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汉药百科图鉴》附录:实用汉方治疗(处方的应用)

外科疾病

  跌打症(打扑症):跌打引起的皮下出血,中医学认为属瘀血证之一而使用驱瘀血剂。
  一般的跌打用桂枝茯苓丸料(75)。跌打后肿痛剧烈,又有便秘倾向者用桃核承气汤(209)或鸡鸣散(81)。因跌打引起的突发的精神惊慌失措可用三黄泻心汤(108)。
  痈疽:毛囊或皮脂腺因化脓菌(主要是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而引起的疮疔集聚一群形成大的硬结。俗称“疔子 (おでき) ”。平时食肉多或糖尿病患者易患此病。
  初期患部红肿发痛、恶寒发热者先用葛根汤(29)发散,之后用十味败毒汤(133)。
  病灶发展即将化脓时用内托散(226)或排脓散(233),化脓严重时用托里消毒饮(191)。
  化脓开始后可用伯州散(236)以促进炎症部位脓疡形成。实证之人,易患痈疽者可用防风通圣散(263)以改善体质。作为外用药可并用左突膏(沥青800,黄蜡220,猪油58,胡麻油1000)或紫云膏(114)。痈疽治疗后有盗汗等时,可用归芪建中汤(45)以恢复体力。
  淋巴结炎:系致炎性微生物及其毒素,主要到达淋巴结而引起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急性症可分为增生性淋巴结炎与化脓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易发生结核,发生于颈淋巴结者称结核性颈淋巴结炎,中医学称其为瘰疬。
  初期有恶寒、发热时用葛根汤(29),继之用十味败毒汤(133)。淋巴结肿胀疼痛、胸胁苦满、口渴时用小柴胡汤(142)加石膏,有化脓时用内托散(266)或托里消毒饮(191)。体质虚弱、结核性患者用归芪建中汤(45)。若结核症状较轻、有微热者用小柴胡汤(142)加石膏。症状与前类似,皮肤浅黑、腹直肌硬者用柴胡清肝汤(104)。病情缠绵难愈、衰弱、贫血者用益气养荣汤(11)、十全大补汤(132)或归脾汤(51)。
  骨疽(骨结核):又称“骨疡 (かりえす) ”。主要系结核性慢性疾病,骨因营养障碍而出现坏疽,可分为骨髓性和骨膜性两种。
  体质虚弱,肌肉营养不足、发育不佳,腹肌拘急无弹力时用归芪建中汤(45)。病情恶化、极度衰弱、贫血时用十全大补汤(132),或归脾汤(51)。出现瘘管流脓不止者用瓜子仁汤(24)加桔梗。脊椎骨疽,下半身麻痹者用龟板汤(50)。
  关节炎:系关节部位的炎症,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关节炎进一步分为①浆液性关节炎,②浆液纤维素性关节炎(急性关节风湿、急性多发性关节炎),③化脓性关节炎;慢性关节炎又分为①结核性、梅毒性或尿酸沉着(痛风)等特殊性炎症,②慢性多发性(慢性关节风湿、粘连性关节炎)。部分可参考关节疾病一项。
  急性浆液性关节炎系由关节扭伤、疲劳等引起,初期关节肿痛时用麻杏薏甘汤(275)或方中再加白术。疼痛轻微但肿胀严重时用越婢加术汤(12)。脚关节肿痛时用防己黄芪汤(261)。化脓性关节炎可随证不同选用与淋巴节炎相同的处方。结核性关节炎古时称之为鹤膝风,虚证无热时可用大防风汤(190)。
