”及正文。中途不能停下蘸墨,以免有断绝之嫌。写好后,说些“宜室宜家”之类的吉利话,双手捧着郑重地交给新郎母舅,对方也要用双手接过收妥。

11、器嫁,辞堂。礼毕,男方又燃放一长挂鞭炮催亲,此时新娘便会开始“哭嫁”(新娘临上轿前必哭,但无诉唱之词,因为只有丧事时才有诉唱之词,诉说亡人的好处及失去亲人的哀痛,所以新娘出嫁时只哭不诉)。新娘出门时,她能见到的铁器均应拿走,就连墙上的铁钉都要用红纸包上,大门口至轿前一段路上的竹叉等也应搬走(旧说新娘见铁器会冲喜,故去迎亲的人均不能带有如钥匙等铁器物;见叉状物会难产)。在催亲喜炮的催促下,新娘头顶凤冠、红布巾,身穿红衫、红裙、胸前挂铜镜、通书、气袋(用红布制成的三角形袋,内装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果。气袋,一说是给新娘子到夫家装气,日后更能受气,但更为确切的应该是象征装儿女子孙的“子孙袋”--子宫)。及一串用白线串成的果子(同气袋内所装之果),脚穿红鞋,在引鸾人(也是帮新娘开脸的全福妇)的带领下,举行出门辞堂告祖礼。此礼由新郎代行,新娘只是象征性地躬身点头。

12、出门。礼毕,即由负鸾者将新郎用渔网罩上,背上新娘(也有新郎自己背)出门,撑开伞遮着,直至上轿。出门的新郎不能回头看,新娘回头看是极忌讳的事,有做“回头妇”再醮之嫌。

待迎亲的队伍一出大门,女家即关上大门,熄灭所有的灯火。除男家“子孙灯”外,迎亲队伍的其他灯也应熄灭,要等到离女家远一点的地方,方可重新点燃灯火或燃放炮仗(旧传除象征“子孙火种”的那盏子孙灯外,其余火种还代表福禄财气,不能让他人带走)。此刻新郎及其母舅要倒回去请客,由母舅说:“各位大亲明日早降”,新郎就可上轿;母舅则要再倒回去请两次(一共3次:第一次与新郎一起在大厅天井旁,第二次在下厅,第三次在大门口,俗称“三请四催”)。

当晚陪新娘行嫁的是其兄弟姐妹或侄儿女(二男一女),俗称“旁送”。挑着马桶(俗称“子孙桶”,内放6个红蛋,到男家后要请一男孩拾起红蛋,撒些尿在内,预兆早生贵子)、火笼(内放木炭、柏树枝,意为以后的日子红火,“探子探孙”,长青长情),紧跟在新娘轿后。迎亲途中,忌花轿相遇,怕“喜冲喜”。如若碰上,则双方互换一朵花,这样便双方不占便宜。

13、入门。一路吹吹打打,燃放鞭炮到男家后,要停在大门口等待时辰开启轿门,谓之“站嫁”。站嫁毕,即行入门礼。新娘入门前要用两个画上八卦的米筛首先在新娘头上筛一下(米筛具有汰劣存善之功能,另一说米筛为百眼,可以照出凶神恶煞,使其不能躲藏,故多用米筛制煞),而后放在地下,新娘在全福妇的带领下,一步一筛地走进大门(男家全福妇与女家全福妇同,她充当铺新床与带新娘拜堂之大任。铺床亦十分有趣。旧时双方结合均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合,双方生疏、害羞,无甚感情,故全福妇用稻草铺床时会故意将床铺成两边高,中间低,使他们睡时会自然而然地滚在一起)。新娘入门时,要烧香点蜡,杀一只猪或鸡,将血抹在门坎上制煞。凶神恶煞最怕血,故称“拦门猪”或“拦门鸡”。新娘入门前,新郎父要行入门祝福礼,摆香案、三牲,三跪九叩。祝文如下:

(略)

礼毕,即入门拜堂。这时新郎的父母兄弟姐妹通常要先回避,免得冲撞,日后发生口角是非。入门后双双同行拜堂告祖礼。新郎三跪九叩,新娘则略微躬身点头。司仪读祝文:

(略)

后新郎新娘互拜,送入洞房,行“合卺礼”。礼成后在司仪的带领下,叩床公床母;拜毕,新郎和新娘争床。争完床后,新娘会将从娘家带来的果子扔到床上和床下,让男孩去捡,谓之“撒帐”,也取“早生贵子”和好兆头。撒完帐后即吃一只全福鸡(城区加面)。

