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阴阳 气入丹田: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基本过程和技术
丹田的体和用
修炼太极拳内功,除了了解掌握人体经络、穴位分布,还必须了解丹田在内功习练过程中的作用。
前辈大师传拳和著书,凡是内家拳均强调气沉丹田“力从丹田发”“练成丹田一口气,打遍天下无人敌”等拳谚数不胜数,这也说明十二经、任督二脉和丹田内炼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太极拳“阴阳颠倒解”中强调的“鼎”即丹田,在“阴阳颠倒解” 中水为阴,隐语为“任脉”。火为阳,隐语为“督脉”。一篇“阴阳颠倒解”已把水、火、鼎三者关系交代得清清楚楚。
丹田穴在内家拳中称为气海,练功者渴求了解丹田,便有人故意神乎其说,把丹田作为不传之秘,既有传者也常常是各有其说,说法不一。有思学之人,因找不到准确部位,也只能含糊练习,不了了之。
丹田的部位前辈大师著书说是三个部位,有上、中、下之分。上丹田指头顶百会穴(也有说在两眉间即印堂),中丹田在胸窝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脐下一寸半气海穴。太极拳所说的丹田,两手手心前后相对,两手臂向前腹部自然下垂,手心所对部位即“丹田”。
中国古人把中药精华部分,调蜜成丹、成丸,称为丹药。太极拳起源于道家,道家把修炼丹田“聚气丹田”称为“仙丹妙药”。清朝著名学问家、诗人纳兰性德在其《渌水亭杂识》中言“以一药治遍众病之谓道,用众药合治一病之谓医。”此一药即道家所炼之丹田,又称“丹药”。
太极拳把丹田作炼气汇集之穴,称气海,取万流归海之意。然后通过任督之脉,疏散各经络,故称“气从丹田出”,也称“力从丹田发”。而练功过程称“气沉丹田”,并强调“气以直养而无害”。如不明此道,太极拳的内劲、内功和技击中要求的三个气圈,肩、腰、胯圈从中断开,分为六个半圈,并灵活发放、收缩自如及随意转化的练法,根本无从谈起。
中医《奇经八脉考》及张紫阳《八脉经》载: 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跷脉”在“尾闾前”前阴囊下,“阳跷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
又言: 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唯神仙家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 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唯有阴跷为先,此脉动诸经皆通。
此处的神仙家,并非小说《八仙渡海》、《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话著作中描写的神仙。神仙一词确实出自中国的道家,道家的神仙指修炼得道之人,按道家的详解,“会炼丹”“能采药”即为神仙。“炼丹”“采药”均为道家功夫的术语。要做到“炼丹”“采药”,首要功夫是打通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打通经络的部分功夫和太极拳有相通之处。因“炼丹”“采药”不是本文内容,不在此详解。
中医必读的经典之作《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也在《奇经八脉考》一书中,继续申明其意说:“八脉散在群书中者,略而不悉; 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李时珍强调了中医用药和道家“炼丹”必须懂八脉的重要性,这也和太极拳内功练习有相通之处。
建立腹部坚实点
杨式太极拳內练功夫认为此八脉实际指任督二脉,练功实践证明:任督二脉一通,随着功力的增强余脉皆通。所谓“炉”“鼎”“炼丹处”,是道家和“阴阳颠倒解”中隐语,实为“丹田”与任督二脉之关系。《三十二目》“阴阳颠倒解”水火鼎论所讲即此道理。
太极拳用深呼吸运动气沉丹田,把全身真气集中在丹田,使丹田内气充实饱满,即历代大师所讲“建立腹部坚实点”。练功中聚真气经第二腰椎处命门,沿督脉向上移动,太极拳称此谓“肾间动气”,或“以意领气”“以心行气”,也叫“以气运身”,而修炼功法称为“无极功”。
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 气、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
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 理、心、文、尽性、圆、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如火炎上,水润下者, 水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
辟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 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 地,不使炎上之火无止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永渗漏。此所为水火既济 之理也,颠倒之理也。
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润下,必至火、水必分为二,则为火水未济也。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
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知“道不可须臾离”,则可与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远人”,则可与言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
苟能参天察地,与日月合其明,与五岳四渎华朽,与四时之错行,与草木并枯荣,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兴衰,则可言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
夫如人之身心,致知格物于天地之知能,则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思不失固有,其功用,浩然正气,直养无害,攸久无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