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公都子问曰:“钧①是人也,或为大人②,或为小人③,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④为大人,从其小体⑤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⑥。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⑦。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⑧,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⑨,先立乎其大者⑩,则其小者不能夺⑾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告子上》

|注释|

①钧:同“均”。

②大人:指品德良好的人,即君子。

③小人:指品德不好的人。

④从其大体:跟随本心所具有的善性行事。从,跟随。大体,指心。

⑤从其小体:跟随耳、目、口、鼻、四肢的欲望发展。小体,指耳、目、口、鼻、四肢之类。

⑥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耳目等器官的官能不会思考,易受外在事物的蒙蔽。官,器官,引申为官能。

⑦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耳目之官与外界事物相接触,就会被引诱去了。物交物,指物与物接触。第一个“物”,指人的“耳目之官”,第二个“物”,指外物。交,接触。引,牵引,引诱。

⑧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心的官能就具有道德思考能力,只要思考就能得其义理。之,指义理。

⑨此天之所与我者:心是上天赋予人的。此,指心。我,泛指人类。

⑩先立乎其大者:先建立大体的本心,善性。大,大体,指心。

⑾小者不能夺:小体的耳目之欲就不能夺取本心,善性。夺,侵犯,强取。

|译文|

公都子问道:“同样都是人,有的是君子,有的是小人,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跟随本心所具有的善性行事,就是君子;跟随耳、目、口、鼻、四肢的欲望去做,就是小人。”

公都子说:“同样都是人,有的能随其本心行事,有的却随着耳、目、口、鼻、四肢去做,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耳、目、口、鼻、四肢这类器官不会思考,因而易受外物蒙蔽, 耳目之官与外界事物相接触,就会被引诱过去。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的能力,只要思考就会得到人的本性的善,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赋予我们人类的,先立定大体的本心,小体的耳目之欲就不能夺取心的主宰了,这就是君子了。”

|评析|

本章中所说大人、小人,是指以道德、人品区别的君子、小人,并不涉及社会地位的贵贱。孟子在回答为什么有的人成为君子,有的人成为小人时,提出了“大体”与“小体”的概念。所谓“大体”,是指具有道德思辨能力的心;所谓“小体”,是指没有道德思辨能力的耳目等器官。“心”是体之大者,也是体之贵者;其它器官只是体之小者,体之贱者。“心之官则思”,突出了心的功能,强调了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孟子指出:人之为恶,是因为人的本心不能发挥道德思考的作用与判断的能力。因此,必须树立心的统帅作用,只要心的统帅作用树立起来,其它感官也就不会被外物所蒙蔽而误入歧途了。

当然,人类的心智活动来自人脑神经系统的综合反映,这是我们现代人的常识。其实,不仅在我国古代,其他民族如古埃及人、古希腊人等,也都曾认为人类心智活动的器官是心。中华文化在语言运用中把 “心”作为思想器官的代名词,这个传统习惯一直影响的今天,“心之官则思”,成为后世经常引用的名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揭示了心、亦即人的学习思考辨别能力,是一切价值意识的根源,如何保持本心,以发挥其重要作用与能力,是人们在道德修养活动中首先要解决好的最主要的课题。

(0)

相关推荐

  • 呻吟语卷一之 礼集 [性命、存心、倫理、谈道]

    转:做人谷的博客 呻吟语卷一之性命  正命者,完卻正理,全卻初氣,未嘗以我害之,雖桎梏而死,不害其為正命.若初氣所鑿喪,正理不完,即正寢告終,恐非正命也. 德性以收斂沉著為第一,收斂沉著中,又以精明平 ...

  • []《卷上·徐爱录》身之主宰便是心

    各位朋友好,我们今天仍然讲<传习录·上卷>,有一段涉及到王阳明所理解的格物问题.我们总体上说王阳明所理解的格物致知,和朱熹所理解的格物致知意义差别是很大的.我们原来也讲到过,在朱熹那里的格 ...

  •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

    赏析 / 严勇 .音频 / 张佳 译文 心这个主宰在思考,思考就能有所得,不思考就不能有所得. 赏析 这是孟子谈用心思考重要性的一句话. 孟子弟子公都子问:都是人, 为什么无私的人是君子,自私的人是小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九:禹稷颜回同道

    [原文] 禹.稷当平世(平世:承平有道的时代),三过其门而不入(本指大禹治水时的勤于国政.稷并无三过其门而不入之事,此乃古人行文时连类而及),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三十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国家.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诸侯建国,要立坛以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次之,君为轻.是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二十九:因材施教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君子用来教导人的方法有五种):有如时雨化之者(有像及时雨那样化育草木的.化,化育,变化成长),有成德者(有成就其本有之德性的.指依据其本有之德性来教导他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十九:当受则受,当辞则辞

    [原文] 陈臻①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②一百③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④,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五十:孔子集三圣之大成

    [原文] 孟子曰:"伯夷(商末孤竹国君的长子.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齐为继承人,至父死,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父命为尊,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武王得天下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八:五圣之德

    [原文] 孟子曰:"禹恶旨酒(旨酒:美酒.旨,甘美),而好善言.汤执中(执中:执守中正之道,无过无不及),立贤无方(举拔贤才,不论其出身品类.方,品类).文王视民如伤(视民如伤:民已安足,觉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七:知人论世

    [原文] 孟子谓万章(万章:孟子的学生,齐国人)曰:"一乡之善士(善士:修德有成的人),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六:上恤下亲

    [原文] 邹与鲁哄(邹国与鲁国交战.哄,争吵,冲突,交战).穆公(邹穆公)问曰:"吾有司(有司:指官吏)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但是民众没有人为他们而死."莫之死",&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五:不为与不能(节选)

    [原文] ( 孟子)曰:"有复(复:报告)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百钧:三千斤,极言其至重难举.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秋毫之末:指细微难见的东西),而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