  疝气 (へルエア) :系腹部的某内脏被腹膜包被着从先天性或后天性(病理性)形成的孔洞中脱出的一种疾病。大致分为还纳性疝气、不还纳性疝气、嵌顿性疝气三种。中医学称之为“阴狐疝”、“肠瘕”等。
  体质虚弱儿童的疝气可长期饮小建中汤(140)。神经质患者,腹肌紧张、心下有抵抗感者可用小柴胡汤(142)或柴胡清肝汤(104)。并发有急性肠炎的疝气患者,腹部紧张、疼痛、恶寒、呕吐者用行气香苏散(83)。若便秘、下腹部胀而引起疝气者用大黄牡丹皮汤(184)。肠胃弱、腹部软弱、脉迟弱、四肢及腹部冷,自诉剧烈疼痛者用大建中汤(185)。瘦型老人或小儿的还纳性疝气,腹腔肿瘤反复出现又消失,自诉时常腹胀疼痛者用桂枝加芍药汤(68)。
  痔漏:系肛门附近出现慢性瘘管,起因于急性肛周脓疡及结核性脓疡的自溃。根据瘘管开口的部位可分为外痔漏、内痔漏和完全痔漏。
  体质差、肤色浅黑无光泽患者可长期服用当归连翘汤(220)。瘘管出脓、渐衰弱之人用托里消毒饮(191);慢性症,出脓不止招致贫血者合用归芪建中汤(45)与伯州散(236);衰弱显著时用十全大补汤(132)或归脾汤(51)。有体力及便秘倾向,排便时疼痛者用秦艽防风汤(158)或防风通圣散(263)。
  痔核:因肛门及直肠静脉丛的静脉瘀血,导致静脉瘤状扩张的疾病。习惯性便秘、妊娠、久坐、饮食、循环障碍、子宫位置异常等产生的瘀血,嗜烟酒、肉食引起的实性充血等都可能成为痔核的病因。根据其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外痔核、内痔核、中间痔核、高位痔核等。
  痔核引起的疼痛、出血、肛裂等可用乙字汤(20)。症状严重时可用桃核承气汤(209)、大黄牡丹皮汤(184)、驱瘀血丸(58)。大量出血但尚未贫血、还有体力者用清肺汤(172、173),若引起贫血、体力衰弱时用芎归胶艾汤(53)。子宫或卵巢障碍引发的痔核用桂枝茯苓丸料(75)。
  脱肛(直肠脱、肛门脱):因排便或其他腹部加压时使直肠脱出于肛门之外,且不能自然缩还的疾病,即所谓直肠脱、肛门脱。
  脱肛疼痛剧烈时用当归建中汤(211),或甘草煎(忘忧汤) (42)洗患部。寒证有贫血倾向之人的脱肛用当归芍药散料(215)。体质虚弱、皮肤胀紧而无光泽者用赤石脂汤(127)或提肛散(207)。

皮肤科疾病

  湿疹:系最常见的皮肤病,俗称“あせも(痱子)”、“ただれ(糜烂)”、“くさ(湿疹)”。大体分为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中医学认为湿疹是由内脏器官的变化引起的,治疗方法多着眼于驱除瘀血、水毒,改善体质。
