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玄功道家筑基法 (下)
47、“闹处炼神,静处炼炁”。丹书此语对初修者确是至言。在闹处,耐住性子坚持我身体一动不动,将心放下,外界之声音,任之去来,我心不可强加入主观意识,若一纯粹之旁观者,心之杂念任之生灭,不可强止,不可意守某处。唯留一点“照心”,可矣。如若杂念太多,嘈杂太甚,不可或止,可立用双目收心一处,观物如似看非看,身体凝聚,也即把整个世界用眼光不分层次,不分区别地融为一体,再进一步,我之心神也融于其中。所谓“静处炼炁”,在无干扰安静处心息相依,忽忘忽助,无事之中寻有事矣。总之,“闹处炼神”,在于动中求静,动中悟到静机,不可拘于一法。“静处炼炁”。在于静中察动,无味之中寻有味,而静已察之矣,无静心,不可能察动机也。此二步工夫,于初修者而言,不能颠倒用之,否则,恐有损神气和性命,未见其利,先见其害矣。
48、“理”之一字,颇堪研究,所有书上之理,言词口语之理,穷究到底,终不为实在之真理,因为,此所谓“理”都是从人的觉受而来。先由此觉受通过言词的折射而化为“理”,都属后天,一个人不可能直接地完全地将自己的某种觉受传给另一人,除非受到某种特别之训练。何况对大道的觉受?就若形体物质之影子,影子绝对不是实物之本身,故实在之真理者,需人自心自身实际直接去“觉受”。此直接之“觉受”得来方叫真理,方叫真悟,途中无任何间接形式,言词口语只起到对此“觉受”的翻译和近似而已。三丰真人有云:“儒书佛典仙子经,尽瘤,皆附瘿,都是各道其道人……,不执迹,不泥文,即是神而明之人”。故修道之要,需自心,自身去直接体证而得那无形无相之“觉受”,才叫真悟,古德云:“书上得来终觉浅。”否则,明即非明,即使心上认为全明了,如不去真修实验,最终还是转入迷茫,永远不可能明白实在之真理。
49、所为炼精化炁,即是以炁来化精,使精来化为炁,炁者,内外呼吸之运化也。精者,先天之真觉真意也。以此意觉合于呼吸运化而不作一丝一毫它想,所谓使神合炁为炼,以炁归神为温养于黄庭,神炁完全合一曰止火,曰得药,如此神炁不断地反复配合,而运炼温养此先天一觉,真至矿尽金纯而终成旷劫不坏的大觉元神,禅宗所谓见性见彻也。
50、炼炁即是炼神,因神在其中矣,炼神即是炼炁,因炁在神内矣,神生炁,炁生神,此之谓也。
51、何谓中?无太过之病,无不及之患,太过则为妄想,不及则执守旧境。故恰好如此,恰好如是叫“中”。丹道之“中”意,是神炁和合之义,八两真铅配半斤真汞也,否则不得中道,有所偏颇,阴阳不能配合相当,而神气不可能交合,故中之更深之涵义为乾坤交合之处曰中,神炁合一之时曰中。所以,守中为得一,得一为虚无,虚无为寂静,守中又叫自然,又叫无为矣,又曰玄关一窍,等皆涵于“中”字之内矣。而“中”更有层次可分,大道以中字入门,先寻身中之中,再以此为基,求得身外之中也。
52、何为我?本是无我,何来为我!为我,故称我,执物为我,执念为我,执识为我,故本是无我,无我即我,故我本无矣,二者皆一,一而为二。
53、炼精化炁,为炁化精,此时以炁为主,以炁运神而成丹,炼炁化神,为神化炁,以神为主,所谓沐浴和封固也。所谓炼神返虚,为虚去化神,无主无宾矣!真达先天混沌层次,炼神即是炼精,炼精即是炼炁,炼炁即是炼神,“精、炁、神”三者实不可分,精即是炁,炁即是神。
54、无心无念有二,初入无念,必是一清明寂照之元神,如不顺其自然使元神更清明无念,则可入于昏沉,此时也可称之为无念,但神已散而未凝矣。前为凝神之无念,后为散神之无念,二者有天壤之别。
55、火候不在老与嫩,得其中和方为宜,关键在于功无间断,一丝到底。
56、不调之调是为真调,不炼之炼是为真炼,故无意之意是为真意,不息之息是为真息,不神之神是为真神。
57、丹道阴阳分为,后天阴阳,先天阴阳,由此两层次才可达到先天之先,无所谓阴阳动静之执着矣。
58、丹道全在凝神,分层次不间断即可,凝我清静之神,使神炁反复配合而至合一,凝我清静之神为一,使之更加清静,神即精,精即神矣,此精称之为内药,内药是性,在此精生,方得炁生,炁是命,是外药,又凝神自然炁聚,炁聚自然精生,精即炁,炁即精矣。
59、禅定与丹道静定之区别,禅定境界中,依禅宗之理,认为境中所起诸相皆为幻觉、魔境,故行者任其内景流失消亡,入宝山空手而归,而我丹道静定则不同,当景观前,我唯顺其自然(非任其自然),顺随境相流转,于境相流转中循入本源,得其中和,最终于境相中超脱而出。所谓进得去,出得来,故丹道与禅宗是不同的,禅宗在于解脱而偏于心性,丹道在于超脱而性命双修,禅宗从一步步起,乃至最后证得究竟的阶梯修行次序内,皆是行的空掉一切的解脱之法,故有肉身是臭皮囊之说,偏于心性而对肉体终无办法,如非上上根器者,不能证得究竟,达性即命、命即性的心物一元之无上境地,因此,总的说来,对绝大多数修行人来说,禅宗专是走偏狭之途,仙家丹道则不同,行一步,踏实一步,再超脱一步,肉体和精神相互配合适应,逐步超升而达究竟。对绝大多数修行人,都可适应,皆有所成,丹道更有顿超直入法,对不同根器有不同之法。
