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城‖找回失落的边墙,颠覆认知的发现--探古北口双线长城之南线
(一)关于古北口双线长城是否存在的困惑
关于古北口的双线长城,很多人的认知都是疑惑的,既不敢轻易否定,也没有人敢于肯定它的存在。
1、网络搜索多有提及古北口双线长城
360百科介绍古北口长城时说:
2、民间的说法
一位村妇曾向我介绍,说是沿现古北口古城(古北口营城)北门向西,是徐达长城,北侧卧虎山上是戚继光长城。
而又有一些大老爷们,却回忆以后,回复自小就没有见过那段城墙。
3、长城遗产网地图没有标记
4、不见驴友游记与轨迹
5、有人明确质疑或否认是否真的存在双线长城
有否?无否?
(二)本次行程的结论以及更多需待揭开的谜题
1、古北口确实存在双线长城!
沿途分布有大量古烽火台遗址、大量残砖碎石等长城遗物;西段还发现有明显的夯土墙2段、石墙1段。
2、潮河关堡东侧,存在一座明显的小城及一个疑似城堡的平台,村民指认为潮河五寨。
3、潮河西岸与潮河关堡对应的山颠,分布大量建筑遗址,被村民指认为潮河七寨。
这一点在向独善其知老师请教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认可,文献中对潮河一至七寨有明确描述。而根据各寨堡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在断崖之上,都不可能设潮河七寨。
4、潮河关西岸至小高楼段长城,其南段保留了少量北齐长城原貌,而北侧则是明代在利用北齐长城基础上重修的支墙。
因此,北段长城遗产网地图所标北齐长城及北齐长城敌台1-3号,均应为明长城。
但在南侧,还有数座墩台,那些敌台,才应该是真正的北齐长城墩台(不排除明代曾经利用,但因地势险要,没有过多重修)。
5、潮河关西岸的齐长城与潮河关堡向东的古长城,最早应为北齐长城的完整防线,有关徐达在北齐长城修建古北口长城的说法应当可以确认。
6、经询问村民,他们小时候就没有见过这段边墙,说明这段边墙消失于人的视野很久了,不是近几十年造成,而是在很久远的历史年代已经损毁。
(三)行程
早都想着再探一探这段线路,以证实有长城爱好者认为古北口营城向西并不存在双线长城的说法是否属实。前段时间连续的降雪,担心墙体或遗迹被积雪掩盖无法识别而推迟。
本来春节前放假应当提前回乡,后因故更改日程,于是有了这次古北口之行。节前事情比较多,直到头天晚上,还犹豫着去哪,周六早上醒来的时候,时间已经稍有点晚,于是决定去古北口。乘火车有点赶不上了,正好8:10有一趟H52可以到密云换乘,于是乘公交出行。
大概10:48才到古北口北站,公路边可以看见潮河南岸三座敌楼,那是今天要行走的路线。
西北方向,是卧虎山长城,以及水关东北方向支墙上的“三层楼”。
沿古镇街道上行。
(距离起点0.04km 当前海拔217m)
行经杨令公庙。
古北口古城北门外有残墙,有认为是瓮城城墙。北门为复建。
北门西北角有墙台。
这座城下的文保碑称其为古北口镇城,多位老师认为镇城的叫法不妥,古北口只是蓟镇下属的古北口路。或许是按现有的行政建制“古北口镇”所命名吧。
景区的城墙入口验票处无人值守,带的年票也没有用到。
(疑似残台,距离起点1.09km 当前海拔269m)
北门西侧城墙上,可见北门外的财神庙药王庙及东侧墙体、墙台,墙体结实。
远眺东侧城墙,墙体高大,不失威严。
营城东南方向,在墙体向南侧山下延伸的角上,是一座高大的墙台。
目光越过营城所在的东侧小山,可见远处的蟠龙山长城,制高点的24眼楼。
向北瞭望,是宽阔的潮河河道、卧虎山长城、姊妹楼及东北支墙。河中残雪、冰层、流水并存。
向西则是三座敌楼。
个别地段,外侧女墙部分残留,但修建得较为简易,竟是毛石所垒。隔潮白河,下临深渊,虽然古北口关城极重战略重要性,但也恃险可守。事实上,冷兵器时代,古北口的失守并不在此处。
接近城西北角,有一处墙台残存。
(疑似残台2,距离起点1.19km 当前海拔262m)
城墙西北角上,又是一座墙台。
西侧第一座敌楼,即大花楼,保存非常完好。这座楼已经在营城之外,沿着山脊向西延伸。
