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战国卿权的分割线:田氏代齐背后反映了什么重大变革?

本 文 约 53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先秦时期的齐国与其他诸侯不同,《史记》中有两篇“世家”:《齐太公世家》与《田敬仲完世家》。这两篇世家代表了齐国的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姜太公后代做齐国国君,现在一般称“姜齐”;后一个阶段是田氏做齐国国君,现在一般称“田齐”。但这只是习惯性叫法,其实不大严谨,“姜”是姓,“田”是氏,二者是不对等的。

先秦时期,姓是很有限的,大概只有二三十个,如姬、姜、任、曹、妫、姞等;氏则非常多,而且不断产生,每一个姓下面有许多氏。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姓与氏的区别淡化,统称为“姓”。但在战国以前,二者的区分是很明确的,绝不会混同。比如我们熟悉的“姜太公”,他是姜姓吕氏;而田氏代齐的“田氏”,是妫姓田氏。严谨地说,前半段的齐国应当称为“姜姓齐国”,后半段的齐国应当称为“田氏齐国”。

所谓“田氏”,其实是“陈氏”。齐桓公时期,陈国的公子完出奔到齐国,以自己的母国为氏,称为“陈氏”。为什么“陈氏”又能称为“田氏”?在先秦的传世文献和齐地的出土文献中并没有“田氏”,只有“陈氏”。“陈”“田”两个字在上古时期读音比较接近,可能是在秦朝“书同文”时将两个字混同,造成秦汉典籍中齐地的“陈氏”都写成了“田氏”。

春秋时期的齐国位置图。来源/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截图

低调的流亡者

陈国的公子完为什么会出奔到齐国?

这又是春秋典型的宠爱小儿子惹出的麻烦。公子完的父亲是陈厉公,陈厉公死后没有传位给儿子,而是传位给弟弟陈庄公。陈庄公死后继续传位给弟弟陈桓公。陈桓公在位时间很长,原本立了他的儿子御寇为太子,可后来又生了小儿子款,非常喜欢,想立款为太子。因此就杀掉了原本的太子御寇。公子完和太子御寇这对堂兄弟一向比较亲近,见到太子御寇被杀,公子完害怕殃及自己,就带着家人一起跑到了齐国。

影视剧中逃到齐国的陈国公子完。来源/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截图

齐桓公知道公子完很有才德,想任命他为卿,但公子完拒绝了。他很清楚,在能人辈出、世家林立的齐国,他这样一个出奔的公子如果骤然居于高位,必然招致怨恨和攻击。因此,齐桓公任命他为工正,主管齐国的工程建造。这个职位虽然只是大夫等级,但权力含金量很高。

齐桓公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重耳传奇》截图

如果我们看《左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关于齐国陈氏的预言,似乎种种迹象表明,陈氏在齐国的兴起从公子完奔齐时就已注定。比如《左传》记载,在公子完小时候,周王朝的史官来到陈国,给公子完算了一卦,算出他的后代一定会在姜姓国兴起,成为诸侯;还记载公子完的妻子在嫁给他之前占卜,算出“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简直把陈氏家族此后两百年的发展轨迹安排得明明白白。

春秋晚期,《左传》中更是集中出现了大量对陈氏德行的记载,比如陈氏借给民众粮食,用大斗出粮,而用小斗收粮,借此施惠于民。此时在位的齐景公和齐国大贤晏婴似乎都已经“认命”,坦然接受了齐国未来会属于陈氏。晏婴曾对晋国大夫叔向说:“我们的国君抛弃了民众,而民众都归于陈氏了。”齐景公也曾问晏婴:“我的宫殿这么漂亮,以后谁会拥有它呢?”晏婴的答案还是“陈氏”。

不过,这些颇具神异色彩的记载,多半是陈氏在齐国兴起后为了建构政权合法性而倒编的,至少也有美化和夸张的成分,就像历代帝王出生时都有异象一样。编写《左传》的人为了讨好当时已经拥有齐国的陈氏,就把这些美化祖先的故事写到了《左传》里。《左传》的史料价值虽然很高,但面对这些记载,我们还是要打一个问号。

40匹马的家底

实际上,从齐桓公到齐景公的近两百年时间里,陈氏虽是齐国比较重要的世族,但始终不算权臣。陈氏在齐国的崛起之路,是逐渐打怪升级、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这一漫长的过程凝结了几代陈氏族人的政治智慧,他们在风云诡谲的齐国政坛中走了上百年的钢丝,每一步都走得很稳,熬走了最强劲的对手,干掉了剩下的敌人,最终独自站在权力的巅峰。

在西周春秋时期,姜姓齐国的卿族中地位最高、执政时间最长的是国氏和高氏,他们是周王直接册命的执政上卿,从西周时期世代执掌齐国政权,被称为“天子之二守”。这两大家族在春秋时也没有失去地位,仍在断断续续执政。即使在管仲执政期间,国氏、高氏的名义地位也在管仲之上。不过时代在变化,旧贵族的地位也受到挑战。春秋后期,齐国的一位狠人崔杼通过非常激烈的手段两度废立国君,成为齐国独掌朝纲的大权臣。尤其是他在自己家中杀死齐庄公,更是春秋时期最恶劣的弑君事件之一。