60、只灭识心,不灭照心,若千百万亿之灯同照一室,无影无形,是谓清静,是谓无相之相,是谓先天真觉,否则,或为昏沉,或为散乱,或为顽空,不得神炁合一。“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61、青壮年人气纯而神浮杂,适于从炼炁化神开始,即心息相依,神气合一也。中老年人神定而气少气杂,适于从“意守”开始,但不可死守,制心一处而凝之澄之之法。也不可一概而论,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儿童少年之人,神气精纯,可直接从守中至虚,清静神意的无为法开始,不需做返还之道而直超先天,与虚空阴阳接通而达天人合一,直接做炼神还虚一著即可矣,三丰真人云:“静里一炁自升天”也。
62、采药之法分为后天之法和先天之法。后天采药为极有为之法,所采者为后天交感之精,不能作为丹质,只能培补后天形身,说穿了,只不过为一种化欲的方法而已。更有所谓待外阳勃举或微举后,再用吸提撮闭等调整后天呼吸之法而采药,如此的劳神损气,怎可还丹,即使采回,也不过是一团阴气而已,必将漏失,此种方法行之太过比遗精其害更大。产生屡补屡泄之毛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执着此法不放的原故。先天采药为“不采而采”,此方是丹道之采药,达先天境界而虚无炁生之时,不劳费心,只要身心如如不动,药自采,自然归炉。先天所采者元精。元精者,即炁也,可作为还丹之本,丹道采药求不炼精而自化炁也,故丹道以无为作丹基。如果在虚无炁生之时,身一动作或心一动念,则所生之炁迅速由清转浊,生中有杀,不可得矣。
63、丹道以“虚无”为体,以“戒行”为本,以“定静”为基,以“无念”为功夫,以“知而不守”为法则,以“慧觉”为火候。
64、丹道所谓炼炁归神,炼炁化神,是指阴阳莫测之神炁精微运化归入不神之神,此时,动静阴阳俱无,一切返入虚无寂照的先天真觉之一体混融同观中此不神之神即元神,即仙胎,即金丹,一切精气神的精微运化都是此元神之妙用,此时,元神即元炁即元精,包涵无限生发之机而又虚无寂照,神精一体也。但此元神也有不同之层次。
65、丹道以层次而论,可分为三:一、后天阴阳,二,先天阴阳,三,先天之先,已无阴阳运静之执着,而后天相对于先天说来,后天又为阴,自家元神于后天说来,为阳,对先天而言,即是阴。
66、何谓抽铅添汞?即是以他家之真阳归入我家之元神,炼炁归神,神炁合一,即铅已在汞中,入于虚无混沌矣。
67、何谓先天?即神是炁,炁是神,精炁神三才不可分,故称为先天。神气精有所区别,故称为后天,故达先天层次,炼神即是炼精,炼炁即是炼神矣。
68、虚无寂静之中,忽然一“觉”。随之炁生,神在炁先,此方为真正元神,真正一阳来复,吾人之完完全全的一太极本体也。所谓六阴之下一阳来复也,与五阴之下一阳来复实不同也。
69、何谓元精?①一种含义。一阳初动时,或将动未动,而其生机之用极精极微,故称为“精”,到二阳、三阳,其生机之运化增大,此时则称之为“炁”。精即炁,炁即精矣。只不过是运化的阶段不同而有精与炁之称谓不同。②二种含义,在虚极静笃的一阳初动时,现出吾人完完全全的一个太极本体,之中有一灵觉,“觉”在炁先,“觉”在炁在,此“觉”亦称之为“精”。神即炁,炁即神,“觉”在炁中,炁在“觉”内矣。故先天层次,精炁神三者实不可分矣。①而是②,②而是①也,两种含义不贯而通。
70、禅宗参话头,说穿了,只不过是道家之“守窍”法诀和原理的应用。
71、丹道修炼,贵在先天,故丹道所说“采药”实非采药,采药乃“自己”采而非你去采,如若有“你采”,则不为采药,“不采而采”是为真实,药自采自归炉也,为何如此,神即炁,炁即神,精即神,神行而非我行,神动而非我动,炁行即神行,神行即炁行。
72、炼性至诀,对境忘情,应而不迷,需应需静,不可不应,否则,或入魔道,或入散乱,或入昏沉,或为孤寡顽空。
73、丹道修炼中,“神”和“元神”是有区别的。一为妙用莫测运化之神,主于“动化”。一为不神之神,主于觉照,其实二者为一,一为“体”,一为“用”而已,不可强分也,实一“物”矣!故其静曰元神,其动为真意,非是后天识神,意识也!
