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城 ║走过了一山哟又一山—— 海字口至岔石口段双界山长城

接续上周的海字口西的南山路边垣-双界山长城,本次行走海字口东侧至岔石口的双界山长城。这条线路我之前曾经走过两次。

 

2辆车,7个人。大部分人先在杏树台梁头(双界山在安四路的垭口)下车;然后辛苦孙悟空、挨拍的兔两位老师将2辆车驰往岔石口村,放下一辆车,剩下一辆车再开回杏树台梁头,从此处登山,正好与上周垭口西侧的行程接续。

从垭口登到东南侧的山顶,落差比较大,从海拔860余米直升至山顶的960余米。我们选择从废弃的延寿山景区的观光土路之字形上行。

沿途在经过墙体剖面的时候,可以看得见构成墙体的石块。

(距离起点0.31km 当前海拔889m)

 

面向西北的坡顶土崖边一堆乱石,上面就是延庆023号城。

(距离起点0.55km 当前海拔969m)

这座城面积中等,因为面临西侧四海-黄花城的要道上的垭口,位置极其重要。此处海拔已近千米,并没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源,好在距北侧的海字口村并不远。推测此处当为一座城堡。

这是城堡东墙,较为整齐的墙体石块或为景区重新摆放。

(距离起点0.58km 当前海拔976m)

 

城堡西墙。

 

城堡北墙。北侧有门,通往主边墙。城堡在主边墙内侧。

 

城堡内侧东北角,有台阶登至墙顶,虽然现在所看到的台阶可能经人工修复,但可能初始的位置就是这儿。

 

墙外东北角,一棵树围了一小圈墙,是什么?已经处于边墙之内,却又位于城堡之外,仅仅是护这棵树?

 

看完023号城,沿北侧堡门出去,东北而行,墙体即在城堡外侧,一路走低。墙体坍塌成石垄,石垄的特征,与之前走过的海字口西段的南山路边垣、双界山长城完全相同。

(距离起点0.69km 当前海拔966m)

 

几束野花,开得热烈而灿烂。

这是小景区画蛇添足地增建的一座拱门。此处可以从北侧墙下绕行,亦可在墙顶前行。

墙顶的路,时而灌木野草遮蔽道路,无法通行,于是在墙下与墙顶反复切换。

 

南侧的西大楼,直线距离已经非常近。记得第一次走这一段的时候,反复猜测,这座敌楼会是哪儿,九眼楼?北京结?东北口?走得多了,才知道,这是直线距离很近的西大楼。铁矿峪段长城,过西大楼后,继续向北纵深处延伸了很远,与南山路其实已经很近。西大楼处并不是昌镇长城离南山路最近的点。

 

城堡东侧约200米,墙体上竟然完好地躺着一具水嘴。墙体位于北侧山坡,南高北低,受地势的影响,水嘴向外侧排水。

(距离起点0.78km 当前海拔956m)

这算是一项重大发现,这明显是明长城的特征。这除了墙体特征、坍塌的墩台特征以外,再次提供了证明这是明长城的有力证据。

(图中自左至右分别是:挨拍的兔、海鸥、傅老师、萧老师。我们这一行队伍,算得上是中老年的队伍了,年满五十的我与活力的荒野老师,已经是队伍里最年轻的成员)

 

后来,途中萧老师又发现一处似是水嘴的残件。因不够完整,且不作为证据。

 

沿墙体前行,有些地段,墙体内侧的直立面保存得相当完好。

(距离起点0.80km 当前海拔948m)

 

阵风越来越大,前不久户外活动尚且酷热难耐,转眼秋天的寒风就开始肆虐。感觉风力最大时应该达到五级,凉凉的秋意,让人颤栗。

此处石材量大,墙体略高出两侧,大家均认为疑似一座石台。

一边走,孙大圣一边采蘑菇,这次行程收获不小。萧老师戏称,大圣不吃长生果,改吃蘑菇了。
(疑台1,距离起点1.12km 当前海拔940m)