整个婚礼过程最忌怀孕的妇女参与,因孕妇俗称“四眼”,会抢喜。

(七)正酒。次日中午举行的婚宴谓“正酒”,等女家“盘嫁妆”的客人来后,立即接过担子,端上热水,拿出新毛巾、香皂,请女家来宾洗手脸,极其恭敬。在大厅上把女方送来的嫁妆摆开,让百客欣赏。其中皮箱预先锁上,要让新娘的兄弟或侄儿开锁,新郎要给其红包,谓之“开箱礼”,里面放有新娘的挂腰包压箱银元,金银首饰等。此礼完成后,燃放鞭炮安席。正酒的安席要以新娘家来宾为主,先安女方家来的大宾,后安男方的大宾,媒人一定为第三位。新郎在司仪的带领下,请其一一入席。安毕,新郎则须在首席桌上筛酒,接菜,陪女家来的客人。先点心,后正餐。

婚宴一般为三天(现在部分改为一天),头天“起轿酒”,次日中午“正酒”,晚“闹房”,第三日中午“退客酒”一,风犒赏帮忙的亲属曰“洗厨”。起轿、退客桌数较少,一般十几桌,正酒大都二、三十桌。这里至今还保留一种请合家的旧俗,即请族内至亲者全家,不分男女老少都要赴宴。娶亲与嫁女一样,同样要请本族内尊长前来吃酒席,不收其礼。

(八)闹房。在当天晚上进行,参与者都是新郎的朋友及母舅(也有不参加的)。闹房须全新酒菜。席间,大家会想方设法逗弄新郎新娘,要求他们表演节目(如倒茶、点烟、咬花、吃糖果、过同心桥等),新郎新娘要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不能生气发火,最后大家将红包(每人一个,或所有参加者合起来包个大红包),用红绳绑上,用一根竹竿吊起,新郎抱起新娘拿红包,至此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而散。

(九)回门。婚后第三日,新郎须偕新娘回娘家,称“三朝回门”。这日清早,新娘的兄弟或侄儿女二人就早早地到男家去请新婚夫妇架门。从这天开始,新婚夫妇每天都上午去,傍晚归。一般到“九朝”(婚后第9天),讲究的则要到“满月”(第29天),这主要是看女方亲属的多少及男方的家境如何,若女方亲属少、男方的家境又差,一般就到“九朝”;若女方亲属多,男方的家境较好且又要讲排场脸面,就要到“满月”。未满月的新娘不能在娘家过夜,说在娘家过夜,以后会在外“歇夜”(婚外恋的隐语)。实际上是有意让新婚夫妇多点时间在一起培养感情。因为客家地区的风俗是不允许女儿夫妇双方在娘家同床的,说若在娘家同床过夜,娘家会因此衰败。

(十)做满月。新婚第30天,丈母娘会带上一套女婿的新衣服(含帽、袜、鞋)及米粉、蛋等物,偕同伯叔婶姐妹一同到男家做满月。男家则要请她们一番。

(十一)上门(请新婿郎)。婚后次年正月初二,新女婿须清早到岳父家拜早年,而后新娘的兄弟或侄儿女(2人)专程到男家去接新婚夫妇,称“等客”。新婚夫妇要备好糖果、茶点、香烛,到娘家后,女家须请主要的亲房(每家2 人,这些亲房圴为要宴请新婿度郎的亲属),称起餐;并安排宴请的顺序(一般情况下请至初九或十二日)。新婿郎到岳父及其亲属家须烧香点烛,放鞭炮,外带2包果子(一包冰糖或桔饼,一包其他茶点)。在请新婿郎的过程中,一定会安排一餐想方设法将新姐夫灌醉,甚至使其呕吐,因为怕姐夫日后会说式“外家(妻氏家族)的酒喝不醉”的大话。所有要请的亲戚请过后,最后又由女家再请这些亲戚一餐,称恭恭敬敬“回餐”。

城区一带在正月十五这天,丈母娘家会给女婿家送一盏做工精致的莲花灯,俗称“新年添丁”。至此,整个婚礼就算结束了。

三、结束语

与其他地方一样,汀州客家的婚姻形式除上述的嫁娶婚外,还有如童养婚、招赘婚、叔嫂婚、姑表婚、打合同婚等形式,在此不赘述。

小伙伴们,赶紧转发起来吧!哪一天就用上了!!!

信息来源:汀州客家婚嫁风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