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宝档案》遇见服饰史,pia~pia~踩过的那些坑!

(所有“原创”文章谢绝转载,授权请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这篇竟然不是吐槽,而是一篇方法论!

我森森地觉得自己的善良程度又上升了一个八度~~

(po主病中,答应我,看到错别字就当没看见,反正你们也没少在这个号里看到错别字)

2013年的时候《国宝档案》出过一个名为《古诗话服饰》的系列,分为“汉宫清影”、“大唐遗韵”、“宋代佳人”三集。由于是在是太瞎,刚一播出就被很多人吐槽,不过这么久的事儿为何又拿出来说了呢?

因为这三集《国宝档案》竟然被当做服饰纪录片被推荐了。
看来,时间真的可以洗白一切啊!
不过,说好了今天不吐槽,本文就带大家了解下我们和《国宝档案》都容易对服饰史犯下的那些错,以及如何避免。
跟着名画学服饰?想得美!
在《大唐遗韵》这一集里,用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画,什么《虢国夫人游春图》啊《捣练图》之类的,这些画名气大,保存好,网上也很多高清图的。
△ 《虢国夫人游春图》
然而使用古画其实需要解决很多背景问题,并非我们所以为只要搞到高清大图就可以了。以《虢国夫人游春图》为例,至少稍微了解一下它的背景资料就可以很快知道几个信息点,也算疑点吧:
【时代】原作者是张萱,存世的幅宋代摹本;
【人物】题为“虢国夫人”,但人物不详;
【场合】题为“游春”,画面可见的只是骑马出行。
△ 《虢国夫人游春图》上““天水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字样
其实越是从小熟知的东西,越是需要提出质疑,否则固有的思维会把我们带进坑里而不自知。
摹本并不意味着是伪作,但也不意味着复印,只是提醒我们这可能只能作为佐证,而不是复原的全部依据。而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阶级,是会影响到服饰的性质,如果后人看到英国皇室的合影,却觉得这是一群劳动人民,你也一定会觉得荒唐的吧。
同样的状况还发生在名气更大的《簪花仕女图》上。
△ 《新簪花仕女图》
扩展阅读:《《簪花仕女图》是唐代的作品吗?
早期的人物画可能还有写实的成分,但是随着仕女画的逐渐成脉络,人物画的服饰究竟有多少客参考成分则变成了越来越大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摹本,是因为画家会对前人画作、题材进行反复临摹然后演变,逐渐成为了一种套路。时代越往后,仕女画离现实就越远。
△ 图转@扬眉剑舞 :“浴婴图存在一个大约创作于中唐的早期版本,之后作为一个经典构图被历代画师反复传摹,可见古人对于此题材的喜爱,另外也可以大致看出我们所熟悉的明清仕女画造型的源流与演变过程。”
就像总有人喜欢争论明代仇英是不是在《汉宫春晓》里画了“斗篷”,以用来证明“斗篷”真的在明代存在了。然而,仇英画的不是《汉宫春晓》么?为何不证明汉代有斗篷呢?
用未知词汇套用未知物体?太瞎!
除此之外,《大唐遗韵》这一集里还将我们所熟悉或者只是听说过的一些与服饰有关的词汇,用自己的理解套到画作上。
△ 《国宝档案·大唐遗韵》视频截图
看看这里用的词汇。“石榴裙”?多么脱口而出的词语啊!“襦裙”?简直是每一个初涉汉服圈的人必定要默写的词语啊!“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的名作《丽人行》啊,多么令人遐想的画面啊!
然而,这些词语或者诗句,就和这些画作有关系么?
很多爱好者可能会比较喜欢诗词里出现的“石榴裙”之类的词语,但是这种语焉不详甚至可能只是一个意象的词语是不一定具备服饰史上的意义的,更别提要给这样没有确切描述的词汇直接指定一个答案了。写稿的人脸太大了!