 

虽然证据似乎不足,但后来根据地图分析,此处正位于一处垭口附近,垭口虽然不明显,却是地势缓和,无险可峙;垭口南侧,通往怀柔三岔-口楼的古道,向东可攻南冶口,向西可攻二道关、黄花城;亦可翻越山岭直接下到四海-杏树台的宽漫大道上。因此,此处设防,或有道理。

 

疑台东侧数十米,是延庆432敌台。萧老师一眼就看出此处位于一个垭口附近,由于林木茂密,看不透周围地势,后来从地图分析,果然如此。虽然与疑似敌台1相距很近,却都是地势平漫,易于被突破之处,值得着重防守。

(距离起点1.18km 当前海拔942m)

 

在墙侧街的时候,可以看到,有些地段的墙体立面保存相对较好。墙体残高在2-4米,墙下有宽5米的平台,平台下侧,是深达十米以上的壕堑。

 

《宣府镇志》第十卷载:二十五年(嘉靖)兵部侍郎翁万达请酌急缓修筑塞垣从之"外堑深阔......内堑深阔......"。海字口村的村民说,通过村子的南山路边垣外侧有三道壕堑,应当是有依据的。

 

行进中的小合影:孙悟空老师、傅老师、挨拍的兔、活力的荒野老师、海鸥老师。

 

432敌台东侧约300余米,又有一座疑似敌台,为疑台2。这座疑台一方面与432敌台共同控制之间的垭口,另一方面,又位于另一个沟谷的上方。疑台所处位置,垭口并不明显,但下方的沟谷,却较为明显,与疑台1、432敌台的沟谷相通。

(疑台2,距离起点1.52km 当前海拔937m)

往前行,一行人在墙上墙下来回穿梭,萧老师带领大家翻到墙下,先登上了430号敌台;我在墙上荆棘丛中撕杀,拼出一条路,到达431号敌台。431号敌台有疑台2东侧约300米。

(距离起点1.88km 当前海拔940m)

 

这座敌台,实际应是一座堡砦,四周有圈墙,中心是墩台,位于主边墙内侧,其功能不可能是敌台,长城遗产网的分类并不合适。

(距离起点1.88km 当前海拔943m)

 

堡砦东南侧,是一条幽深的沟谷,沟谷就在西大楼西侧,应是三岔、铁矿峪方向。这座堡砦,重点正是防守这座沟谷。西大楼以北的昌镇边墙,似乎是触手可及。

堡砦北侧设门,有通道与主边墙相连,这一点与023号城相同。

 

墩台近前,还有一圈小墙,这座堡砦,竟然呈现城套城的格局。这座墩台,明显是烽火台,外侧大圈的空间,可以供士兵遮风挡雨,内侧小墙,可对烽火台作两重防护。

 

堡砦(长城遗产网的431敌台)东北角不远,即是430号敌台。这座敌台位于主边墙之上,功能确定为敌台无误。

(距离起点1.96km 当前海拔947m)

430敌台下方,墙体外侧,依附于主墙体,由一段矮墙围成一处狭长的空间,面积不算小,似是铺房。且称为疑似铺房1。

(距离起点2.08km 当前海拔927m)

 

这处疑似铺房,墙体保持着直立状态,比主墙体保存状况要好。石材颜色也较新,会是现代人利用墙石垒砌的吗?如果是,又作何用途?在这远离村庄的山脊上,又怎么会砌这样的窝铺?