(距离起点1.25km 当前海拔253m)
城墙在拐角以后,折向南去。
(城墙向南,距离起点1.25km 当前海拔251m)
墙体南侧不远处即是一处墙台,此三座墙台相距较近。
城墙越过山谷中的公路,向南侧山岭上延伸,可以看得见山顶的墙台。
大花楼券门位置较高,以前应当有木梯登楼(有资料说此楼为北齐长城的敌楼,明显有误,空心敌台始自戚继光,北齐不可能有,也不可能完整保存至今)。
券门以精美石材券砌,上有花纹,墙体的砖缝颜色鲜明,这该是被命名为大花楼的原因。
敌楼内部结构。
大花楼内没有蹬道登临上层,估计应通过木梯在天井处登楼。
天井下的砖墙,有几个脚窝,或为多事驴友攀爬之用。
继续西行,向第二座敌楼进发。
楼子墙壁崭新,上面立有一些现代通讯用的器具。
(距离起点1.61km 当前海拔273m)
这座楼子建得偏南,偏离了北侧的山险断崖,位置极不合理;再加上楼体崭新,疑为现代建筑;走近后发现,窗子都有百叶扇,西侧有铁门紧闭。可能是通讯运营公司的设施。
回望,有疑似残台立于崖壁之侧,疑为墩台及山险墙。
(距离起点1.80km 当前海拔278m)
眺望西北方向卧虎山长城,以及崖侧之下的潮河河谷,汩汩的流水声,响彻山巅。
西侧还有一座楼子。
(距离起点1.80km 当前海拔278m)
俯视潮河河谷,水流急彻。
继续西行。第三座敌楼,与第二座类似,也是现代建筑了。
(距离起点2.16km 当前海拔308m)
但楼子周边分布有大量残砖碎石,这是明长城的用砖、用石,即便此处为现代建筑,但以前一定有一座墩台存在。
(距离起点2.16km 当前海拔308m)
回望这座假楼,其西北角处于一个制高点的,面临深渊,当为疑似墩台2--当然,由于这段长城未被确认,损毁过于严重,原有的遗迹难以辨认,曾经有过的敌台或烽火台到底有多少,并不能得知详情,只按所见按顺序记录。
此时,尚未敢确认这一带就是一段长城,只是怀疑。
此后,沿途不断见到分布的古长城城砖,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这是一断消失了的长城了!
(距离起点2.19km 当前海拔317m)
(距离起点2.31km 当前海拔299m)
疑似墩台3,周围也是大量明长城的残砖分布。此后,但凡制高点上,基本都有大量残砖碎石出现,可以说,这些都是明早期长城的遗物。
那么,作为明早期长城,文献及民间传说中所说“徐达长城”,徐达在北齐长城基础上修建明长城的说法,可以基本成立!并且,脚下就是当年的墙体。
另外,残砖碎石主要分布于墩台附近,这段长城可能是以山险墙为主,只是敌台为砖砌或包砖。
(墩台,距离起点2.41km 当前海拔280m)
疑似墩台4。
(距离起点2.45km 当前海拔289m)
疑似墩台4附近的残砖碎石。
(距离起点2.48km 当前海拔295m)
疑似墩台5。
(距离起点2.55km 当前海拔291m)
疑似墩台6。这座墩台顶部有木质平台,应为景区所建。
(距离起点2.64km 当前海拔276m)
疑似墩台6附近的残砖碎石。
(距离起点2.66km 当前海拔279m)
过疑似墩6之后,山岭分为两列。道路似乎向内侧(南侧)较低的一道山岭转去。
从山头往下走,似乎并非山路,而是植树坑。
看见从谷底似乎有小路通往南侧山岭,于是决定从谷底往南侧去。近前以后,知道并非山路,而是水冲痕迹。
转上南侧山岭后,登上一个小山头,山顶并没有残砖痕迹。
是否偏离路线?有点持疑。
(距离起点2.92km 当前海拔249m)
北侧有连续的植树形成的树坑,可以登到北侧山脊。于是决定再次下到谷底,然后转到北侧山脊上继续探寻。
谷底有短墙,系用城砖所垒。这些城砖的存在,一定是就近取材。这更加证实了这段长城即在此附近,这些城砖,即拆自边墙的包砖。这条山岭因地势过低,与村民的生产生活密切度较高,因而被破坏得尤其严重,甚至痕迹不是那么清晰,以至历次长城普查、长城资源调查竟然没有给予确认。
但是,这一块明显的长城遗存,特别是在墩台处的大量遗存,为何竟引不起文物部门的注意?何况民间也并非没有任何线索,我就曾获得这儿有一段徐达长城,部分地段为北齐长城的信息。是缺乏足够的野外勘察吗?还是有些工作,流于形式,没有深入进行?
