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的《体制性破冰,黄金市场的“东风”来了》(点击查看原文:体制性破冰,黄金市场的“东风”来了)专栏文章中,介绍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的批复》(简称工作方案批复)中与黄金行业相关的“政策大礼包”。为什么说是“政策大礼包”?尽管工作方案中只有“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参与境内黄金和白银期货交易。支持具有一定规模、运营稳健的在京外资法人银行申请参与公开市场交易。允许外资银行获得人民银行黄金进口许可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主承销资格”这三句话,但短短的三句话中却有大乾坤。按照常理,应该是谈完黄金后接着再谈其他金融方面的事情。但巧的是这三句话中只有前、后两句点到了黄金,而夹在两句话中间的这句话却没有点到黄金!是无意之举?抑或有意为之?如果把这三句话形象地比喻成一块“三明治”的话,那么前后两句话就是三明治外面的两片面包,中间这句话是两片面包之间夹的那一块肉。三明治的精华是中间那块“肉”!而中间“支持具有一定规模、运营稳健的在京外资法人银行申请参与公开市场交易”这句话,尽管没有直接点到黄金,但却是国家送给北京市“政策大礼包”中最有“含金量”的部分。熟悉公文语境的人很容易发现其中的玄机:既为政策推行开创了丰富的操作空间,也为推出的时机和力度留出了足够的回旋余地。因为公开市场操作属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而现在,黄金可能要被纳入其中。这可是质的飞跃,也是黄金行业期待已久的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网站介绍:“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市场交易对手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整目标。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发展较快,目前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之一,对于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促进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央行自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据央行网站介绍,2019年,纳入公开市场业务的一级交易商达49家,但多数是中国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见图一)。
由央行货币政策司领导、“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具体实施的公开市场业务交易通过公开招标,由49家机构竞标之后,再发布公告,过程透明,结果公开。虽然几乎每日都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但额度不是很大。以9月11日的公告为例,中标量900亿元,大约相当于200吨黄金的总价格。
图二: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官网网页截图)
图三:9月11日公开市场业务公告数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网页截图)据央行官网内容:“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工具创新。2013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可以预见,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央行的创新还会有其他公开市场业务工具出现。黄金市场与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一起,共同构筑起我国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一直以来,后三者之间存在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而实现,黄金尚未参与其中。但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关于黄金参与公开市场操作的研究和呼声。有研究认为,买卖黄金也是扩大或收缩国内货币供应的手段。由于黄金、债券和外汇不是完全的替代物,央行可以考虑把公开市场业务与外汇业务和适当的黄金业务结合起来,以获得理想的货币政策效果。黄金市场若承担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金融业务,作为一种短期政策工具,密切与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联系,将带来黄金市场的功能创新,也可以获取额外的社会收益。外资银行——尤其是这些年里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他们不仅熟悉中国金融市场,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黄金业务方面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该工作方案允许外资银行深度参与中国黄金市场,正是国家对于外资银行在中国黄金市场进行创新试验的期许。可以预计,随着外资银行的陆续加入,中资银行将与他们同台竞技,竞相成长。黄金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稳定金融市场,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有先例。据黄金行业专家刘山恩所著的《问鼎》一书记载:“20世纪80年代,推动价格改革曾引起了我国比较严重的通胀,增加国内黄金的市场投放成为回笼货币、抑制通胀的有效手段,因而1982年恢复了黄金首饰的市场供应。1985年一次就向首饰制造业投放黄金100吨,以当时的牌价计算可回笼货币54.4亿元人民币,而且在黄金销售环节和黄金首饰销售环节又各自可实现11.4亿元的增值,总增值率高达71%。既繁荣了市场,又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这是黄金在稳定金融市场方面的第一次“亮相”,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如今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上最常用的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稳定金融市场异曲同工。但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中国黄金市场经过市场化的洗礼,不论是理论积累,还是实践经验,都已经做好了更高程度参与国家金融稳定的准备。2002年黄金市场化以后,国家黄金储备连年实现稳定增长。黄金在维护国家金融稳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上海黄金交易所现货黄金交易量、上海期货所黄金期货业务交易量虽一直增长,但与纽约、伦敦这两个黄金中心相比,尚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这也是此次工作方案批复中,允许外资银行参与境内金、银期货,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黄金进口许可的大背景。但实际上,早在十多年前的2007年6月8日,央行已经允许5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黄金市场,并成为上海黄金交易所首批外资会员。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1月14日,澳新银行和汇丰银行成为首批获得黄金进口许可证的外资银行。2019年6月,大华银行完成了第一笔上海期货所黄金期货交易。经过10多年的实践后,如今又以国家级文件形式,允许外资银行更大范围和程度地参与中国黄金市场,中国黄金市场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如果说,允许外资银行进口黄金,参与金、银期货交易,显示了中国黄金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话,那么“支持具有一定规模、运营稳健的在京外资法人银行申请参与公开市场交易”,可能就是中国黄金市场的创新了,也更加体现了黄金在维护国家金融稳定方面的战略作用。那么,中资银行能否抵挡住外资银行的第一波冲击?是央行自己“携”黄金开展公开市场业务?还是通过商业银行黄金业务间接参与公开市场交易?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报道。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操作指南,依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