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报告撰写中的常见问题
原创 微言 微言知见 10月3日
【微言知见-原创第61篇】进入四季度照例该忙碌了,接下来的几个月是科研单位结老项目上新项目的密集期,科研人员通常要撰写各种项目报告,如立项申报书、项目开题报告、任务书/协议书/项目指南、研究报告和技术工作总结等。从项目各阶段评审实践看,不少科研人员在撰写拟制这些报告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小Bug。本文试对这些常见问题进行初步梳理分析,以期对某领域有缘年轻友人起到启发作用。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研究目的/目标使用不当。“微言知见”公众号曾专文述及——“研究目的”旨在解决立项必要性问题,立项申报书、项目建议书等通常应使用“研究目的”;而“研究目标”旨在明确项目分阶段或分类研究期望达到的具体目标值,阐述的是在给定研究周期内准备做成哪些事、达到哪些预期目的或效果等,通常撰写开题报告、任务书/协议书、项目指南时使用“研究目标”。实践中两者混用错用现象较为常见,甚至有些科研单位研究报告格式模板也没能准确区分两者差别,专家审查时往往也重视不够也不作为归零项严格要求修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报告质量,建议相关方对此应给予应有重视。
2、项目时序逻辑出现问题。项目从立项到结项自有其时序逻辑,有些科研人员有时会忽视这一点。主要问题表现包括:撰写项目开题报告时即谈“创新点”、撰写项目技术工作总结时还谈“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设想”等,违背了项目时序逻辑。项目开题时不可能预料能取得哪些创新,故开题报告通常只谈“拟突破的关键技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项目结项时有可能会取得了某些创新,故可在项目研究报告或技术工作总结中再专门谈“创新点”问题;同样道理,“项目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也应在开题报告中介绍,不应出现在结项总结报告中,即使单位总结报告格式模板明确要求有“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撰写时也应按照“完成时态”来写,与开题报告相应部分前后呼应写出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是如何落地执行的…总之,项目报告自有其前后时序,相应内容也有顺序逻辑,符合时序逻辑才有可能写出好报告。
3、项目报告前后呼应不紧。某个项目从立项申报开始到开题评审、阶段审查、结项验收、总结报奖/整理归档整个过程,前前后后大概需要撰写拟制十余份文档报告。这些文档报告属性类型不同、功能作用各异,但严格来说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实践中经常发现,有些项目不同类型报告之间前后衔接呼应不够紧密,导致结项验收时专家评价不高。比如,立项申报书在阐述立项必要性时,对现状问题和影响制约因素所做分析,研究报告和技术工作总结中应当进行逐一回应;项目建议书所提研究目的,也应在研究报告/技术总结中“预期效益”或“应用前景分析”中给予明确回答,回答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项目预定研究目的、解决了原有短板问题…总之,要使所有项目文档报告按照时序前后呼应对照,形成完整逻辑闭环。
4、任务完成情况汇总缺失。“微言知见”公众号曾专文谈到,项目结项验收时主要审查任务“完成度”、成果“符合度”和工作“规范性”。其中“完成度”即规定研究内容是否全部完成、所有要求是否逐一响应;“”因此技术工作总结中应明确回答“研究内容是否全部完成”、“所有要求是否逐一响应”!微言多次建议项目组用招投标过程中常用“偏离值表”的形式,列表对此一一明确作答,有些还要注明相应佐证材料是什么、在什么页码位置等。这项工作不但可以减小结项验收时评审专家的甄别审查工作负担,还有利于支撑应对后续审计工作相关要求。总之,“项目完成情况汇总表”很重要,建议所有项目都在按照研究内容或分课题总结基础上,详细填写并在项目结项评审时提供专家审查。
以上所列是几个出现频度较高的典型问题,评审实践中还时常发现其他类型问题,如研究结论总结提炼不够、对策建议针对性操作性不够等,限于篇幅此文不再赘述。写好项目文档报告是科研人员核心能力,需要有个锻炼提升过程,但“路走对了才不怕慢”,所以分类建立思维/逻辑/方法很有必要,但愿各相关方对此能给予足够重视。
文中观点属一家之言难免错漏,故仅供有缘友人批判借鉴。如有指正欢迎随时沟通交流,如转载敬请注明出自“微言知见”公众号。
微言 2021-10-3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言知见”公众号,了解微言原创文章更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