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感是语文教学需要培养的文字能力
幽默感是一种语言能力,。幽默感的一个好处是,让人在笑声或者似笑非笑之间明白了一种心照不宣的意思。比如,《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对严监生指手指的语言描写:“两眼睁得溜圆,狠狠摇了摇头,两根手指指得越发紧了。”按理讲,“死去元知万事空”,然而,严监生却“不知死去万事空”。这段话,如果用正常的文字,可以这样写:严监生眼睛睁得圆圆的,用力摇了摇头,手指指得更用力了。这样描述,就失去了幽默的光环。“溜圆”,是一个十分戏谑的词,“狠狠”则让我们想到一个临死的人摇头是多么困难,但他依然充满“悲愤”地摇着,“紧”则说明他的焦急和他的无奈。为了两茎灯草,严监生在临死前也是拼了命了。你看,这短短的一段话,就让我们想到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就是幽默的作用。
笔者教学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习作单元时,十分重视“幽默”的作用,也因此,孩子们进行小练笔时也带上了“幽默”的色彩,而事实表明,这样写出来的小练笔,更加富有表现力。
什么叫“幽默感”呢?百度百科里这样说,幽默感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它是以亲切感为基础的,对人性化萌态的关照效果。这种萌芽的“小儿科状态”被觉察到时就会引发幽默感。幽默感是一种以高见低的亲切感。也因此,幽默感的主体充满了对于对象的理解和共鸣。
由此可见,幽默感是以亲切感为前提的。对一个事物有了亲见,才有了亲切,如果要产生幽默感,必须要对幽默对象有充分的理解和共鸣。这种充分的理解和共鸣会引发用简单的文字,轻松而准确地将对象描述出来的效果。
比如,一个孩子写“斗鸡”(一种游戏)的场面:小小猴儿将“鸡头”突然伸长,猛得向“大绵羊”的“鸡头”撞去,哪知“大绵羊”早有准备,由于块头大,“大绵羊”只是按着自己的“鸡头”不动,就这样,可怜的小小猴被轻松地“弹”飞了。
这一段描写,可以让我们想到很多丰富的意义:“斗鸡”游戏本身的快乐;“小小猴儿”急于求胜、毛糙蛮干的特点;“大绵羊”沉稳自信的风格,被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我们可以想见,小作者是对这场游戏有了十分细致的观察的,而且作者对两名同学也有了足够的亲切感,没有半点嘲笑“小小猴儿”冒失和“大绵羊”有些胖的意思。这样的描写让我们笑得很愉快,也笑得很亲切。
因此,幽默感最大的好处是让我们感到彼此之间的亲近感。孩子具有了幽默感,他一定能够更加细致地观察生活,也会更加细致地用最精确、简单、可以理解的语词来表现生活,最终表现意义,表达对世界的爱!所以,我认为,幽默感是语文教学所需要培养的文字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自然的,语文老师就需要有幽默感。语文老师的幽默感哪里来?首先就是要能够形成对孩子的“亲见”,从而亲切地关照着所教的孩子。这一点并不难,语文老师只要能够做到仔细地倾听孩子在课堂上发言,并且真诚地基于他的思想与他互动;语文老师只要仔细地观察孩子,并且真诚地理解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且往积极的方向去引导;语文老师只要仔细对去感受孩子们写出来的文字,并且能够站在他的角度去欣赏他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我觉得,这样,语文老师就一定会产生幽默感了。这样的语文老师,也就能培养孩子幽默的文字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