  实证肥胖型之人,胸胁苦满、有便秘倾向、患部湿润渐出现疮痂者用大柴胡汤(186),或与茵陈蒿汤(6)或桂枝茯苓丸料(75)合用。腹部软弱、患部渐红肿者用防风通圣散(263)。实证,下腹部有抵抗和压痛感、患部分泌物多而极痒者用桃核承气汤(209)、大黄牡丹皮汤(184);若证略虚,无便秘时用桂枝茯苓丸料(75)。胖瘦、身高中等的患者,患部红、有分泌物成疮痂、极痒时可用葛根汤(29);小便不利且有口渴时用越婢加术汤(12);若瘙痒难耐、口渴甚者用白虎汤(248)。有体力,分泌物稀湿成污浊疮痂、极痒时用消风散(151)。发疹少、带红色、剧烈瘙痒但分泌物少者用十味败毒汤(133)。患部干燥极痒、皮肤粗糙、从上腹部至两胁下腹部有抵抗感者用温清饮(9)。头面部湿疹,肤色浅黑者用清上防风汤(167)。小儿头部湿疹用马明汤[马明退(山茧)、大黄、甘草、红花、忍冬各1,郁金、石膏、连翘各2]。水疱疮、小儿苔癣用桂枝加黄芪汤(63)。虚证之妇女,有贫血、患部不结疮痂、干燥而痒时用加味逍遥散合四物汤(36)或当归饮子(210)。
  荨麻疹:是一种突然感觉皮肤瘙痒且发斑、几分钟或数小时后又完全消失的疾病。根据发斑的颜色可分为红色荨麻疹、白色荨麻疹、陶色荨麻疹,根据其形状又可分为图画状荨麻疹、蛇行状荨麻疹、环状荨麻疹。有急性症与慢性症。俗称为“かさぅるし”、“かさばろせ”,中医学称其为隐疹。与皮肤瘙痒症的区别在于后者无发斑。
  作为调整新陈代谢机能、改善过敏体质的处方可参照湿疹样随证选用大柴胡汤(186)、小柴胡汤(142)、葛根汤(29)加大黄石膏、防风通圣散(263)、桃核承气汤(209)、十味败毒汤(133)、荆防败毒散(79)、加味逍遥散(35)、茵陈蒿汤(6)、柴胡清肝汤(104)等。此外,急性荨麻疹,症见发热、极痒时用桂麻各半汤(80)。食物中毒引发的发疹、腹部胀满用大承气汤(187)或调胃承气汤(197)。食鱼中毒的荨麻疹用香苏散(88);若尿少浮肿时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73);多次反复转为慢性时用消风散(151)。
  多汗症:系汗腺分泌机能亢进引起的疾病,大体分为泛发性多汗症与局部性多汗症。
  狐臭(わきが)也是一种多汗症。
  体质虚弱者,泛发性特殊体质者用桂枝加黄芪汤(63)。颈部以上汗多微热时用柴胡桂枝干姜汤(101);盗汗多者用当归六黄汤(219)。手足多汗症,自诉腰痛、胃障碍者用补阴汤(人参、芍药、干地黄、熟地黄、陈皮、牛膝、破故纸、杜仲各2,当归、茯苓各3,茴香、知母、黄柏、甘草各1)。肤色白、肥满型的妇女之多汗症用补中益气汤(266)、十全大补汤(132)。
  痤疮(面疱,にきび):系因青春期发育旺盛、皮脂分泌过多而引起的毛囊部位的丘疹、脓疱。痤疮因起因不同而有很多种类,但最常见的是作为青春的标志的“粉刺(にきび)”,属寻常性痤疮。
  虚证、寒证、有贫血之妇女,腹部柔软伴有月经障碍者用当归芍药散(215)加薏苡仁;神经质有贫血症之人用加味逍遥散(35)加地黄、川芎,或合用加味逍遥散与四物汤(36)。胖瘦、身高中等之人,下腹部有抵抗与压痛感时用桂枝茯苓丸料加苡仁(76);有便秘者用桃核承气汤(209)。实证。颜面潮红、痤疮有发展趋势时用清上防风汤(167)。
  肤色浅黑而有光泽、手足多油汗者用荆芥连翘汤(61)。
  老人斑、雀斑(肝斑、夏日斑):老人斑即“肝斑”,又称“ しみ ”,系在面部、特别是眼部附近两侧对称性的界限清楚的色素沉着斑,女性月经来潮时多见。雀斑又称为“夏日斑”、“そばかす”,主要在面部、指甲等处形成的针头至豌豆大小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茶褐色至暗褐色的色素斑,在冬末、夏季时特别明显。
