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搭建脱贫与振兴的桥梁 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王彦青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精准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021年,党中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根本性转移。那么,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安康,如何更好地实现战略转移呢?关键在于科学搭建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桥梁”。没有“桥梁”,是“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有了“桥梁”,就会“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架桥的关键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折不扣地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真正做到“四个优先”,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尤其是在基层组织实行“支部书记一肩挑”,不断增强其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全方位、多层次统筹建设各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不断提升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制度,健全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让“指挥棒”有效引导各类资源,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架桥的基础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清醒地看到,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安康,农民收入水平还很低,2020年安康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88元(占全国15204元的74.24%);还有相当一部分脱贫群众的发展基础脆弱,返贫的风险特别大;脱贫村的公共基础与公共服务的设施,还有欠账。这就需要建立贫困县、乡、村、户监测数据库,不失时机地对易返贫和低收入人口精准帮扶,落实兜底政策,继续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出实招,不断提高低收入人口发展能力和水平。切实用足、用好、用活党中央给予的五年过渡期政策,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彻底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脱贫摘帽乡村加快发展的基础,不断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落实乡村振兴的新政策,统筹优化各项帮扶政策,把握好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桥梁的支柱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兴旺是农民致富、农村繁荣、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村产业兴旺的出路在于转变传统观念、创新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优化生产关系上下功夫。树立新的农业观,发展农业新业态,大力挖掘农业的经济、生态、景观、示范、文化、康养、娱乐等功能,发挥综合效益,让有限的土地生出“金子”来!深刻把握安康有更多、更优山水林草及动植物,有54.2%富硒土壤,立足自然资源禀赋,选择优势特色产业,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园),农业、旅游、康养等多业融合发展,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提高生产力上,时刻牢记农业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古训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时,不同的动植物转化自然资源(硒)能力不一样,这就决定了必须把良种种养在最适宜的地方,才能优质、高效地生产出“道地”(富硒)产品;这就决定了农业必须依据区域禀赋,以市场为导向,把品种引进、繁育和淘汰放在十分重要位置;这就决定了农业最大特征是从田头到消费需要全程“精心照料”,科技服务体系需要补短板、强弱项,及时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彻底改变县乡“七站八所”科技服务体系“网破、人散”局面;这就决定了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修建现代水利设施,推广现代播种、收获、储藏、运输设备,巧用肥药、确保地力、适时灌溉、及时收获、深度加工、科学储藏运输。在优化生产关系上,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大制度供给,拆除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户籍、教育、医疗、养老、福利等制度上的“铁篱笆”,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大农民再教育力度,拓展农民就业技能,提高农民“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水平,彻底改变“农二哥”传统面貌;优化利益链,让农民分享农业全产业链条的红利,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面临多种风险,最大的是“自然、疫疾、市场”三大风险,这也是农民致富道路上三大“拦路虎”,需要创新拓展农业保险的品种及其规模,统筹社会各方提高防范、化解农业风险的能力;提高各级干部政治判断力、行政执行力和统筹协调力,不折不扣地落实中省政策,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乡村振兴的局面。
桥梁的根本力量在农民。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农民都是参与者、享益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组织农民、服务农民,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切实发挥农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主体作用,坚决避免“机关热、农村冷”“干部干、农民看”“越俎代庖”现象。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的作用,督促工商资本、社会组织、合作社、企业等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机制,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努力汇聚起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强大合力。
桥梁的关键在规划。规划是对未来发展所做的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时空性的科学安排,是“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和扎实实施规划,有利于发挥党纵览全局、协调各方,有利于调集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做到一任接着一任干,有效解决各阶段突出矛盾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接力落实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战略目标,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是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成功经验),是中国创造伟大奇迹的成功密码。编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需要牢牢把握“衔接”这个关键,尊崇有利于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有利于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有利于推动城乡持续协调融合发展,正确处理好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做好乡村与中、省、市、县规划的衔接,解决“接天线”与“接地气”问题。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再好的规划,不干也是一文不值。有了规划就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发扬钉钉子精神,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稳扎稳打向前推进,最终,谱写出安康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系安康市委党校副校长)
2021年11月01日 星期一 第07版: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