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郭向阳:佛心与佛性,是学佛的关键


佛心与佛性,是学佛的关键
   文/ 郭向阳 
 有求必应,是对佛的误解。佛法无边,是要我们学佛,理解佛的精髓,对人生对世界生通透之心,从而获得快乐。佛法无边,并非说佛能满足我们人世间的一切欲望。我们敬佛,学佛,是因为佛告诉我们人世间的许多道理,遵从佛的指引,我们能远离痛苦,获得快乐。
 佛就是智慧,佛就是觉悟。佛说因果报应,作善得善果,作恶得恶果,要我们弃邪归正,离恶向善。佛就是这样劝人为善,从灵魂深处调整着人的行为。人心向善,人心皆有善,善,是维系社会的最好的润滑剂,有了善,一切恶念皆远离我们,人世间便有了和睦。善,是阳光,能温暖人心;善,是雨露,能滋润干涸的心田。当善念根植于人心之日,便是世界实现大同之日。因此,我们学佛,必须要提高自己的佛性,必须要有一片佛心。
 并非释迦佛祖或众佛陀才具备佛心,普通的民众,大千世界的你和我都同样拥有着一颗鲜活的佛心。而所谓的“佛心”,其实质仍然是“真、善、美”(“真”亦作真诚讲,是对“真理”、对“道”的探索和明示,尚属理性范畴,“善”即善良、善心,是道德层面上的索求,尚属感性范畴,理性和感性兼俱,真善合一,才可谓之“美”,所以,我想,美意指的应该是一种境界吧)之心,是你对自己、对他人充满慧心的爱,并在力所能及之时,对需要给予关爱的人,行力所能及之事,在满怀爱心地对待身边一切的同时亦可以理性地看待人生的一切无常。 
宗密《禅源诸诊集都序》称“空寂之知是汝真性”,真性即本性、佛性,也就是说灵知是众生的佛性,是众生得以成佛的根据。佛性是恒常存在的,水存的,没有产生,也没有灭亡,没有来,也没有去。佛性是众生的体性,是与生俱有的。佛心与本心相应,众生心本净,所以众生心即是佛心。众生心即是佛心,是就众生心的本质而言,犹如众生的佛性与佛的佛性有同有异一样,“若约不了人论.有众生有佛;若其了者,众生心与佛心,元不别”。这里是说,众生对本心有一个是否了悟的问题,不了悟,就有众生与佛的分别;若了悟,众生心与佛心本无分别。佛学,并非青灯古佛,并非无所事事,它是一种哲学,一种智慧,一种人生高度。禅能修身,能养性,能疗伤,能治病,它就像冬日里的一抹暖阳,照在行者的身上,让人远离浮躁,保持清醒的头脑。神通常是看不到的,因为人自身的自私的多少!因为神是超脱凡夫及肉体更进一步的修行有成者,他们的肉体多半死去,可是他们的灵魂却升到了天际,进行更进一步的修行而成的佛,因为在现今思想来形容佛,就是万事无我(真正放下了人俗体的身心世界),万事都从别的生灵来考虑!就因为他们身心的伟大,因此有些活人在圆寂前,因为他真正的从大众的生态思想而考虑,能放下身心世界,也会被人尊称为活佛!那么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佛!这个问题只有思想纯净到和佛的思想相似的人才能感受到!因为佛很烦凡尘俗世的勾心斗角,特别是自私自利!就因为他超脱了这些,才看不惯现今社会越来越重的自私自利!佛其实有些思想纯净的高僧们是慧眼能识的!因为他们看得到!心里就有了依靠,南无阿弥陀佛(皈依阿弥陀佛),可是为什么大众们看不到,不是没有佛是因为这些人私心太重,他们的心离佛很远!当人心遇到佛心,当人性遇到佛性,争斗、罪恶、贪婪似乎都会烟消云散。但这前提必须是心存善良,身有善行,犹如一个人手提屠刀,内心肮脏,满脑邪恶,却口念仁慈,高呼公正公平,终难成就佛性。佛性,即“自觉”,和“觉他”的德行。佛性,最讲一个“善”字;禅境,最讲一个“淡”字。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 善心,点亮心灯;慧心;使心灯长明。善良的人,往往可以逢凶化吉;觉慧的人,常常可以化险为夷。社会,向善的人越多就越和谐;人生,感恩的心越多就越美好。不说他人长短,不念他人恩怨,是善心;时刻诚心待人,日夜专心做事,是懿行。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一定动人;心里知足的人,生活一定快乐。贪欲是痛苦之根,淡泊是快乐之源。 待人要有平等心,对已要有平常心。只有忘记对别人的善行,才会持续不断的为别人施善。情是一种心灵感觉,情中自有妙趣;淡是一种心灵味觉,淡里自有佳境。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随遇而安,乃心性之至境。心性须要修养,就像生命需要滋润一样;心灵需要修缮,就像容貌需要美容一样。修德要身体力行,养性要心无杂念。养身必先养心,修身必先修行,做事必先做人。 人的本能是爱自己,人的本性是不伤害他人。爱人先自爱,自爱先自觉,自觉先自省,自省先自悟。一颗爱心便是一缕春风,一片阳光,便是一生快乐,一世美好。面对非议,无愧则心安;身遭诬陷,无愧则定神。点火者明,近火者暖,玩火者焚。气要高,姿态要低,低成就高;心胸要宽,心态要平,平自然宽。
学佛修行讲究的是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的提升,对人类生活生存状态的感悟,而不是其他。佛心与佛性是学佛的关键,没有佛的慈心,没有佛的舍己利人的大善大爱之心,念佛经再多都是没有用的,对学佛之人讲,保持一种大善大爱之心,以众生平等之心看山万事万物,至关重要,无心之人念经再多,也是得不到佛的真切关照的,更是得不了佛教的真谛的。佛学不是迷信,不是烧香叩头,不是求神保佑。佛其实就是众生相,不管是人还是其他的花草,以及畜生,只要心怀纯洁,放下身心世界!为了更多的生灵着想,他就是佛!天造六道无非是希望众生都有成佛的机会,因此他在六道中挑一些无私无欲的众生上天继续佛心的修行,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佛性本善,他连别人的指着老天的漫骂都容忍了!有时我真的觉得自己很惭愧!但是这就是修行!提高自己的心境和意识!在生活上,有一颗随缘心,你会更洒脱;有一颗平常心,你会更从容!在待人上,有一颗慈悲心,你会更积善;有一颗感恩心,你会更幸福!在做事上,有一颗因果心,你会更明理;有一颗不贪心,你会更快乐!在处世上,有一颗忍让心,你会更逢源;有一颗超脱心,你会更淡然!在修身上,有一颗修行心,你会更智慧;有一颗质朴心,你会更纯粹!在成长上,有一颗自知心,你会更清醒;有一颗自助心,你会更稳重!