  中医学认为是瘀血所致,随证使用当归芍药散(215)、桂枝茯苓丸料(75)、桃核承气汤(209)、加味逍遥散(35)加地黄、川芎等驱瘀血方剂。
  疣(疣赘,いぼ):系皮肤表皮局部出现的良性组织增殖,可分为寻常性疣赘、青年性扁平疣赘、尖锐湿疣(尖圭コンジロ-ム)。此外也有老人性疣赘。
  一般取疣药用薏苡仁煎(281),有时也用麻杏薏甘汤(275)。有贫血倾向的寒证女性的疣用当归芍药散(215)或加味逍遥散(35)加薏苡仁。胃部虚弱者心下部痞满、腹鸣、无食欲时用半夏泻心汤(243)加薏苡仁;若有食欲但胃部有食物停滞感者用藿香正气散(26)加苡仁。

眼科疾病

  麦粒肿:眼睑红肿,近眼缘处生小硬结,数日后变为脓点,俗称“针眼(ものもらい)”。中医学称为偷针眼、眼丹等。麦粒肿多见起因于肠性自身中毒。
  实证,便秘者用调胃承气汤(197)或防风通圣散(263)。初期红肿疼痛时用葛根汤(29)或芎黄散(52)。对因胎毒而多发生麦粒肿的小儿用消毒丸(滑石、连翘、木通、黄芩、瞿麦子各1.5,大黄、甘草、蝉蜕各1)。若一次出现数个硬结可合用十味败毒汤(133)与明眼一方(防风、车前子、滑石、桔梗各3。菊花1.5)。妇女的麦粒肿多起因于瘀血,可随证选用桂枝茯苓丸料(75)、桃核承气汤(209)、大黄牡丹皮汤(184)。
  眼睑缘炎:系结膜炎菌、药物、体质等引起的眼睑缘部炎症,俗称“烂眼边儿 (ただれ眼 )”,中医学称其为“烂弦风”。
  易被化脓菌感染的体质主要是有瘀血所致,可用十味败毒汤(133)、荆防败毒散(79),妇女则用桂枝茯苓丸料(75)、桃核承气汤(209)。若仅有炎症、瘙痒、轻微疼痛时用葛根汤(29)加川芎、大黄、黄芩、石膏。小儿的烂眼边儿多是因胎毒引起的,可用马明汤[马明退(山茧)、大黄、甘草、红花、忍冬各1,郁金、石膏、连翘各2]。
  泪囊炎、结膜炎:泪囊炎即泪囊的炎症,可分为急性、慢性、结核性、梅毒性等几种。系细菌感染所致,自诉症状为自觉的流泪。中医学称之为“大眦漏”。慢性泪囊炎多伴有结膜炎。结膜炎系结膜的炎症,分急性与慢性两种。自诉有或大或小的眼屎、异物感、眼疲倦等症状。
  初期充血、肿胀、疼痛时用葛根汤(29)加川芎、大黄。体质虚弱、流泪不止系起因于水毒者用五苓散(98)、苓桂术甘汤(296);寒证之人用麻黄附子细辛汤(272)、当归芍药散(215)。虚证老人,眼糜烂、受冷则流泪不止时可用止泪补肝汤(四物汤+木贼、蒺藜、夏枯草、防风各2)。流泪、充血、疼痛之人一般用小青龙汤(145)。眼糜烂、肿、分泌物多者用越婢加术汤(12)。皮肤浅黑、痤疮多、面部充血上火者用清上防风汤(167)。
  沙眼(トラコ-マ):是一种在未开发地区常见的结膜疾病,属肉芽性炎症。现一般认为其病原体与Prowarzeck-Halberstadter包入小体有关。
  轻症时用葛根汤(29)加川芎、大黄。急性炎症严重时用小青龙汤(145);若分泌物多、炎症已延及角膜者用越婢加术汤(12);颜面潮红、有便秘者用三黄泻心汤(108)。
  实证,病程转为慢性,有便秘倾向之人用防风通圣散(263)。虚证,慢性、脉沉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272)。