目光往上搜寻,看到连续两道短墙。
(距离起点3.02km 当前海拔229m)
下到沟底,近距离观察这段墙。
这段墙,是如何形成?村民所建?还是与长城相关的设施,比如障墙?
(距离起点3.04km 当前海拔223m)
第二道短墙。幸亏偏离了路线,正因为走错路,才发现这么多与长城相关的元素,进一步证实了这条长城的存在。
(距离起点3.06km 当前海拔222m)
前方竟然还有第三道短墙。这条沟,并非果园,如果是村民所建,起何作用呢?
(距离起点3.14km 当前海拔232m)
并且短墙上方,非常平坦,肯定不是用于蓄水、拦水之用;墙体上方堆积了较厚的泥土,看起来不像近几十年所为。
沿植树坑上行,不一会切到北侧较高的山岭之上。
前方高点应为一处墩台,疑似墩台7。
(距离起点3.22km 当前海拔251m)
疑似墩台7处的残砖碎石。
(距离起点3.22km 当前海拔255m)
疑似墩台7顶部的残砖碎石。
(距离起点3.28km 当前海拔263m)
前方疑似墩台8。
(距离起点3.39km 当前海拔259m)
地面的残砖碎石。
(距离起点3.39km 当前海拔259m)
疑似墩台.9。
(距离起点3.42km 当前海拔260m)
疑似墩台10。
(距离起点3.44km 当前海拔260m)
地面残砖。
(距离起点3.56km 当前海拔237m)
雪地上有大量的脚印,这段长城,有人来过。这段长城,有人信之!只是,他们很少留下文字资料供参考。此处还看到了青鸟户外的路标。
此处为一垭口。
垭口外侧,是一片碎石坡,当为人工处理的碎石。至于其作用,尚不明白。
(距离起点3.56km 当前海拔237m)
垭口外侧潮河岸边,距河谷距离约十数米,算是非常低矮。
垭口外侧,直通更加宽阔的平川。
此关口仅数米之宽,附近散落大量城砖,绝不简单--根据此处地形、垭口处残留的残砖,怀疑下方外侧的碎石破为修筑墙体所遗留下来的石料。
(距离起点3.57km 当前海拔239m)
继续前行,原应是墙体的位置上,被开挖了大量植树坑。可惜了!这被忽略的长城。其实,只要稍微用心,就能判断出这是长城。而青鸟户外只所以走这一段,一定也是知道这是墙体。可惜的是,文物部门不知道,若干年后,这段边墙可能会彻底消失于人的视野,消失于人的记忆,消失于史料之中,无法查找。
(长城上植树,距离起点3.63km 当前海拔253m)
可以确认的墩台,编号统一为11。
距离起点3.65km 当前海拔255m
通过暴露在外的墩台剖面,可以看到里面的垒石、垒砖。
继续前行,山岭更加低矮。
(距离起点3.71km 当前海拔250m)
疑似墩台12。
(距离起点3.86km 当前海拔244m)
疑似墩台13。
(距离起点3.99km 当前海拔246m)
一段明显的墩土墙墙体!位于一处垭口处,如果不是这道夯土墙,这座小山就是一道缺口,可任由行人出入。
(夯土墙,距离起点4.09km 当前海拔236m)
疑似墩台14。
(距离起点4.14km 当前海拔246m)
疑似墩台15。
(距离起点4.24km 当前海拔261m)
一段非常明显的石墙!借助史料,借助民间遗留的信息,走上一趟,何不能发现这道边墙?!