更别提“襦裙”这种捏造给唐代的概念了,将所有的衣裙都统称为“襦裙”,简直是一种极其偷懒又无耻的做法,没想到这样的网络发明成分的词汇,被《国宝档案》给采纳了。写稿的人又皮太厚了。
△ 《国宝档案·大唐遗韵》视频截图
而杜甫的诗句里,更是明显地提到了“绣”、“罗”、“蹙金”等明确词汇,这些都是有案可循的工艺和织物。上图哪里可以看到有“罗”?更别提“绣”和“蹙金”这样应该明确会有图案显示的内容了。
△ 唐代蹙金,法门寺出土
扩展阅读:《科普向说说《芈月传》第一集里的“缂丝绣罗衫”》、《【罗】 绫罗绸缎系列
关于法门寺,我曾经在《历史:你的名字,是最短的谜题》里写过,名与物的对应其实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远远超乎一般人的理解。就像你看到一个人,你知道了他的长相,他的习惯和喜好,但是他要证明自己是谁,哪怕拿出身份证都难以令人信服。
要么扩充词库,要么就少一点主观词
类似《国宝档案》这类跨界讲解服饰,最可怕就是小编那捉急的文案水平了。是的,你可以不懂服饰,但是好歹对得起自己写的稿子啊!
△ 《国宝档案·大唐遗韵》视频截图
瞧瞧这《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服饰上看得出哪个“装饰更加精美华丽”么?不能吧!就别看着人家题目看起来一个像是贵族活动,一个像是劳动人民,就信口开河啊!这还是在同一集里,更加是相传为同一个画家的画本啊,这都搞不定,还能指望什么?
主观词汇影响我们的判断,更影响我们对于参考资料的溯源。当然我不反对用得精美的词,毕竟有许多人是因为与服饰有关的散文类作品而喜欢上这个领域的,只是一旦你进来了,就要谨慎对待你看到的这些词以及因此被连接在一起的故事。
人人都爱野史和墙根,但这不代表你爱历史和情感故事。可以由此入门,却不应耽于此。
△ 《国宝档案·大唐遗韵》视频截图
类似这样的示意图,其实和主观词是一个道理,充满了别人的脑洞,会影响你的判断。如果我不说,你会发现这个的原版是下图么?
△  上图一般认为是舞伎形象
色彩、图样是作者脑洞的,连结构其实都是被省略和脑补了许多细节,此消彼长,其实将示意图当做依据的人、没有因为示意图而去溯源的人,其实错得该有多离谱啊!
少一点套路,以及抄袭网贴的桥段
然而,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嘿,这不是我前几天看到的瞎到爆的网贴么?
比如,这种几乎全文抄袭网贴的所谓“典故”——
△ 《国宝档案·大唐遗韵》视频截图
△ 网贴截图
不能因为是CCTV或者《国宝档案》就能全部照抄啊!好歹,麻烦,也按照这个意思改写一下,至少看起来是有在工作的样子。
说好不吐槽的,还是忍不住啊!因为,有些帖子抄来抄去的,其实有许多低级错误,不过脑子的照抄就会闹大笑话!
△ 《国宝档案·大唐遗韵》视频截图
△ 网贴截图
同一集,又一处照抄网贴的,一集《国宝档案》才几分钟啊!重点是,这里出现了一个极其低级的数学错误:若12幅=3.48米,得1幅=0.29米。但是又提到1幅=1尺8寸,1大尺=0.29米……唉,你不觉得算错了什么吗?
△ 2002年西安南郊出土的一把唐尺
对于现在的网络时代,网络当然不失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尤其许多资源都纷纷倡导数字化。(而且,我自己都写在网络上,怎么能砸自己的脚呢?嘿嘿)但是任何渠道的信息都应该从自己的脑子里过一遍,这点不仅仅对于网络,也对于书本。
很多书号称自己有出处,但是出处你查过么?我就见过出书的作者把出处写错的,把页码理解错的,种种。现在不仅网络门槛低了,出书以及出版编辑的门槛也不见得多高啊!犯低级错误、照抄网贴的,不一样进了CCTV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