  水疱性结膜炎:角膜缘出现小水疱状细胞浸润,产生结膜充血、流泪、眼疲劳等。习称“翳子(めぼし)”,中医学称其为“睑生风粟”。易发生于体质虚弱、渗出性体质之人,可选用与结膜疾病相同的方药。
  白内障:系水晶体混浊的疾病,有多种病因。俗称“しろぞこひ”、“ぅみぞこひ”,中医学称其为“白内障”、“白内翳”。糖尿病性、老人性、继发性的白内障采用中医治疗效果较好。
  疾病初期可选用与其他眼部疾病相类似的处方如葛根汤(29)加川芎、大黄、黄芩、石膏等。出现视力障碍者用苓桂术甘汤(296)加车前子。体质虚弱,眼中或冒金星、或视物成双影者用补肝汤(264)。实证,面部充血之人用三黄泻心汤(108);腹部胀满者用防风通圣散(263)。糖尿病性、老人性白内障,因身心疲惫、贫血而视力减退者用滋肾明目汤(122)、八味丸(138)、六味丸(300)。
  青光眼(绿内障):系由眼内压升高而引起的疾病,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炎性青光眼、单性青光眼)与继发性青光眼两大类。俗称“あおぞこひ”,中医学称其为“绿盲”、“绿风”、“雷头风”等。
  一般确诊为青光眼时先用羚羊角散(298)。初期症见头痛、角膜混浊、充血、发热等,刺激症状较轻时用越婢加术汤(12);若刺激强则用大青龙汤(188)。慢性症,有失眠、动悸、精神不安等神经症状时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00)、沉香天麻汤(205)、沉香降气汤(204)。妇女非月经期间发生之青光眼用桃核承气汤(209)。
  夜盲症:系因网膜杆状体机能障碍引起的对光觉、暗适应机能减退之症,俗称“とりめ”,中医学称其为“雀盲”。
  角膜干燥,睁眼即流泪者,胃部停水有声、脉沉时合用苓桂术甘汤(296)与鸡肝丸(62)。口干、体倦怠、小便不利、脉浮时合用五苓散(94)与鸡肝丸(62)。

耳鼻喉科疾病

  中耳炎:系中耳,也即鼓膜部分发炎之疾病,大体分为急性单纯性中耳炎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穿孔性中耳炎)。
  初期症见耳鸣、恶寒、发热、头痛、肩凝等时用葛根汤(29),化脓时用该方加桔梗、石膏;有呕吐时再加半夏。发病后二、三日,有热、口渴、口苦、苔白、食欲不振、胸胁苦满时用小柴胡汤(142),耳部流脓不止时则合用该方与香苏散(88)。证似小柴胡汤证,实证者用大柴胡汤(186)。耳鸣甚重、分泌物多时用荆芥连翘汤(61)。症转为慢性、耳背、耳鸣、流脓者用蔓荆子散(277)。虚证耳部流脓不止者用桂枝加黄芪汤(63),或用内托散(266)、托里消毒饮(191)、伯州散(236)以排脓。
  外耳道炎(外听道炎):系因感染化脓菌(主要为葡萄球菌)而引起的外耳道皮脂腺、耳垢腺的炎症。
  初期可用葛根汤(29)、十味败毒汤(133)或再加连翘。病情发展,出现化脓、肿胀时用荆芥连翘汤(61)、排脓散(233)。若开始排脓则改用内托散(266)或托里消毒饮(191)。
  梅尼埃氏综合征:系由法国的耳鼻喉科医生P.Meniere(1799~1862)发现的一种内耳性疾病,具有类似于三半规管障碍的美尼儿氏病症状,发作时有眩晕、呕气、耳鸣等症状。