(石墙逐渐清晰,距离起点4.34km 当前海拔256m)
墙体往下延伸,地势越来越低,出现第二段夯土墙!
(距离起点4.42km 当前海拔247m)
走下夯土墙,可以看见山谷中多道梯坝,这些短墙,所用石材与砖块就也来自于长城的城砖。
(梯田坝用砖,距离起点4.55km 当前海拔221m)
夯土墙尽头,下方是一处垭口。
(关囗,距离起点4.56km 当前海拔217m)
垭口北通潮河谷,卧虎山两只亲昵的老虎雄踞上方。
内通那片平坦开阔的平川。
过垭口往上,为疑似墩台16。
(距离起点4.60km 当前海拔229m)
继续上行,应为一座城堡,其东、北两面墙体立面明显--后来据村民说,潮河关堡东侧,是潮河五寨,应当指此处--当然,这一点能否得到确认,尚在存疑。
(距离起点4.65km 当前海拔239m)
城堡顶部,非常平坦,蓑草深深,积雪覆盖,看不出曾有的建筑痕迹。
从西南角缓坡处下了这片台地,沿路前行。村民所述潮河七寨西侧,又是大片平坦的台地。台地周围,有石墙,不知石材来历,有些像是新垒,有些则有些年头了。
台地西侧,似乎低了一级,有大片疑似夯土遗存。
台地上有民房。这些台地,有什么来历吗?如果潮河五寨成立,那西侧的台地,会与潮河六寨、潮河川新营有关吗?
(距离起点5.30km 当前海拔220m)
不过,直觉的判断,没有史料文献的印证,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还需要对史料有研究的老师给予正确的解答。
这条山脉的形势图。这条小山岭被村民叫月湾岛,这么美丽浪漫的名字,该是现代新形成。
继续下行,西侧有残墙,应为潮河关堡的东墙。那段墙,后来遇见村民的时候,告诉他,他们小时候参与过拆墙。
但很奇怪的是,堡墙筑在平台西侧,如果从平台处向东攻击城堡,居高临下,岂不易如反掌?
除非--这座平台,也是一处营地!一处城堡!
因此,我仍然希望往这个方面去猜测,此处是潮河六寨、潮河新营所在地!
(堡墙,距离起点5.35km 当前海拔221m)
下这片台地,途经潮河关惨案纪念碑。1933年4月14日、26日,日军闯入河关村,无故杀死村民83人,烧毁村庄。此一屈辱,永远铭记在史册。
勿忘国耻!勿忘历史!勿忘民族曾经的苦难!向无辜遇难的村民致哀!
下到潮关村,见村民旧民居,多为长城上的砖石所砌,应当是拆了长城所建的房屋。
残存的潮河关堡北墙。
(距离起点5.79km 当前海拔201m)
向一位村民打听,告知我西侧山崖顶上,是潮河七寨,潮河关堡东侧是潮河五寨。据说从山崖西侧可绕上山。如果是这样,当是我与骆驼上次从卧虎山西山返回时所经过的西沟林场往下的那条路。
(七寨在山顶,距离起点5.89km 当前海拔194m)
潮河关堡,村民又说是秦始皇的马圈,这个说法让人诧异,估计也是以讹传讹的结果。那么,关于潮河五寨、潮河七寨的说法,还靠得住吗?
