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认为,出殡时抬棺材不能落地?有何讲究和避讳?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生物的生命规律,无论谁也逃脱不了,无法避免,曹操在《龟虽寿》中就也曾感叹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古人对于丧葬,极其重视,为何会产生丧葬礼仪,在《吕氏春秋》中,就曾一语道破:"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故有葬死之义。葬者,藏也。"
丧葬礼仪也属于传统礼仪的一部分,它体现了生者对逝者的哀思,对死亡的思考和对生命的尊重,都是十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对于丧葬礼仪,有些许的不同,但是总体上的流程,是大同小异的,分别是报丧、奔丧、停灵、守灵、送殡和安葬。
对于丧葬礼仪,古人也有很多讲究与避讳,例如:为什么古人说,出殡时,抬棺材不能落地?
抬棺是送殡中的重要一环,古人大多举行的是土葬,尤其是中原汉族,而送殡时,会让家族中年轻力壮的男丁,负责抬棺,所谓的“棺”,其实指的就是棺材,也曾寿棺、老屋、灵柩。
坊间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自己寿终正寝前,写给后主刘禅的遗嘱中,就曾表明,让两个士兵用绳子绑着自己的棺木,往定军山的方向抬,绳子断在哪里,便安葬在哪里。
之所以古人认为,送殡时,棺材不能落地,是因为“入土为安”这个观念的影响。在《周礼》中,就曾规定道:“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入土为安观念在古代深入人心,因此,古人在送殡时,会带着几根长板凳,其实就是为了防止太累了,导致棺木接触到土地。
如果棺木接触到了土地,古人认为,则应该如诸葛亮的传说般 ,就地安葬。除此之外,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有限,对于一些自然现象,并没有科学的解释,因此古人也偏信于风水,如果半途就地安葬,那岂不是没有将先人安葬在选好的风水宝地?就像传闻中,诸葛亮遗嘱中,表明安葬地是定军山,最终却安葬在去定军山的途中。
总结:
时至今日,以上这个说法,已经不受用了。由于如今交通方便,送殡并不是依靠人力,而是依靠车辆,并不会出现棺木落地的情况。以上,便是关于古人在丧葬礼仪中的一些说法,从中也可以体会到,古人对于逝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