  胃内停水、脉洪大、腹部壮实有力者用苓桂术甘汤(296);反之,若属寒证,有腹部软弱、脉沉弱、水样性下痢等症状者用真武汤(161)。平时肠胃弱、足冷、手足倦怠无力、目眩、恶心、头痛、食后欲睡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244)。若见于有高血压症或动脉硬化症之人,自诉头痛、眩晕、肩凝、上火者用钩藤散(200);体格多少有些神经质,自诉有动悸、眩晕、耳鸣、失眠等症者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00)。妇女更年期障碍时的美尼尔氏综合征起因于瘀血,用桂枝茯苓丸(75)。色白虚胖之人,平时眩晕、贫血时用清痰除眩汤(天南星、半夏、天麻、苍术、川芎、陈皮、茯苓、桔梗、枳壳、羌活各2,甘草、生姜各1)。受精神性因素支配较强的人用清心温胆汤(169)、安神复元汤(黄芪、人参、当归、酸枣仁、枸杞子、黄芩、知母、防风、麦门冬、茯苓、远志、蔓荆子、龙眼各2,黄柏、甘草各1)。
  耳鸣:耳垢堵塞、外耳道与中耳的炎症、迷走神经症、高血压、动脉硬化、肾炎、贫血、自律神经失调、更年期障碍等都可引起耳鸣。中医云:“耳为肾之窍”,认为耳鸣系水毒所致,多用改善水分代谢的处方。
  神经质之人,胃内停水、动悸、目眩等时用苓桂术甘汤(296)。有胃弛缓、胃下垂等胃部症状时用茯苓饮(252)。由妇女生殖器官疾病、更年期障碍等血脉之症引起的耳鸣用当归芍药散(215)。虚证极度贫血引起的耳鸣用十全大补汤(132)。身体壮实但神经质者,自诉有失眠、目眩、心悸亢进、腹部动悸、胸胁苦满等症状,血压高者的耳鸣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00),若体虚则用柴胡桂枝干姜汤(101)。动脉硬化症之耳鸣,有头痛、肩凝、健忘之人用钩藤散(200)。阳实证,颜面潮红、目眩者用三黄泻心汤(108)。肥满型腹部充实胀满者用防风通圣散(263)。慢性肾炎或老年性耳鸣,有腰痛、口渴、腰足冷之人用八味丸(238);若更虚,极感倦怠时用滋肾通耳汤(121)。
  鼻炎:分急性症与慢性症两大类。急性鼻炎因气候变化、感冒等诱发,称为鼻粘膜炎、鼻感冒或“はなかぜ(伤风)”。慢性鼻炎由急性鼻炎转化而来,也有起因于咽扁桃体肥大症、副鼻腔炎等的,可再分为肥厚性鼻炎与萎缩性鼻炎。后者有特异性恶臭时称为真性臭鼻炎。
  乳幼儿的急性、慢性鼻炎.鼻塞引起哺乳困难、睡眠障碍时用麻黄汤(271)。初期鼻炎有发热、头痛、鼻塞、鼻涕等时用葛根汤(29)。急性症,鼻涕多、打喷嚏时用小青龙汤(145);若粘液、脓性分泌物多时用十味败毒汤(133)加连翘或荆芥连翘汤(61)。
  蓄脓症(慢性副鼻腔炎):系上颌窦、前头窦、软骨窦、蝶形窦等副鼻腔出现化脓性炎症,脓汁蓄留之疾病。狭义的蓄脓症是指上颌窦蓄脓症(ハイモ-ル蓄脓症),上颌窦急性或慢性炎症而积蓄脓。慢性症起因于反复患病、致炎菌毒素、体质性因素,可引起嗅觉散乱、工作能力下降、中耳炎、习惯性扁桃腺炎等。症状表现有中鼻道息肉样肥厚,并时常可见息肉产生。