后来又遇到两处墩台附近,位于墙体外侧的疑似铺房,形制类似,还是把它们归为一类。

倒塌的石垄,与南山路的并无差别。

(距离起点2.22km 当前海拔905m)

 

前方是429号敌台,位于一个较浅的垭口上方。

 

429敌台的顶部,有一个下沉的凹陷空间,不是是窝铺呢,还是烽火台的灰坑?沿途这种凹陷的石坑有很多,有的分布于墙体顶部,有的分布于墩台之上,并且时常成对分布。大伙有猜测是炕坑,会是吗?
(距离起点2.34km 当前海拔904m)

 

过429号敌台,有一处外立面保存较好的墙体。

(距离起点2.39km 当前海拔898m)

 

东侧不远,又是一条南北纵向的沟谷,并且在垭口处,有清晰的南北穿越的路径,应当是不久前还有人走过。这条沟谷,与430敌台处所见的沟谷会合在一处,形成一条大沟。南侧可以看得见村庄,那应该是三岔村。此处每一处墩台,都设置在垭口和沟谷附近,为镇守关口而设。这些关口,有名字吗?——大的关口或许有,小的只是垭口,或许从来就没有过名字。

在大榛峪附近向北仰望这道延庆怀柔分水梁(双界山)的时候,感觉高耸入云,险峻异常,难以逾越;在此处俯视,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如果由此处纵兵而下,有一泄千里之势,因此关口极其紧要,是防守的重地。

(距离起点2.42km 当前海拔900m)

 

《隆庆志》记载了南山的一系列山口,应该都是重要关口,有些目前仍然可以找到位置,有些已经不知位于何处。

 

墙体外侧,又现一座铺房,冬季时还好分辨,夏季被草木覆盖,一直走到面前,墙体妨碍了行走,才识别出来。这是这段边墙记录的第2座铺房。上次冬季行走这段边墙,主要在外侧墙下通过,与主要在墙体上面行走,很可能会各自遗漏部分遗存。

(距离起点2.56km 当前海拔897m)

 

这处铺房难以分辨,用一张的照片对比一下。

铺房上方,即是428号敌台。
(距离起点2.56km 当前海拔898m)

428号敌台下方,也是一条沟谷。沟谷深处,也汇入通往三分岔的大沟。双界山的这一段墙体,一直是连续的,其实所防御的,基本上都是南北纵向贯通、在三岔村会合后东西横向联结南冶口-黄花城的大沟。
(距离起点2.56km 当前海拔898m)

 

前行约400米,又有一座铺房,本次记录的铺房3。
(距离起点2.97km 当前海拔915m)

 

过铺房3,墙体间以巨石连结。萧老师总是走在前面,为大家探路。

(距离起点3.05km 当前海拔931m)

 

过巨石山险,有427号敌台。
(距离起点3.12km 当前海拔956m)

 

一段保存较好的墙体,立面明显。

(距离起点3.17km 当前海拔952m)

 

墙体上的坑,不知何用。

(距离起点3.22km 当前海拔955m)

 

又是一段山险。记得冬天行走这段边墙时,有一处山险南侧较为难行。但已经记不清是哪一段。于是,遇到险段的时候,我总是从北侧尝试探路。

(距离起点3.28km 当前海拔958m)

(距离起点3.31km 当前海拔964m)

 

利用向外凸出的巨石垒砌的墙体,是否可以利用为一座战台?

(距离起点3.38km 当前海拔972m)

 

又是一座疑似敌台,看不清附近地势,但看得出外侧山势平缓;后来从地图上分析,正文也有一处沟谷,汇入通往三岔的大沟。且记为疑似敌台3。

(距离起点3.41km 当前海拔999m)

 

这一带的山险,并没有致命危险,基本上都可以攀爬。只是个别地段稍为难行。或者也可以在两侧绕行通过。

(距离起点3.41km 当前海拔1001m)

 

墙体顶部,有一处疑似铺房,为本次记录的铺房4。

(距离起点3.50km 当前海拔1011m)

 

疑似铺房4东侧约30米,是426号敌台。这座敌台附近,外侧山势平缓,内侧林木茂密,看不透附近地势。

(距离起点3.53km 当前海拔1014m)

 

站在声讯台上向北侧眺望,可以见到四海镇及海字口村、菜食河村。近处的海字口村西,可以清晰看到山坡上的那段南山路边垣的墙体。那段墙与海字口村的轮廓,如同拉满了弓,箭在弦上,西北望,射天狼。

