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以武入道思想是对中华传统武学的最大贡献
孙禄堂以武入道思想是对中华传统武学的最大贡献
祖国传统文化之深奥,主张大道不离人间,文武之艺皆为入道之途,终至道艺合一之境界。故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实不仅艺可入道,职业亦可入道。如《庄子》中之庖丁、轮扁以职业入道。《坛经》有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诚如是也。 以武入道,以道证武,是千年来传统武学及道家文化之传统,很多武术大师通过习武达到“道”的境界,彻悟道之真谛。
民国时期的孙禄堂先生就是最早提出以武入道,以道证武的先驱。他为武术
一般的技击武者讲求以强打弱,以快打慢,高明的武术家则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前者在临敌时往往心急紧张,气血上涌,恨不得一拳一脚把对方击倒在地,看看现在擂台上的选手多是这样。而上乘的武者在面对强手时却能做到神情自若,心平气静,从容不迫,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武圣孙禄堂还说过:“江河随地转,海水知天寒”,这也是天道环境之必然。生命的气血要随脏腑和筋骨转,“手足五官和皮肤”,能知寒热和环境的变化!进退变化灵妙与否,须靠感知下功夫!
孙禄堂《太极拳学》里说:“先天元气,赋于后天形质,后天形质,包含先天元气,故人为先后天合一之形体也。”此话有“练形就是练气”的道理!又说:“达摩东来讲道豫之少林寺,恐修道之人,久坐伤神,形容憔悴,故作《易筋》、《洗髓》二经,教人习之以壮其体。”所以佛道两家都练“动中求静”的武术! 此言对迷于练“静功”的人应以为戒!
孙禄堂《太极拳学》还说:“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所谓中和之气是也。”这是孙禄堂对热衷练“练内练气”的学友再三地衷告!
“动静中和”说明,万物有动就有静,“动以静为体,静以动为用”。二者缺一不可,有外来铭言曰:“生命在于运动”,但没有说出运动的强度。而孙禄堂的观点是“生命在于动静中和”,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中国武学圣人孙禄堂给予人类最珍贵的贡献!
伏羲先皇说:“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手上有全身的信息点。所以“内劲拳之真道”,可以在“两手”的“时位精度”上开发出来!轧腕抠小指,有明显的“气沉丹田”和增加肌肉收缩蓄力的的感觉!“掌从口出,拳从心出”有时位的精准,所有“六合九要”和神气也都能导引出来!
孙禄堂《形意拳学》曰“此拳之性质,系顺天地自然之理,纯以养正气为宗旨,诚武业中文雅事也。”又说“大德者,内外合一之劲,其出无穷;小德者,如拳中之变化,生生不已也,如此形意拳之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矣。形意拳中之内劲,即天地之理也!”
孙禄堂《拳意述真》曰:“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意即拳道莫不在外形上修练而成!古人曰:“形俱而神生”即是“真形内藏真精神”;“神”是气的升华,“形”是神的开关。丹道是道教的玄学术语,这里比喻“拳道炼气化神”的实际功夫!
孙禄堂《拳意述真》曰:“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即胸腹和头颈“空无一念”),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 《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至诚之道”在武学,就是有最真诚最简洁的路径,就是对自律系统不加任何干扰,而恭恭敬敬地顺行之,生命的预感就能被唤醒出来,也就能够提高感应的灵敏度!
太极一气天之体,一气流行循顺逆;文武俱进智仁勇,动静中和与天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