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谦真人谈“消瘅”

“消瘅”这个病名出现在《素问》,《灵枢》等著作中,“瘅”这个词也反复出现,有“瘅疟”等病名。那么,什么是“瘅”,什么又是“消瘅”呢?

《说文解字》对“瘅”注解为“劳病”,后世则大多注解“瘅”为热病。例如,唐代的王冰就注解为:“瘅,谓热也。”其后之人则皆随王冰而以讹传讹,这是后世之人的通病,不追求原著之意,而去认定某某大师之注解,实则拾人之牙慧。

不谦真人以为,以“瘅”为热者,未得“瘅”之髓。

所谓的“瘅”是指瘦,“消瘅”则为消瘦之意,单是孤单之意,“瘅”字从单从疒。慢慢瘦弱是为消瘦,即消瘅。

有“消谷”,有“消瘅”等病,这是疾病发展到不同程度的体现。热病或多劳者,最初是消谷易饥,病情加重则消瘅体瘦。

《灵枢·五变》

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

由此可见,所谓的“消瘅”是指“肌肉弱者”。

又《素问·疟论》:

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这里也指出“消烁脱肉”是为“瘅”。

疾病的命名是取之于形,由形而得意。很多人读书是一知半解而不得其神,以为懂了,其实是不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得之于形,方能形而上,不得于形,必为形而下。

形而上者必知形,形而下者不知形。

从“瘅”字注解,亦足见《灵枢》,《素问》等著作成书于《说文解字》之前。

又《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齐王太后病,召臣意入诊脉,曰:“风瘅客脬,难於大小溲,溺赤。”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即前後溲,再饮病已,溺如故。病得之流汗出氵循。氵循者,去衣而汗晞也。所以知齐王太后病者,臣意诊其脉,切其太阴之口,湿然风气也。脉法曰“沈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者,病主在肾”。肾切之而相反也,脉大而躁。大者,膀胱气也;躁者,中有热而溺赤。

看《史记》对“瘅”病理解之意:“中有热而溺赤”,也是从《灵枢》、《素问》等而来。故《史记》也成书于《灵枢》、《素问》之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