426敌台东侧,墙体中断处,才看得出是一座垭口,并且有路沟通两侧沟谷。根据地图,这条沟谷亦与通三岔的大沟相连。因此此处也是防守紧要处,故设有墩台。

 

上行处,墙体上方竟然保留一段完好的女墙,高度约1米左右。这段女墙,完全是形式之作,既无防守的作用,也无修建的必要。敌虏真要来时,也挡不住铁血弓箭。敌人不来时,要它也无用。
(距离起点3.69km 当前海拔1034m)

 

425号敌台,与426号敌台共同扼守在同一个山口的两侧。
(距离起点3.73km 当前海拔1043m)

 

台顶有坑,不知是炕坑,还是烽火的灰坑,或者干脆是后人所为。

(距离起点3.74km 当前海拔1045m)

 

这一段立面保存较好的墙体,延续了很久,可能是远离村庄的缘故。

(距离起点3.76km 当前海拔1048m)

 

424号敌台。
(距离起点3.89km 当前海拔1065m)

 

424敌台南侧,也有大沟,蜿蜒向西南方向延伸,尔后汇入三岔村附近的大沟。

台顶也有凹坑,与之前所见相同,用途不明。

(距离起点3.90km 当前海拔1066m)

 

这条防线,这段边墙,除了现代的俗称,是否应有自己原本的名字?——当地老百姓只知道叫它干插边,甚至也不认可它是长城。海字口村的村民把南山路边垣也只叫边墙,不叫长城。

这段边墙,又是何时修建?

南山路附近的边墙,大体上有两个时期:

1、南山路边垣:

《隆庆志》卷之六武备载:“嘉靖二十二年(1543),巡抚都御史王仪奏,讨内帑(国库)银若干,欲于金陵之后筑墙备墩为拱护计。诏下礼部行钦天监来相之(来相风水),相之者谓:'在九节之外,无伤龙脉,可筑也。’礼部以闻于上,允其请。仪乃委口北道分巡佥事程绶(顺天通州人)董工役墙。自红门东至四海冶,西至羊头山(在八达岭北,也叫桃山)。红门左右备墩十四座,墩墙相连,谓四海有警,举炮火顷刻可以达居庸关。”

 

2、南山联墩

《宣府镇志》丑册载:(嘉靖)三十五年(1556)兵部侍郎江东疏请修筑南山联墩,从之。其疏略曰:“国家驱除胡元,定鼎幽燕,,以宣府为右臂,宣府安则居庸可以无恐。夫何?自开平失守,兴和内徙,宣府遂失门户之防,胡马长驱,延及堂室,难于备御。猾虏自嘉靖二十九年内犯,自镇边城溃墙而出,愈知我中国地理之险易,兵马之强弱,时遣奸细入探道路,以窥伺内陆。上廑宵旰之忧,今御使李凤毛所言,修筑南山以安畿辅,诚经国安边大计,宣府目前急务莫有过于此者。先任总督许论与臣交代之时,亦拳拳以南山隘口逼近京畿,极係紧要,早宜修筑为言。随准巡抚都御史张涣,咨开参议张镐相度怀来南山一带地方、居庸东北,自岔道西抵龙爬山止,共隘口一十八处,长亘一百零三里五十步;自岔道东抵四海冶镇南墩止,共隘口一十二处......”

此次修筑边墙,共涉及岔道城以东的隘口墙12处。

 

但是,嘉靖22年修建南山路边垣,可能并未如《隆庆志》所述,全部完成了相应的工程。《明实录》载:“嘉靖二十二年五月甲子廿一(6.22),命修筑永宁大小红门并柳沟口”,即指修筑上述边墙,应仅修筑了永宁、大小红门、柳沟口处的墙。

这么说,双界山长城,可能并非嘉靖22年所修。

 

3、还有一个说法,这段边墙可能是宣德五年所修。根据《明实录.宣宗实录》载:镇守居庸关指挥芮勋言德胜关以东虎峪口至买儿岭口皆可通人马乃天寿山后路俱无城堡宜筑塞。上谕行在工部豊城侯李贤方修永宁城俟其工毕就令率军夫往各关口相地势筑寨。

