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上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首联是说,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临妇扑枣的态度说起。“扑枣”就是“打枣”。“任”就是放任。草堂前面种着枣树,西边的邻居便来打枣,打就随她打去,从来不加干涉。那是个什么人呢?那是一个无食无儿、孤苦伶仃的妇人。这两句写自己任人打枣的态度,好像是让吴郎对照一下,让他感到自己态度的不对。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颔联是说,如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应该与她相亲。
但是杜甫的可贵不仅仅在可怜那妇人,让她来打枣,杜甫的可贵在于他体贴那妇人的心情。那妇人也知道打人家的枣不对,她心怀恐惧,唯恐受到主人的斥责,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对她更亲切些。她如果不是因为困穷怎能做出这样的事来呢?只是因为她心怀恐惧,反而要对她格外亲切,使她可以放心来打枣。以上是正面写应该怎样来对待那个来打枣的妇人。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颈联是说,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这一联才落到吴郎身上,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这两句诗委婉的批评了吴郎。可是在批评他之前先为他开脱了一句,“远客”当然是指吴郎,他从忠州来到夔州,是“远客”。谁防“远客”呢?是那妇人。那妇人对你这位远客怀着警惕,怕你不许她打枣,那是她多心了吧,你不是那样小气的人。下面一句才批评吴郎:她防你虽然是他多事,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把堂前的枣树围了起来,未免也太天真了吧?“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一句历来有不同的讲法。有的说吴郎插上篱笆使妇人见了便认真了。有的说吴郎一来就插上篱笆倒像是真的不允许她打枣呢。这些讲法都可以讲通。不过还是把“真”字讲成“天真”好,这里所谓“天真”有点贬意,是说吴郎不懂事,孩子气。天真也没有什么不好,但太天真了(“甚真”)就含有贬意了。也可以说是褒中有贬吧,话是说得十分委婉和含蓄的。这两句连起来是说,你这位远客一来,他就防备你责备她,怕你不许她打枣,那是她多余的顾虑,你不是那样不通情理的小气的人;可是你一来就是插上篱笆,这也未免欠考虑吧?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尾联是说,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沾巾。
“已诉”是说那妇人过去曾向杜甫诉说过自己的贫穷,大概这时又诉说了一次。“贫到骨”意思是穷到低了,一无所有了。这虽然是那妇人一个人的情况,但她是有代表性的。杜甫想到在那战乱的年代,像这样“贫到骨”的人何止千千万万呢?杜甫想到这里不禁泪如雨下,把手巾整个儿的沾湿了。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了,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站得高一点,看的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上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在任人扑枣这类事情上,杜甫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体贴。他不仅同情她的贫苦,也了解她的内心。不仅为她一个人流泪,也为千千万万受苦的人民流泪,这才是杜甫伟大的地方。
附录:《又呈吴郎》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译文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注释
⑴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⑵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易·恒》:“妇人吉,夫子凶。”
⑶扑枣:击落枣子。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扑:打。任:放任,不拘束。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⑷不为:要不是因为。困穷:艰难窘迫。《易·系辞下》:“困穷而通。”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⑸只缘:正因为。恐惧:害怕。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⑹即:就。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心存戒备。一作“知”。远客:指吴郎。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⑺使:一作“便”。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甚:太。
⑻征求:指赋税征敛。《谷梁传·桓公十五年》:“古者诸侯时献于天子,以其国之所有,故有辞让而无徵求。”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⑼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杜甫《登岳阳楼》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盈:满。
名家点评
《汇编唐诗十集》:通涉议论,是律中最下乘。
《诗薮》:杜七言律,通体太拙者,“闻道云安曲米春”之类;太粗者,“堂前扑枣任西邻”之类……杜则可,学杜则不可。
《四溟诗话》:太白不成语者少,老杜不成语者多,如“无食无儿”、“举家闻”、“若咳”之类。凡看二公诗,不必病其累句,不必曲为之护,正使瑕瑜不掩,亦是大家。
《唐诗归》:钟云:许妇人扑枣,已是细故,况吴郎之枣乎?当看其作诗又呈吴郎,是何念头?钟云:“无食无儿”四字不合说不苦,近人以此为不成语,何故(“无食无儿”句下)?钟云:于困贱人非惟体悉,又生出一段爱敬,彼呼就者何人?又云:菩萨心肠,经济人话头(“不为穷困”二句下)。
《杜臆》:此亦一简,本不成诗。然直写情事,曲折明了,亦成诗家一体。大家无所不有,亦无所不可也。
《杜诗集评》:李因笃云:盛唐唯公有此等诗,未见超脱。吴农祥云:虽非公佳处,亦可见公爱物济世之心。
《杜诗详注》:此章告以恤邻之道也。……“无食无儿一妇人”句,中含四层哀矜意:通章皆包摄于此。此诗是直写性情,唐人无此格调。然语淡而意厚,蔼然仁者痌瘝一体之心,真得《三百篇》神理者。卢世㴶曰: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示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读杜心解》:若只观字句,如嚼蜡耳。须味于无味之表。
《杜诗镜铨》:此与《题桃树》作,皆未可以寻常格律求之。体贴深至(“不为困穷”句下)。
《五色批本杜工部集》:邵长衡云:此诗说有佳者,吾所不解。王慎中云:不成诗。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叫化腔,亦创格,不害为切至,然卑之甚。纯用议论,亦是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