佛心与佛性是一种对世界对人生的至高无上的真理和觉悟,必须是不做作,不思虑,不研求,没有一丝一毫的的勉强,要当下即能见到自己不生不灭的自性,要知道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人佛的流露。佛行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这觉心佛性就是我们能看能听能想的心,也是肯向善,肯奋斗,肯认错的心,这觉心佛性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慈悲,平时隐藏克们的内心深处,机缘一到,就能源源而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他时时刻刻都有会在我们的面前,他像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进进出出’,不认自性,再努力修行也无用。
若认识了自性才是真的佛。因此,一个修行人必须以广博平等的慈悲心,才能真正的得到心里的平衡,只有坚持超越是非善于恶,怨亲美丑,生灭的矛盾对立,而入平等没有并别的境界,一定是虚怀谦中不会执着于一切世间的名份或事物,就像带有机关木人,善而不喜,恶来不恨,好也承受,坏也担当,永远是无所住而生具心。佛性是人人本有,个个不无的,它无形无相,不能指也不能看,非善非恶,不是平常修行那种口里念的一样而做的又是一回事,也不是打坐坐禅念咒等一此形式,而是它有着一种真实和喜悦,是在行走坐卧中即活泼又动静,只有言行一致辞的人才能有资格体会到,所以说是不二法门。山河大地无处不是佛身,举手投足皆是道场,这都是因为真理只有一个,而说法不同。因此说佛有千百亿化身,一个圣人不在于他是否脱离了因果轮回而能成为不生不灭的仙人或能成为一个呼风唤雨的神仙,而是他能不能置身于因果轮回当中却不受到轮回的痛苦和愚弄,因此叫因果不昧。佛心是一个智慧的导师,他没有道门、法门、教门等分别,也没有东南西北等别,只有用一个仁慈的心与平等宽厚的德行来向人们宣讲法,心已没有了城府,其光明磊落,身亦无欲无求,意亦化现未来。因此没有了一切障碍,如同莲花不着水,如同日月不住空,一切无为也没有什么可求可留恋,解脱了,也达到了完美的清净境界。因此佛绝不是商家所出售的各种佛像,也不是书店里的书刊,佛也不希望现在的人去信他买他供他,佛是在人生‘苦海’当中的一条救生船,是世上最伟大的救世主,人们对他的信仰应该取决于决心,即戒,是身里明白后自愿接受的戒而不是身外受什么戒,因此佛是人做的,不是形式上的信,求就更违反了佛的思想教育意义了。生菩提心,饮智慧泉。思考和解决在事业、命运和企业管理实践当中遇到的诸多困惑和矛盾,提高哲学思维能力,以求戒定慧的大境界。学佛要有真实的佛心佛性,要注重对自己的行为的改善,要懂得对世界的感恩,懂得对人类的尊重,不要对人见高舍低,更不要眼里只有金钱,为贪图别人的钱财,作出一系列的恶劣举动,那是永远不会有佛心与佛行的,记住一句话,佛心与佛行,是一种大善大爱,是一对世界的责任和担当,和吃斋念佛跪求菩萨保佑自己升官发财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的。

作者简介 :
郭向阳,男,笔名君伊,当世太白,中国炎黄出版社特约编审,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1968年6月生于河南省栾川县,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有诗、散文,评论等作品在《中国作家》、《中国青年报》、《诗刊》、《法华报》(法国巴黎)等国内外三十多种报刊上发表,作品先后获得 “(2007年)华夏情征文大赛一等奖”、“(2009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三等奖”、“(2010年)庚寅年‘根在中原,情系中原——我看中原’网上作品大赛文学作品一等奖”等全国性诗文大赛奖项多次,被收入多种选本,2015年3月在中国诗文学会、世界诗人协会、中国诗歌会等组织的诗赛中被评为第二届中国新锐诗人。
 通迅地址: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人民医院后勤科    郭向阳
邮编:471500
手机:15896660048
Email:guoxiangyang2007@163.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