 

但是,宣德五年所修关塞(隘口墙),应限于陵后诸口,从德胜关至买儿岭口,而不涉及双界山。

 

总体来看,双界山这段墙体、墩台的特征,极似南山路边垣,等级虽然比不上蓟镇砖石长城,但仍然保留了大段的直立墙体,部分墩台十分高大,其修长年代不会太晚。例如:根据《宣府镇志》,嘉靖二十三年都御史王仪请修宣镇要冲墩垣,至嘉靖二十五年即已毁坏过半,兵部侍郎翁万达请酌急缓修筑塞垣,得到朝庭的许可。

 

 

综上,最大的可能,双界山段边墙的修建时间,当在嘉靖三十五年,修南山联墩之时,修筑了岔道城至四海冶之间的12段隘口墙,可能就包括双界山这段。

这段墙并非没有史料记载,只是古今地名已经变,明代延庆一带人口稀少,有些垭口可能并无名称,如今无法一一对应的识别这些关口,导致无法利用史料做出清晰确定的判断。

例如:根据《延庆州志》所载地图,岔石口一带并无地名,只有一处城障,根据家在延庆的侯志刚老师的介绍,岔石口村就好没有城堡,只是一处水关。

并且该图南山路边垣与现在墙体走势不符,反倒与双界山基本一致,是当初的南山路边垣即沿双界山修筑,后期改道呢,还是志书地图方向位置只是示意而不是写实?

根据《隆庆志》,嘉靖二十八年,隆庆州有居民931户,人口7345;永宁县有居民531户,人口3820。

 

继续前行,封顶面向外侧再次出现女墙。这段女墙高度更低,长度也较短。
(距离起点3.98km 当前海拔1075m)

 

423敌台,内侧有圈城,当为一座堡砦。堡砦在墙体与敌台内侧,与431台在堡砦内不同。因此423号敌台类别为敌台无误。

这一带的敌台与堡砦,均处于没有水源的山脊,海拔高,给养供应有难度,并且冬季气温极低,时常大雪封山。去年冬天,我每次来时,山上皆是大雪封山,正常情况下雪深一尺余,最深处一米余。这还是全球气温变暖、北京地区降雨量已经严重萎缩的年代,放在气候严寒、降雨量比现代大很多的明代,冬季士兵在尚未修建空心敌台的高山上无法御寒;另外,明代的疏奏止也屡有提及宣镇士兵数量不足。诸多因素,导致这段边墙难以得到重视,无法持之以恒地加强这条防线的防御。以致后来的志书对这段边墙语焉不详,也有一些关口不知所在。
(距离起点4.13km 当前海拔1103m)

423敌台东侧数十米,墙顶又一座铺房,为本次记录的第5座铺房,铺房5。
(距离起点4.16km 当前海拔1116m)

 

422号敌台,本次行程的最后一座敌台。这座敌台位于一个高点,向南是一个缓坡,可以下到沟底,通往三岔。
(距离起点4.52km 当前海拔1088m )

 

422敌台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孤悬于墙外,缺乏更多的保护, 这样的敌台,当初肯定要有足够的高度,才能保障守台士兵的安全。

 

422敌台之后的墙体。

(距离起点4.64km 当前海拔1091m)

 

024号城,也是一座中间有墩台、周围带圈城的建筑,与431号敌台相同,却被标记为不同的建筑。当初的长城普查,看来是由不同的人做出的记录,标准把握得并不统一。

(024城,距离起点4.85km 当前海拔1082m)

 

024号城中的墩台。
(距离起点4.85km 当前海拔1081m)

024号城的门设在东南方向。
(距离起点4.87km 当前海拔1081m)

 

