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圣”——范蠡的传奇人生!经商之人都爱向他学习

范蠡,字少伯,又叫鸱[chī]夷子皮、陶朱公。原是楚宛三户(今安徽宣成)人,青少年时代就失去父母,同兄嫂一起过着贫穷的生活。他曾经拜计然(又叫辛文子,老子弟子)为师,研究治国治军的方策,博学多才,“有圣贤之明”。他有心入仕,一展抱负,然楚国内部王公乱政,朝纲不宁,便居守乡林,等待时机,行为怪诞,被视为狂人,直到遇见具有识才之明的文种。

文种当时是楚国宛陵的地方官,范蠡的怪诞行为引起了文种的注意。文种派手下官吏去见范蠡,官吏回报说,他患有疯癫病,是一个狂人。文种不以为然地一笑,说:“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智之毁。此因非二三子所知也。”就是说,具有独特本领的人才往往被人讥笑、诋毁为狂妄无知,普通人难以认识他的真实面目。文种于是亲自驱车拜访,但范蠡避而不见。文种再三前往,范蠡看到文种确是一片诚心,与其相见,二人一见如故,“终日而语,疾陈霸王之道”,“志合意同”。此后交往日益加深。》

当时已从楚国出逃到吴国的伍子胥派人请文种去吴国。文种与范蠡商量何去何从,范蠡分析楚、吴、越三国形势,认为当时正处于吴越争霸之时,而楚国内部腐败消颓,“霸业创立,非吴即越”。他还认为,犯不着帮伍子胥报杀父之仇而“失故国之亲”。因此,他建议去越国,并表示愿意和文种一起去。于是,二人先后离楚入越,受到越王允常重用,被任命为大夫。

陪主侍吴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亡,他的儿子勾践继位,范蠡和文种继续得到重用。前494年,勾践得知吴国加紧练兵,准备伐越,想先发制人,出兵攻吴。范蠡认为越国实力不充足,准备不充分,时机不成熟,若出兵一定会败,劝勾践改变决定。勾践坚持出兵,结果大败,被困会稽山。勾践方才悔悟,然后问范蠡该怎么办?范蠡认为,为了避免亡军亡国的悲惨结局,唯一的办法是求和图存,等待时机,另图兴复。勾践采纳了范蠡的策略,派文种到吴国求和。经过多方努力,才得到吴王夫差允许。然后范蠡随勾践到吴国当人质,过了三年奴仆生活,“面无恨色”,忍辱负重,终于协助勾践取得吴王信任,并被遣放回国。

兴越灭吴

回国以后,范蠡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通过灭吴九术的实施,越国逐渐振兴并伺机灭吴。从公元前482年开始,范蠡担任上将军,辅佐勾践组织和指挥灭吴之战,经过六年奋战,终于攻陷姑苏,灭亡吴国。然后乘胜北进,与中原诸侯会盟,取代吴国的霸主地位,横行江淮,称霸中原,国势达到鼎盛。

鸟尽弓藏

就在欢庆胜利的时刻,范蠡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意识到,“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如果继续留在越国,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灾难临头。于是决定辞官退隐。当越军凯旋到达五湖(今太湖)时,范蠡就婉言提出辞退的请求,勾践假意挽留,软硬齐施,说:“你听我的话,我就与你分国而治;不听我的话,就杀掉你和你的妻子儿女!”范蠡的态度也强硬起来,说:“我知道了。你实行你的命令,我照我的意志办事!”于是携带财宝和从人“乘舟跨海以行”。勾践也愿意除去一个潜在威胁,并不追寻,同时又划出会稽周围三百里作为范蠡俸邑,用良金铸造范蠡塑像,装出怀念功臣的样子。

范蠡写信给文种,劝他尽快离开越国。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马晓,可与其共患难,不可与其共安乐。于何不去?”文种见信,称病不朝。不久有人诬告文种将要“作乱”,勾践乘机“赐剑”文种,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称王试之!”文种遂被迫自尽。越国赖以兴复的两大功臣,就这样落得一走一死的下场。

商业神话

范蠡从海上到达齐国,就定居在那里。为了表达对吴国忠臣伍子胥的敬慕和怀念,改名鸱夷子皮(鸱夷是一种鸥鸟形状的革囊。伍子胥被逼自杀后,被吴王夫差装进革囊,投进江中)。他和儿子“耕于海畔”并搞养殖、捕鱼等副业,没过多久就“致产数千万”。齐国国君认为范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任命他为相。范蠡认为这并不是好事,坦然兴叹:“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把相印退还齐君,把财产散发给友邻,移居到被称为“天下中心”的交通贸易枢纽陶(今山东定陶),自称陶朱公。在这里,度过他毕生的最后岁月。他一面从事农牧业生产,一面经营商业贸易,洞察市场,审时度势,伺机而动,很快又“资累巨万”,成为闻名通途的大富翁。