  急性症初期用葛根汤(29),转为肥厚性鼻炎、鼻息肉之慢性症时用该方再加川芎、大黄、桔梗、石膏、辛夷。平时肠胃虚弱,有胃部停水时用半夏白术天麻汤(244)。脓性鼻涕多者用辛夷清肺汤(155)。肌肉发达、皮肤浅黑、足手心湿润、腹直肌紧者用荆芥连翘汤(61)加辛夷。肥胖之人有便秘倾向的用防风通圣散(263)加辛夷;若体质虚弱、贫血、手足冷者用补中益气汤(266)加辛夷、藿香。
  衄血(鼻出血、鼻血):其病因有两类,一类是鼻炎、肿疡、外伤、手术、异物等局部性因素,另一类是出血性因子、月经代偿等全身性因素。
  时常反复出血、贫血而颜面和嘴唇苍白者用六君子汤(288)、归脾汤(51)。阳盛,面色潮红、情绪激亢之人的衄血用三黄泻心汤(108);若病势更重则用三黄知母汤(109)。体质虚弱者的鼻血用小建中汤(140)。妇女月经障碍所致代偿性鼻出血一般用桂枝茯苓丸料(75);若证更偏实,有便秘倾向者用桃核承气汤(209);若为虚寒之症,有贫血时用芎归胶艾汤(53)。肥厚性鼻炎或蓄脓症引起的衄血用荆芥连翘汤(61)加升麻、牡丹皮。
  增殖腺肥大症(腺样增殖症,アデノイド):系咽头圆盖处淋巴组织增生的疾病,多见于小学儿童。主要症状有鼻闭塞,自诉有注意力散漫、记忆力与思考能力衰退、头痛等症状。
  身体较健康的儿童,自诉有鼻塞、头重、头痛症状时用葛根汤(29)加川芎、桔梗、石膏。胸胁苦满、颈淋巴腺肿胀、神经过敏者用小柴胡汤(142)加桔梗、石膏。体质虚弱,易患感冒、易疲倦、腹肌薄而胀者用小建中汤(140)。
  失声症(枯声,嘎声):枯声即所谓沙哑(しわがれ声),声音混浊不清,失去原有音调。其主要病因有喉头炎、结核、梅毒等特殊炎症、肿疡、外伤、出血、声带麻痹等,失音症即严重的发声障碍,有歇斯底里失音症等。
  剧咳、喉部有灼烧感、干燥、嘶哑、失音等用麦门冬汤(237);喉头结核、咽部剧痛者用半夏苦酒汤(241)。歇斯底里、神经衰弱引起的失音症用半夏厚朴汤(242)。肠胃弱、神经质者,自诉心下部痞硬、精神不安时用甘草泻心汤(41)。因过度讲话而使咽喉受到损伤、以致失音者用响声破笛丸(56)。

牙 科 疾 病

  龋齿(龋蚀症,むしば):系碳水化合物经口腔中的细菌的发酵作用而生成乳酸、侵蚀牙齿硬组织的疾病。
  习惯性牙痛者用桂枝五物汤(72)。实证,胃弱、有口臭者的牙痛用清胃泻火汤(163)。便秘、左下腹拘挛者的牙痛、牙龈炎用桃核承气汤(209)。牙龈炎并发,红肿厉害、口渴者用白虎汤(248)。
  牙槽脓漏:主要症状为牙周组织炎症及齿槽消失,还有牙龈盲囊形成、脓积蓄,从牙龈、牙槽不断排出脓,进一步则引起牙松动。其病因有牙垢沉着、化脓菌刺激、假牙不完全吻合等局部性病因与动物性食物摄取过量、自身中毒引起的酸过多症等全身性病因。
  轻症者用葛根汤(29)加川芎、大黄。炎症疼痛时用桂枝五物汤(72);口渴甚者用白虎汤加人参(247)。肥胖体质有便秘倾向、炎症明显者用防风通圣散(263);体质虚弱、贫血、易倦者用补中益气汤(266),或再加熟地黄、牡丹皮、芍药各2。若更虚弱时用十全大补汤(132)。气逆、脚部厥冷,有心脏疾病者用苏子降气汤(181);化脓严重、牙龈肿痛呈紫色并出脓时用排脓散(23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