崔杼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截图

这时,齐国有名有号的政治家族都面临抉择,是依附崔杼还是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如果依附崔杼,会获得权力,但将背负骂名,选择这条路的是庆封;如果不与崔杼合作,处境会非常危险,如贾举、州绰、邴师、祝佗父、申蒯等诸多大夫以及齐太史氏,都被崔杼杀死。

只有晏婴,因其威望和相对温和的态度被崔杼放过。当时陈氏的族长是陈须无,也就是后世所称的“陈文子”,他选择跑路。他反对崔杼的作为,也不愿意与崔杼合作,可也不愿意死,所以他舍弃了自己在齐国的家业,出奔别国。这个时候,陈文子的家业只有“马十乘”,也就是四十匹马。对于一般的大夫和士人而言,这不算少,但在高等级贵族中,这份家产不算多。当年公子重耳逃亡到齐国,齐桓公大笔一挥就赏了他“马二十乘”。陈家在齐国经营了七八十年,才攒了四十匹马的家当,可见此时陈氏的权势和实力在齐国都不怎么排得上号。

逃离了崔杼掌控的齐国,陈文子的嘴炮技能被充分释放。他到了别国,看到这个国家的政治也不怎么样,就会说“跟我们的大夫崔子是一个德行”,然后继续跑路。如果崔杼在齐国长期执政,陈文子大概只能四处流亡了。所幸崔杼弑君后不久,自己家里就出了内乱,庆封趁崔杼家乱发动政变,逼死了崔杼,庆氏成为齐国的执政家族。崔杼死后,陈文子也得以返回齐国。

不过,此时执政的庆封也是个凶横的人物,陈氏回到齐国,也不得不在庆氏的阴影下低头。陈文子的儿子陈无宇,也就是后世所称的“陈桓子”,很得庆封赏识,庆封打猎时也会带着他。

推翻庆氏,有点功劳

独掌齐国政权的庆氏非常霸道,对其他高级贵族很不尊重。当时的齐国,担任公职的贵族是有工作餐的,每天两只鸡。但管伙食的人偷偷把鸡换成了鸭子,公孙灶和公孙虿发现自己的鸡肉被换成了鸭肉,大为恼火。因为当时的贵族认为鸡肉是比较高级的,鸭肉是很低级的,给贵族吃鸭肉就是一种羞辱。公孙灶和公孙虿都是齐惠公的孙子,此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家族,分别是高氏和栾氏,被统称为“二惠”。他们觉得庆氏要羞辱自己,谋划干掉庆氏。

庆封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截图

最终,栾氏、高氏与鲍氏、陈氏四家联合推翻了庆氏。政变前,陈桓子正跟庆封打猎,为了逃出庆封的掌控,陈文子给陈桓子传消息,说:“你母亲病重,赶紧回来。”庆封起了一卦,算完之后跟陈桓子说:“你妈死了。”有了庆封亲自助攻,陈桓子凭借不辨真假的母丧成功逃出生天,临走时还毁坏了沿途的船只桥梁,以断绝庆封的归路。

陈氏作为只有“马十乘”的家族,在武装斗争中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于是,陈氏和鲍氏派出自己家中养马的人,给庆氏的士兵表演节目,以吸引其注意力,也算是给政变打了辅助。这次政变彻底铲除了庆氏,从此齐国开始了由栾氏、高氏共同执政的时代。这里的高氏,并非“天子之二守”的高氏,而是公孙虿的家族。

“二惠”执政持续了两代,第二代的栾施、高强酗酒无度,也不会团结其他齐国贵族。因此,鲍氏、陈氏联手攻打栾氏、高氏,将他们击败,分掉了他们的家产。此后,齐国的政权就掌握在鲍氏和陈氏手中。

这是陈氏在齐国政治地位的转折点。在“二惠”倒台后,陈氏不仅开始直接掌控齐国国政,而且获得了一块至关重要的封地——高唐。齐景公时期,陈氏以大斗出粮、小斗收粮的方式施惠于民,这对陈氏的财力有极高的要求。如果此时陈氏还像陈文子时期那样只有四十匹马的财产,恐怕支撑不了几天就破产了。高唐是齐国大邑,且远离都城临淄,便于扩张。有了高唐这个强大的根据地,陈氏的夺权之路才算是步入正轨。

笑到了最后

熬垮了崔杼,斗倒了庆封,干掉了“二惠”,齐国赫赫有名的家族一个个倒在陈氏前面。陈氏面对的还有死而不僵的勋贵旧族国氏、高氏。

陈氏的下一步行动,要到二十多年之后。此时,陈文子和陈桓子都已经去世,陈氏的族长是同样心机深沉但狠辣犹过其父祖的陈乞,也就是后世所称的“陈僖子”。

影视剧中的田乞,因“陈”“田”同音通用,因此也就是陈乞。来源/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截图