潮河关堡的东墙,在村民小时候被拆除了,他们小时候曾参与过拆墙的过程。
问及潮河关堡往东的城墙,则没有印象,或说那儿没有墙--这么说,那道墙的逐渐消失,有更久远的历史。
(潮河关堡,距离起点5.89km 当前海拔195m)
从城堡西北侧俯视瘟神庙与戏台。前门锁了,在此瞥一眼。
(瘟神庙,距离起点5.89km 当前海拔195m)
从潮河大桥上看潮河。
东北方向的卧虎山,毕肖毕像。卧虎山一路向西,山脊上是卧虎西山长城。
北侧则是连结卧虎西山小高楼至潮河关的一段长城,在长城遗产网地图上被标识为北齐长城;而更多学者及资深驴友经过考证,皆认为其属于明长城,因此名其为南支墙。
那段墙上次与骆驼一起走时,从墙体的石材、与他处明毛石干插墙体的比较、部分地段有明显收分、保留有墙体的立面判断,应为明长城特征,这一点我也赞同。
这段支墙向西,是八大楼子长城。
于是沿古下路,转潮西路,寻找那段在“北齐长城”或南支墙所在岭南端山崖上的村民所称潮河七寨。
途中见到防火人员的电动车停在路上,由于天冷,车上无人。
由于冬季防火,通往山上的路加装了铁门。好在东侧贴近崖边有缺口,顺利通过。
上行不久,见路右侧大量石块。仔细观察,这是一条石量巨大的石垄,上方被泥土覆盖,生满灌木矮树。
这石垄,分明是人工的构筑物,而石垄顶部这么厚的泥土堆积与灌木矮树,显然非短期所形成。这是与上方的民间长城专家、资深长城爱好者及我本人所认可的明长城有明显不同!这不是明长城!
(北齐长城,距离起点7.13km 当前海拔272m)
行至路口,登上长城,北侧的墙体,就是上次走过的那段可以认定为明长城、但长城遗产网确认为北齐长城的墙体。墙体有足够的高度,并且基本上全部出露在地表以上,有残高,有收分,有立面。
此处疑似一处未标注墩台。
(未标注墩台
距离起点7.17km 当前海拔283m)
在登墙口往南望,南端墙体与北侧有明显不同,毛石大部分被泥土覆盖。
可以判断,自此分界点以北,为明长城,或明代在北齐长城基础上修筑的长城;自此以南,则更多地保留了北齐长城的原貌。
如此以来,这段长城是姓明还是姓齐,就很清晰了:这段长城,本是北齐长城,自小高楼,过潮河,向潮河关堡以东延伸,直至蟠龙山;后被明代加以利用,自此分界点以北成为明长城,包括标注为北齐1-3号敌台的三座墩台;判断此段长城属明长城,其北端无错;判断其为北齐长城,只能说是北齐长城为基础,南端保留了部分北齐长城的原貌。
(南侧北齐长城,距离起点7.17km 当前海拔285m)
在墙上俯视潮河大弯。
(距离起点7.17km 当前海拔285m)
被泥土覆盖的墙体,与明长城明显不同。
疑似真正的北齐墩台1。
(距离起点7.36km 当前海拔268m)
疑似真正的北齐墩台2。
(距离起点7.41km 当前海拔271m)
疑似真正的北齐墩台3。
(距离起点7.42km 当前海拔270m)
这段墙体,两侧都是陡崖,有些类似司马台的单边墙。由于有积雪,还须小心翼翼。
林子渐密,难以通行。
疑似墩台4。
(距离起点7.48km 当前海拔275m)
疑似墩台4上方,地势略平,怀疑此处是否村民所说潮河七寨,但并无明显房屋遗址。有些拿不准。
相距十米左右,南侧又是一处疑似墩台,且为其编号疑似墩台5。
再往前,只有密林,不见墙体。带着疑惑,走上返程下山的路。时间也渐晚,还需要赶车。无论此处是否潮河七寨,今天只能先如此了。
回到山下,途经潮西路与古下路路口时,忽仰头,看见山巅上分别是分布较广的房屋遗址。
局部放大的图片:
其实这处遗址的位置,就在潮河关堡相对的山崖顶端,公交车站的上方:
又逮住一位村民,确认潮河关堡西侧的关堡遗址,即是此处--当然,关于此处是否潮河七寨的问题,独善其身老师未予认可。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系列重大的发现:找回了失落的一段边墙,发现了众多的墩台遗址,发现多段墙体;可以认定,潮河关西岸的支墙,既有明长城的成份,又有北齐长城的成份,但长城遗产网所标北齐长城及其墩台,显然有误。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