长城遗产网上,024号城东侧并无墙体,一直到与怀柔驴鞍岭交界一带,才又出现一截隘口墙。实际勘察发现,024号城以后,仍有一段墙。

城东南侧有垭口,垭口处有小路,有清晰的行人通行的痕迹,这条路也通向至三岔村,估计是驴友穿越的路径。此处为怀柔延庆界山,延庆的村民不至于到北侧种植,怀柔的村民也不至于到延庆种植。

(距离起点4.92km 当前海拔1071m)

 

墙体的石材量还是比较壮观的,也是为拱卫这个关口而修筑。

(距离起点5.00km 当前海拔1081m)

 

墙体又向东延伸近300米,才止于巨石。
(距离起点5.16km 当前海拔1122m)

巨石连接一段山险山脊,我们从内侧绕行了一段,最终从陡坡上攀上山脊。山脊上不再有墙体,但北侧山体似是经过人工铲削,为山险墙。山脊上有小路,林密照片无法识别。

(距离起点5.23km 当前海拔1155m)

 

似是人工铲削的山险墙。

 

墙体终止后数十米,又有一座墩台,这座墩台在长城遗产网上并未标记。

(未标注墩,距离起点5.26km 当前海拔1168m) 

 

时间已经不早,天色渐暗,我们还有2公里多的山路需要行走,前面还要翻越一个山头,经海拔1290多米的最高峰下山。必须要加快脚步了,否则,摸黑下山,可不好走。

 

而没有了墙体的山路,遍是野葡萄藤、扎人的拉拉秧,在经过短暂的下降后,山路开始再次沿陡峭的山坡上升,海拔还要上升100余米才是本次行程的最高点。

夏天的灌木丛下,路径模糊,冬天看到的清晰路径,忽儿就找不见了。目标是下一个山头,这不会有错。到达山顶后,基本又是在山脊上行走。

(距离起点5.34km 当前海拔1160m)

 

终于到达本次行程的最高点,海拔1295米的大北坨子。

北大坨子是在山顶的一个小土丘,虽然疑似墩台,但基本找不到石头。
(距离起点6.04km)

 

从这个地名看,命名者认为它是一座自然形成的山头。但就其地势,仍然在双界山主体部分与东侧一段孤墙所在的山脊上,山脊上的部分巨石,仍然疑似经过人工的铲削。有理由怀疑,其实东段的孤墙,通过这段山脊的山险墙与主体部分构成完整的防线。

而东段的孤墙,原计划作为今天的延伸路线,因时间不允许,予以放弃。

 

太阳即将落山,我们必须尽快下山。有清晰的路径虽然沿山脊走,萧老师在前面按照直觉和经验开路,但我担心沿山脊走会走向双界山东段的那段孤墙;对照我们冬天的轨迹,我们也已经提前选择从北侧开始下山。夏季林子密,冬天的路径难以寻觅,加上光线暗淡,更加影响判断。也顾不上再拍照定位,一个劲地在荒坡上下行,不时需要与荆棘藤条纠斗。

渐渐地听到了水响,下行的路,总是难以对应上轨迹。头天的雨,形成溪流,侵占了冬季的道路,渐渐地,轨迹会淹没在水中,或需要穿越溪流才能通过。

天已经完全黑下来,有头灯的打开了头灯,傅老师没有准备头灯,银河老师的电筒光线微弱。我把我的头灯给了傅老师,在看不见路径的时候,萧老师一个人拼命地在荆棘藤条中撕扯,我是看不清前方的道路,看不见前面是否会有大幅度的下降而失足,有心想帮着开路,却已有心无力。

流水声似乎左边有,右边也有。刚刚绕过右边的水流,又遇到左边的水路。鞋子已经几次湿水,为了跨越溪流,也曾不止一次跨溪而过,不能顺利通过时,就成了涉水。

最终还是找到了下山的路。其实,到后来发现,一直都有下山的路径,只是天黑无法分辨,一些地段久无人行走,植被侵占了道路,不得不重新开出一条新路。

到达停车点的时候,已经过了9:30。虽然晚了点,此时却也是轻松了一下。

 

这次的行程,特别是下车的阶段,着实不轻松。最后还要辛苦挨拍的兔与孙悟空两位老师,把大家分头送回家。特别致以感谢!

