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李安的镜头下,电影才是最纯粹的艺术
2018年11月17日,第55届台湾金马奖,这本该是很多电影人的荣耀时刻,但是由于某人发表不当言论,导致现场一片哗然。
颁奖礼结束后,作为金马奖执委会主席的李安说:"希望大家对电影人尊重一下。"
镜头中的他面露尴尬,满眼无奈,头发花白,全然不见意气风发。
正如李安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所说:"在我们的印象中,影视界很不堪,也没有规矩。但入行十年来,我觉得人生中乱七八糟的事情更多。"
诚然,如果从艺术本心出发,电影本该是最纯粹的东西,也只有最纯粹的人才能做出最纯粹的作品。
李安成为导演算是个意外,他不像张艺谋、陈凯歌毕业于专业影视学院,因为成绩不好,他只去了台湾一所艺术学校就读,相当于专科水平。
可是,也正是在这所学校的日子,反而让他开始对"戏剧表演"感兴趣。后来他怀揣梦想,去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进修戏剧导演专业。
在外留学的这几年,李安拼命汲取知识,同时他感受到不同国度之间文化的差异,他很多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风格也逐渐鲜明。
很多观众对李安的初印象来自电影《断背山》,因为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它都称得上代表作。不同于国内的隐晦表达,《断背山》用非常大胆的镜头语言,描写了一段禁忌之恋。
得益于在西方留学时,平等自由的观念带来的巨大影响,或许是李安选择这个题材的主要原因。
只可惜,再怎么追求自由,15年前人们的观念依然是固步自封的。
《断背山》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两个相爱的青年,碍于世俗眼光和压力,选择回到所谓正确的人生轨道上。结尾杰克的意外死亡,给这部作品蒙上了一层永远意难平的阴影。
《断背山》不是李安第一次拍同性题材的作品,他的"家庭三部曲"之《喜宴》,也是这样一部电影。
和《断背山》的不同之处在于,《喜宴》更注重描写家庭温情层面,伟同事业有成,和他男朋友幸福的生活在美国,为了应付父母催婚,伟同不得不撒谎编造出即将和假女友结婚的谎言,没想到父母却来到美国,想亲眼见证婚礼。
说是喜宴,但漩涡中心的三个人,伟同、正牌男友、假女友,没有一个人是开心的,这场鸡飞狗跳的婚礼潦草收场,俨然一出荒诞喜剧。
在不断圆谎的过程中,假女友意外怀上了伟同的孩子,而伟同和男友的感情也经历了不少折磨,好在大家都敢于露出瑕疵,也都勇于接纳不足。
最后,该在一起的人依然幸福的在一起,父母想传宗接代的心愿也完成了,怎么看都是个再圆满不过的结局。但这真的是李安想表达的吗?是《断背山》的生离死别更难以接受,还是《喜宴》的粉饰太平更如鲠在喉?
李安这两部作品,给观众留下了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显而易见,同样的题材,不同的结局,但相同的是,大家都没有在爱情中得到和解。
《喜宴》最大的特色就是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以及中国人独有的俗气的热闹。
这一点在电影中的婚礼上尤为明显。十几张大圆桌依次铺开,恨不得把所有认识的人全部邀请来,大家热热闹闹坐在一起,喧哗吵闹不绝于耳,相信所有中国观众看到这里都会心一笑,太真实了,令人无法相信这竟然发生在纽约。
说到俗气的热闹,李安"家庭三部曲"的另一部作品《饮食男女》显得平淡不少,使得温情层面更上一层。
电影开篇那一段炒、煎、蒸、切、炖极为精彩,仿佛下一秒就要入选《舌尖上的中国》,不知道的还以为这真是个美食电影。
朱师傅做的一手好菜,他喜欢给三个女儿做一桌子菜,一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吃个饭。可是,他发现女儿们跟他的话题越来越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电影看似有四条线,三个女儿和朱师傅各有一条,但实际上着重描写的只有二女儿。和朱师傅性格最像,最有可能继承他手艺,但也是最叛逆的二女儿。
这是一个很常见很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拍这样的故事很冒险,一不小心就落于俗套,变成空谈情怀的烂片。
李安并没有刻意改一个让大家猜不到的结局,他循规蹈矩的把故事拍了下来。二女儿在经历了爱情的磋磨,事业的不顺等一系列问题后,终于选择回到那个最终的避风港。
生活在李安的镜头中平淡展开,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的大圆桌,人来了又走,走了又回来。
电影中的中国风味无比浓厚,那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后,才能逐渐明白的东西。不论是《喜宴》还是《饮食男女》,李安对中国式家庭的描写总带着点难以捉摸的平庸,却又在看的过程中,令人啧啧感叹如此现实,每个人物都能在身边找到原型,甚至有可能就是自己。
最好的导演要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正如前面所说,电影是最纯粹的艺术。好故事需要用心品味,是哪怕闭上眼睛,也能在心里勾勒出一幅图。
从1991年第一部作品《推手》,到2019年的《双子杀手》,李安产量不高,但出品必属精品。那个刚走下奥斯卡领奖台,就能在路边摊吃个热狗的李安,注定是一个标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