经商之道

无论是政治,还是经商,范蠡皆深谙其道,纵横其中,游刃有余。最为后人所尊崇的还是经商有道、致富有方,历代商家把范蠡尊为“经商鼻祖”、“商家圣星”等。他的经商思想,奠定了后世的商业基础,一直影响至今。

战国时期,白圭受范蠡薄利多销的影响,在经营谷类粮食时,虽然利润不高,但在丰年收粮时,价格高于一般市场,在歉收年出售时低于一般市场,利用丰年与歉年的价格差异,加速周转,薄利多销,也获得“积著率岁倍”的大利。范蠡迁到陶后,有一鲁国穷士椅顿闻陶朱公甚富,往而问术。范蠡答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稼(指母马、母牛、母羊、母猪、母狗)。”椅顿依计,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从此驰名天下。范蠡对物价涨跌应有一个合理幅度的主张及由此而提出由国家规定粮食价格的政策,被汉宣帝所仿效采用,起到了稳定粮食价格、稳定人心、安定社会的作用。

时至今日,范蠡开创的诸多商业理论,仍旧是商人的致富宝典,如:与时逐利、薄利多销、洞察市场、重视经商环境、为富乐善好施等。比如许多商场、宾馆、酒楼,打折迎客户,就是一种“薄利多销”的战略。

范蠡非常善于思考和总结,在手工业及水产养殖方面也贡献巨大,曾写下《养鱼经》,全书只有三百四十三字,却是我国最早的科学养鱼类文献,开创我国科学养鱼的记录,比古希腊的《动物史》还要早上百年。制造陶器方面,他优化了陶器制作的流程,成为当时的造缸名家,时至今日,当地的工匠们还尊称范蠡为“造缸先师”。

启示

范蠡从楚到越,由越到齐,无论是治国治军,还是经营农商,谋必中,战必胜,事必成。读了他的传奇故事,我们应有所启迪:

大智若愚

在当时楚国王公乱政、朝纲不宁的情况下,范蠡虽有满腔抱负,但他知道一介布衣在楚国是很难有所发展的,因此他假装疯癫,以便隐藏自己的才华等待时机,防止因才生妒,惹火上身。而后被文种发掘并一齐到可以施展才华的越国任职,最终辅佐勾践灭亡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任何时代都是一样,在形势所需的时候要能够敛藏锋芒、隐藏实力,静待时机,若盲目冲高自恃、显露才华,只会使自己成为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很容易被腐败的浪潮所吞没。

善于虑患

范蠡敢于正视严酷的现实,怀着忧患去思考问题,曾多次阻拦勾践在实力不够和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出兵,曾在刚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考虑到巨大的功劳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结果,曾在齐国担任相的时候考虑到“久受尊名不祥”,最终使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忧患意识,要考虑到事情不好的一面,坚持问题导向,而不能只看到好的一面,盲目乐观冒进,最终功败垂成。

能屈能伸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想必都听过,而勾践在吴国当奴隶的时候范蠡跟在身边陪伴和辅佐,他们为了实现目标能够忍辱负重,甘愿吃苦,在逆境中保存力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当现实需要我们忍辱负重的时候,我们要能“屈”的下去;当现实需要我们甩开膀子的时候,我们要能“伸”得出来,唯此方可成事。

功成身退

灭掉吴国之后,范蠡不执着于名利,能够权衡真正的利弊,舍得放下在越国的“大好前程”和富贵生活,携西施隐居,最终避免了毁灭。后世多少英雄豪杰就是因为没有明白“鸟尽弓藏”的道理或者明白道理但舍不得功名利禄,最终导致身死族灭。

勤于思考

不管是为官还是经商,不管是治国治军还是养鱼制陶,范蠡都能够深入分析思考事物的本质,总结事物的方法规律,最终掌握精髓要义。对于我们也是一样,不管对什么事情都要有一颗“好奇的心”,要善于分析、思考和总结,才能把握本质和规律,不走弯路。在今天,许多人强调奋斗,却只作身体上的奋斗,而忽略思想上的奋斗,不喜欢学习总结,不喜欢思考分析,陶醉于牺牲大量休息时间做简单机械工作的“伪奋斗”,最后还说:“我已经这么努力、把自己搞得这么累了,怎么感觉还是在原地踏步啊?”内容来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