感谢付出最大努力的萧老师,给大家开出一条路,让大家平安归来。

 

小结:

本次最大的收获,一是发现一处完整的水嘴,在墙体特征、墩台特征之外,进一步佐证双界山长城属于明长城;二是清晰地观察到各处墩台附近的地势,双界山长城与铁矿峪长城近在咫尺,各个垭口均有小道与三岔相通,汇成一条宽阔的沟谷,直达中原王朝的最后一道防线。进一步推测,双界山的这段长城,应为嘉靖三十五年所建。

1、墙体特征:与上周所走的双界山西段类似,参见(《看长城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延庆海字口一南山路边垣一双界山长城》)。这段墙为毛石干垒墙体,没有包砖,没有灰浆,墙体保存较好处,残高超过4米;墙体保留有大量的立面,其材质、立面、石垄形状,与海字口村两侧的南山路边垣基本一致,所属朝代应为明代无误。

墩台特征与墙体同。

2、壕堑:墙体外侧,有深深的壕堑,在靠近安四路垭口一带深约十米以上。

3、墩台:敌台或墩台一般均处于南北纵向沟通的沟谷或垭口处,至今有人通行的痕迹;重要的沟谷处多数有圈城。

4、铺房:有疑似“铺房”至少5座,其中3座分布于墙体外侧,2座分布于墙顶,一般均建在墩台附近。

5、水嘴:发现一座水嘴,因地势原因,向外出水,位于023号城东侧;另有一座疑似断水嘴,不作证据。

6、地势:这段墙的主要防御用意,一是堵塞数条通向三岔(怀柔方向,铁矿峪、南冶一带)的沟谷,在三岔汇合成一条大沟,并横向沟通三岔-大长峪-小长峪-口楼-二道关一线的古道,一旦突破其中之一,则可快速攻入黄花城南冶一带,位置极为重要重要;二是防御海字口向可树台村的一条沟谷。

7、与长城遗产网地图信息的对比:

1)性质相同而未标记的圈城:长城遗产网把024号带圈城的墩台分类为城,那与此类似的,还有2座;

2)长城遗产网未记录的墙体:024号城以东,长城遗产网未标识墙体,实地勘察,连续的墙体继续向东延伸了300米,止于连续山脊的巨石阵之下;

3)遗产网未记录墩台:024号城东侧约400米,有石墩台一座,长城遗产网未标记;

4)疑似山险墙:继续向东,则是山脊与巨石,巨石疑似经人工铲削的山险墙;考虑东侧还有一段不连续的孤墙(因时间关系,本次没有走到),有理由相信,这段山脊也是防御工事的组成部分;

另:有疑台3座,怕是证据不足

8、有关双界山修建年代的推测

与这段边墙有关的史料记载较为模糊。根据网上所搜索到的资料,以及《北京北部山区的古长城遗址》,多认定此处为北齐长城,可见专家学者也未能确信这段边墙所属历史年代的史料记载。

根据分析,双界山段边墙的修建时间,最大的可能当在嘉靖三十五年,修南山联墩之时,修筑了岔道城至四海冶之间的12段隘口墙,可能就包括双界山这段。

这一带的敌台与堡砦,均处于没有水源的山脊,海拔高,给养供应有难度,并且冬季气温极低,时常大雪封山。这还是全球气温变暖、北京地区降雨量已经严重萎缩的年代,放在气候严寒、降雨量比现代大很多的明代,冬季士兵在尚未修建空心敌台的高山上无法御寒;另外,明代的疏奏也屡有提及宣镇士兵数量不足。诸多因素,导致这段边墙难以得到重视,无法持之以恒地加强这条防线的防御。以致后来的志书对这段边墙语焉不详,也有一些关口不知所在。

9、至于这段墙是否在北齐长城上修建,太过专业,不予讨论,仍留给专家去考证。

 

2020-9-16,次日补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