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矛盾的真正来源,多是因为把“拎不清”当成了“亲情”
自我涉足情感这个领域以来,我被问过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很多男人问我:“我妻子不愿意跟我妈住一起,我该怎么劝服她?”
有很多婆婆问我:“儿媳妇不孝顺我,我儿子还愿意听她的话,我该怎么拉回儿子的心?”
也有很多妻子问我:“我老公心里只有他父母,把我当成外人,我要不要离婚?”
婆媳矛盾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无法跨越的难题,几乎每个家庭每对夫妻都会遇到。当然, 我自己也曾被这个问题困惑了好久。我们似乎很难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婆媳矛盾,于是我们把这归结为生活习惯不同、成长背景不同等等。但这看上去,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
后来,我就在想,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婆媳和谐呢?婆婆和儿媳,以前是两个家庭,现在也是。婆婆有自己的家,儿子儿媳也有自己的家。能够相处融洽自然很好,倘若相处不是那么和睦,那就减少相处的时间即可,并不会对她们自己的家庭产生太大的影响,不是吗?
那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强求呢?
因为我们的传统观念。我们总觉得一个大家庭共处一室,其乐融融,才能表示这个家庭和睦,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亲情。甚至在一些老人的眼里,无论几个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就应该彼此不分你我,有钱一起赚,有饭一起吃,有事一起做,这才是亲情。
可这样的“亲情”,是不利于夫妻的小家庭的,甚至会影响夫妻感情的。因为你对原生家庭缺乏界限,势必会影响到新家庭的独立自主。
婚姻的主体是夫妻,一个小家庭的决定权,也应该首先是丈夫和妻子,而不是兄弟姐妹,也不是父母。传统观念上对亲情的认知,实际上跟婚姻家庭是冲突的。
用我们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其实就是“拎不清”。拎不清婚姻的本质,也拎不清到底该如何过婚姻中的日子。事实上,婆媳矛盾的真正来源,并不完全是生活习惯或者家庭环境造成的,而多是因为把自己的“拎不清”当成了“亲情”。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结了婚就不该有亲情,而是亲情不该成为忽视婚姻家庭的理由,不该把这种损害夫妻感情而维护兄弟姐妹之情或者为了让父母高兴而不顾爱人感受的行为视为对亲情的重视。亲情是应该有界限的。
比如说,我们小时候,我有好吃的,可以自己不舍得吃,给兄弟姐妹吃。我自己有什么想法,父母不同意,我为了让父母高兴也可以放弃。可如果我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那么我有好吃的,我首先该想到的是我的爱人和孩子,我为小家庭的决策,我首先该考虑的是爱人的意见,而不是父母的意见。
可传统认知导致了很多父母把这种行为视为不孝、不重视亲情。他们觉得你以前对兄弟姐妹那么好,现在就应该继续那么好;你以前那么听话,现在就应该继续听话。不然,你就是“娶了媳妇忘了娘”,就是不懂亲情。
这真的是亲情吗?这明明只是拎不清。
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人也应该是在不断的成长中变得成熟和有担当的。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父母就该学会放手,让他去经营自己的日子,而不是一直牢牢把他抓在手里。
那些学不会放手的父母,就把这种“拎不清”当成了“亲情”。他们希望儿子心里永远只把父母和兄弟姐妹放在首位,她不希望儿子对自己的妻子好,甚至会觉得是儿媳妇夺走了属于他们的那份跟儿子的亲情,婆媳矛盾也就由此产生了。
记得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里有这样一句话:“现在这个男人当然完全地属于你,做妻子的你;但是他的过去却属于我,做母亲的我。”
我想,如果每个母亲、每个婆婆,心里都有这样的想法和认知,大概就不会存在那么多婆媳矛盾了吧。母亲把儿子养大,享受儿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乐趣,那份亲情是无可替代的。那么当儿子结婚了,母亲就该放手,让这个男人去成为一个称职的丈夫,去承担他的责任,这也是无可替代的。
儿子的过去,是属于母亲的。但将来的路,却是跟妻子一起走的。母亲做不到放手,势必就会对儿媳产生不满和敌意,她会想把儿子牢牢地跟原生家庭拴在一起,希望他们的大家庭继续“其乐融融”。可她并没有想过,她的儿子,已经是别人的丈夫、别人的父亲了。他有自己的家。
真的别再把这种“拎不清”当成“亲情”了。我们其实从不会因为爱情而舍弃亲情,但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就该给亲情确立一个界限,这不是淡漠,这是清醒。
只要我们有了这种“拎得清”,很多婆媳矛盾,自然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