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电视”中的转向与转型(一)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视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大众媒介也进入了“后电视时代”。如何认识和理解“后电视”?是这个行业和这个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笔者试图把电视置于多维视阈中进行审视。

一、电视发展与研究

讨论“后电视”先要界定电视这一研究对象,进而梳理电视的发展与研究。

电视(Television)有三个涵义:一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及设备传送活动的图像画面和音频信号,一种有声影像;二是指传播这种有声影像的方式;三是指接收这些画面和信号的电视机。这里只研究前两种,即电视内容的生产、传播、消费和经营。这就会涉及其外延,即生产和传播这种有声影像的媒介组织、传媒生态及制度安排。

电视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人类的生活因为电视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24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最原始的电视机,用电传输了图像。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成了英国第一座公共电视台,11月2日正式播放电视节目。1996年11月21日至22日,由联合国新闻部、意大利外交部和意大利电视台共同举办的首届世界电视论坛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同年12月18日,第5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首届世界电视论坛召开的日子11月21日确定为“世界电视日”,以此促进世界传媒事业的发展,引导电视产业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电视的发展史首先是一部以电子技术为背景的科技史和媒介史。电视传输从有线到无线再到卫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视接收从电视机到电脑再到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电视影像从黑白到彩色再到高清、3D等;商业模式从付费到免费再到免费付费兼有和多种经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厂商和媒体不断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从而形成产业链和媒介生态。

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视不仅成为大众媒体,而且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一种家庭媒体。电视一方面开始挤占人们的生活时间和空间,也改变人们的休闲娱乐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客厅播放这种方式影响个人、家庭和社会,形成一种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客厅文化,进而传播各种资讯、情感和价值观,从而赋予电视更多意识形态属性。

随着电视的蓬勃发展相关的研究也迅速升温,并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广播电视学。相关的论文论著教材可谓汗牛充栋,以“电视”为主题搜索,发现知网收录42万多篇相关文章,2007年达到最高的27039篇,此后逐年下降,与此同时,视频相关的文章逐年增加。这说明电视开始以一种新的身份出现并活跃在媒介研究舞台上。

综观电视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学科群的研究:

最多也是最传统的研究是文学、文艺学、美学和文化研究,这些人文学科研究主要基于文本分析,围绕电视节目这一意义载体进行解构和建构。早期主要是对视听语言的探索,有主画说和主声说的争论,尔后从叙事学、修辞学、符号学等对电视文本进行深入解构,也有从应用角度对电视节目形态展开探讨,笔者提出的电视节目形态构成理论可以应用节目模式创新。

近十年来,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来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围绕传受关系展开各种新的探讨。这里面有两个相反方向的研究,一是对电视传播效果的研究,一是电视对社会的影响。受众研究和传播方式研究成为重点,同时也把电视研究从人文学科推进到社会学科,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受到了青睐,而且大量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电视行业中。

随着电视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媒介经营管理也成为电视研究一大领域。从宏观的产业经济到中观的媒体运营再到微观的媒介管理,如何提高注意力?如何增加影响力,如何处理电视与市场、电视台与观众、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成为研究的重要节点。电视经营管理研究一方面是在前两类研究的基础上推进,另一方面须借助传媒经济学理论,而更多成为对策性研究。

这三类电视研究的文章虽然数量很大,但高质量的论文并不多。这是由于一方面电视还是一个年轻的行业,而且处于快速发展不断变化中;另一方面广播电视学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电视研究的队伍也十分松散,难以形成有力且有效的支撑。简言之,电视研究滞后于电视发展。不过,仍然让我们对电视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也为电视未来发展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电视研究不仅成为一门显学,以电视为载体的研究也进入其他学科领域,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可以说电视拉动了跨学科研究。相对而言,电视的应用研究要强于基础研究,广播电视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当人们对电视的了解才刚刚开始的时候,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电视把它的研究者远远甩在后面。(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