公元前490年,在位长达58年的齐景公去世,把君位传给了自己宠爱的小儿子公子荼,也称为“安孺子”。“孺子牛”的典故,说的就是齐景公和安孺子父子俩。当时,已经年老体衰的齐景公极其喜爱安孺子,不顾老迈俯身扮演安孺子胯下所骑的牛,还因此摔断了牙齿。为了保证自己最爱的小儿子安安稳稳地当国君,齐景公把“天子之二守”国氏和高氏重新搬了出来,托孤给国惠子和高昭子。齐景公大概没有想到,他的精心安排不仅没有保住安孺子的君位,还断送掉风光了五百年的国、高二氏。

齐景公与安孺子玩乐。来源/网络

托孤于国、高,这让原本掌握齐国政权的陈氏、鲍氏相当不满。冷板凳坐了许久,骤然重获权位的国惠子、高昭子,在权术水平上根本不是陈僖子的对手。陈僖子表面上对国、高极为恭顺,经常在他们面前说群大夫的坏话;面对群大夫,又极力诋毁国、高。在陈僖子的挑拨下,群大夫都站在了国、高的对立面。看到时机成熟,陈僖子带领鲍氏和群大夫直接率军进入国君宫殿,发动军事政变,击败了国氏、高氏。至此,陈氏登顶齐国权力之巅,成为名副其实的权臣。陈僖子胁迫鲍牧拥立齐悼公,杀死安孺子,俨然已是生杀废立全凭我愿的无冕之君。

此后的陈氏家族延续了精于权术的传统技能,即使偶尔冒出个别政治对手,也会被轻易铲除。齐国的政权,从此牢牢地掌控在陈氏手中;齐国国君也完全沦为陈氏的傀儡。不过,陈氏要成为名副其实的齐国国君,还要再等一百年。

其实,陈氏原本不必等如此之久。毕竟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就已册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此时陈氏正式取代姜姓家族成为齐国国君,本来是顺理成章的。可在此之前的两年,也就是公元前405年,齐国的公孙会以廪丘叛逃于赵,陈氏因此率领齐国军队围困廪丘。三晋军队救援廪丘,击败齐军。次年,三晋又以此为借口联合攻打齐国,攻破齐长城,直捣齐国腹地,重创了陈氏的势力。因此,在三晋伐齐的第二年,韩、赵、魏就被周王册命为诸侯,而被打残的陈氏要等到近二十年后的公元前386年才被周天子册命为诸侯。此时在位的是陈和,《史记》中作“田和”,他就是田氏齐国的“齐太公”。

陈氏取代姜姓国君,成为齐国的新国君。对外他们仍打着齐国的名号,但对内他们经常自称为“陈侯”。比如著名的齐威王,他做过一件青铜敦,铭文中自称为“陈侯因次”,“因次”就是“因齐”,是齐威王之名。

陈侯因次敦及铭文拓片。来源/网络

“田氏代齐”其实是春秋战国时期旧君权衰落、卿权上升并取代旧君权的历史大势在齐国的具体表现。西周时期建立起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支柱的政治体系,所谓“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其实是一种分权体制。周天子将权力分给诸侯国,诸侯把权力进一步分给卿大夫。

在整个政治体系稳定运行的时期,每个层级各司其职、各安其分,等级秩序是可以保证的。但当天下秩序陷入混乱,这种稳定的格局就会被打破。春秋战国是动乱的年代,列国之间的扩张兼并十分频繁。一方面,少数诸侯国在扩张中实力不断壮大,进一步削弱周天子的权威;另一方面,诸侯国内的卿大夫也在扩张兼并中抓住了自我壮大的机遇,将更多的土地和人口纳入自己治下。

不断壮大的卿大夫家族在国内的政治斗争中继续整合兼并,客观上进行集权,胜出者成为国君都无法有效约束的庞大政治世族。他们世代掌控一国的政权,蚕食国君的权力,并最终取代旧国君。比如鲁国“三桓”,即鲁桓公后代形成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家族,从春秋中期到春秋结束,一直掌控鲁国政权,而且以季孙氏居首;又如郑国的“七穆”,即郑穆公后代形成的七大家族,也是在整个春秋后半段完全把持的郑国政权,郑国国君形同虚设;再如晋国的“六卿”,是在晋国原有十几个卿族的长期斗争兼并中胜出的家族,在春秋后期形成了韩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智氏六家轮流执政的格局,晋国国君成为傀儡。后来“六卿”继续斗争,先是灭掉了范氏、中行氏,然后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三分晋国。表面看是“三家分晋”,实质上也是卿权上升取代旧君权。其他的如宋国的司城氏、卫国的子南氏,也在春秋晚期形成了超越君权的卿权。

“田氏代齐”,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篡权,在政权更迭的背后,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形态的质变。

西周春秋时期的姜姓齐国,是分权体制下的旧邦国;战国时期的田氏齐国,则是集权体制下的新国家。将当时这几个崭新的诸侯国统一到一起,就形成了秦汉大一统王朝。

来源/纪录片《战国风云之列国》截图

END
者丨

公孙虿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秋沙
排版 | 薛梦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