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303):躬擐甲胄——释“胄”
汉字探微
(303)
躬擐甲胄——释“胄”
朱英贵
一、“胄”字小引
“胄”字常与“介”字并用,如“介胄之士”,也常与“甲”字并用,如“甲胄之士”,可见“甲”、“介”、“胄”都是作战时的护身装备,如果说“甲”适合于保护躯干而“介”适合于保护四肢的话,那么“胄”则是用来保护头部的军服装备。
也就是说,“胄”是作战时的头盔。有成语“躬擐甲胄”意思是亲自穿上铠甲和头盔,意谓行政长官坐镇军中亲自指挥。“胄”(头盔)作为将士的防护性装备,它类似于盾,在冷兵器时代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可以较大程度地保护将士的头部免遭敌方进攻性兵器的重创,进而能够增强战斗力并给敌方以更猛烈地打击。
二、“胄”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胄”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甲骨文未见“胄”字,“胄”字的金文形体为合体会意字,上部为头盔,下部个别形体为侧面人形(第一个字形中山王壶),大多为“目”(眼睛),代表眼睛以下的头部,形象地表现了人戴头盔的样子,整体会意为头上的盔甲“胄”。
“胄”字的小篆字形上部的头盔讹变为“由”字形符号,下部的目讹变为“肉”或者“冃”(冒)。其实下部为“肉”或者“冃”(冒)的两个字形本是两个意思不相关的字,后世人们不加区分,则写作同一个字了。“胄”字的现代楷书字形是由下部为“冃”(冒)的小篆字形经过隶变与楷化演变而来的。
《说文解字》卷七冃部:“胄,兜鍪也。从冃由聲。”《说文》将其归入“冃(mào)部”并且解义“兜鍪也”是正确的,但其依据小篆字形解意,将上边的表意部件误认作是声旁,认为是“从冃由声”的形声字,这与“胄”的构字理据有一定的距离。
《说文》中有两个“胄”字,另一个在《说文解字》卷四肉部:“胄,胤也。从肉由聲。”这个从属于肉部“从肉由声”的形声字,是后裔、后嗣的意思,这两个意思不相干的字后来都写作“胄”,后人也就误认作一个字了。
最初的较为原始的“胄”(头盔)是用藤条编的,属于“藤甲”一类,类似于今天的藤制安全帽。后来才有了金属的“胄”,金属的“胄”异常坚固,类似于今天的钢盔,防护性能好,但是较为沉重,“藤甲”的“胄”则较为轻便。
三、“胄”字的字义演变情形
由于人们一直将作为头盔讲的“胄”和作为后裔讲的“胄”归为同一个字,因此 “胄”字至今也就只有两个并不相关的基本字义:一为古代武士的头盔,一为帝王或贵族的后嗣。
一方面,“胄”的本义是古代武士的头盔,这个意思一直延续至今,几乎没有引申义,例如:“善敹,乃甲胄。”(《书·费誓》)孔颖达疏引《说文》:“胄,兜鍪也。”再如:“公徒三万,贝胄朱綅,烝徒增增。”(《诗·鲁颂·閟宫》)“左右免胄而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又如:“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又如:“安平则尊道术之士,有难则贵介胄之臣。”(《后汉书·桓谭传》)
另一方面,作为帝王或贵族的后嗣讲的“胄”,则应该是《说文·肉部》的那个“胄”字的基本意思,其实它跟作为头盔讲的“胄”是没有字义上的联系的。例如:“(襄王)十六年,而晋人杀怀公。无胄。”(《国语·周语上》)韦昭注:“胄,后也。”再如:“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又如:“先王公卿之胄,才则用,不才弃之。”(《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又如:“刘公乃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三国演义》)
这个“胄”倒是有如下几种不大常用的引申义:
其一,专指帝王或贵族的长子。例如:“命汝典乐,教胄子。”(《书·舜典》)汉·孔安国传:“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后用于指太学生。再如:“古者设太学,教胄子,虽年谷不登,兵革或动,而俎豆之事不废。”(《新唐书·选举志上》)
其二,谓对先辈的承续。例如:“夤威宝命,严恭帝祖,炳海表岱,系唐胄楚。”(南朝·宋·颜延之《宋郊祀歌》之一)再如:“胄于茂族,配此德门。”(唐·韩愈《祭左司李员外太夫人文》)
其三,泛指世系。例如:“君俛而不肯,久乃言曰:'吾胄出太邱长寔,从婺徙台,贻范、贻序,著名神宗朝。’”(宋·叶适《陈处士姚夫人墓志铭》)
根据上面对“胄”字字义的梳理,现将“胄”字的字义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胄”字的相关成语
“胄”字在常用词语中的含义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是表示古代武士的头盔,例如:“躬擐甲胄”,意思是亲自穿上铠甲和头盔,意谓言长官坐镇军中亲自指挥。
其二是表示帝王或贵族的后裔,例如:“天潢贵胄”指皇族或其后裔。“豪门贵胄”指权们贵族的子孙。“簪缨世胄”指世代做官的人家。“神州华胄”指中国人。“遥遥华胄”谓名人的远裔,常用来嘲讽别人自夸出于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