74、凡人任何动机之产生,皆是触境相而生的。只要是触物,感应于物而生的各种动机都属虚妄,只有在不住相、不住于空之时,忽然自“虚无”中自然生一真觉动机,此即为真一先天炁,真一之神,此过程称作无为而为,此真阳者为自生,而非因它而生,无原因的独立自生之动机,无来无去,不生不灭也,此曰先天之先。老子曰:“迎而不见其首,退而不见其尾”此语就是对真一先天元炁的形象和本质描述。凡后天,皆是由因缘合和而生,也即触境相而生发此一“后天”。只有先天无因无果,故不生不灭,无任何凭借和依托,独立运行不息,故超越时空。庄子曰:“逍遥无何有之乡”、“入于无所待之境”,凡是有所标准,有所待,皆为“虚妄”。仙家无它,全贵在得此真一先天元炁而改变我之形神。老子云:“恍兮,冥兮,运行而不殆,独立而不改……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法自然”也。如有所凭借、有所相对,有所对待,则不为“独立”不为“自然”,非先天大道矣,仙家将此真一先天元炁喻为一粒“黍米”,或灵明宝珠,此黍米为宇宙生身之处,包含一切生发之机,潜藏万有,古仙有云:“黍米一粒包天地”。推而广之,我们也可知,整体宇宙既不为一开放系统,更不为一孤立系统。如为空,空立于何时?故不能执于空,如为“有极”,极之外为何处?故不能执于“极”。如为“一”,必有一之对应“二或三”。故不可执于一,如为“中”,那“中”又立于何时,何处?故不能执于中……。无为而为,不住而住,不神之神,不炼之炼,不定而定,是为无所不为,是为真住,是为真神,是为真炼,是为真定。故曰:“自性自渡,自心自渡,他人无可渡得”。“神炁合一,无为而为”丹道核心妙诀矣,谁已透彻明白,即己已是仙,即己同佛。
75、真阳分为肾中真阳,先天真阳,先天一炁,此虽分为三,实一也,只不过是先天一炁运化于不同层次时,而在相应的某一特定之“处”或特定之时显现之妙用也,由此有所谓肾中真阳,先天真阳,先天一之炁产生,因有为和无为之深度不同,故有真阳发动之广度和深度之不同,而分为三个层次,故发动之处,之时,也不同。肾中真阳者,在内肾之处发动,此还属后天层次。可培补后天,气至而神未全也。人身皆有“窍”(此不仅仅指中医位)。炁生时方显其真形,炼者也好,不炼者,每天真阳之炁都是按时在“窍”中发生,由此之“发生”维护人体生命之存在,唯修行者能觉此,凡人欲念纷纷,不得清静,所以不能静以察之,三丰祖师云:“不打坐于枯木寒堂,打坐于身内'妙窍’也,即是指出方法和此阳炁之意义,因此,说穿了,所有真阳之层次划分,只不过是'清静’之中的不同的忽生'觉受’而已。'清静自然,神炁合一’的工夫越深,则对阳炁之感受越深,也由此产生了肾中真阳,先天真阳,先天一炁之说,故虽分为三,实一也,皆为'一’之妙用也,老子云:'我无为也,天下将自正’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一损曰肾中真阳,再损再清静曰先天真阳,损之又损,放下的又放下,先天一炁产矣,无为而无不为也”。
76、真意分为三个层次:一层,形体一动不动之“静”意,不动属坤,属土,己土也,以此“不动”方可勾引后天神气和合合一。因此丹修入门,先要做到形体的一动不动,如连此一点都做不到,则无论其它。二层虚无中的自生之意,此意亦含“静”意(察静之时的意也,为己土)。亦含动意(察动之时的意也,为戊土)。此二意为一意,静能入乎动,动能归入静。有此“觉意”。故金丹才能返还成功,否则,不存在所谓和合还返之道也。三层,无为而无不为,此时意为真正之真意,即心物一元之意也,所谓想什么有什么,心想事成等皆指此真意妙用,此时,意即物,物即意,意到物随,故曰真意。
77、真正的入于先天层次,神只有一个神,乃不神之神,意只有一个意,乃真意,一为体,一为用,皆一也,故古仙云:“余二已非真”矣。
78、何谓真阳?交和之生炁曰“三”,道书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三”者即真相,阳者生机也,真者,非假,纯正不杂也。真阳者,真正之生机,由此机长养万物,丹道贵在得此生机之“三”而延我之命。
79、“真阳”必定是“不采而采”得来,无所谓漏不漏,真阳之妙用,真炁在体内运行时,必须去掉情识,了照闭锁九窍,以防漏泄。
80、丹修中,必须注意“真意”之运用,以此“真意”慧剑去除后天情识的产生,具体施行如下,功修中,真景显现,真炁大动剧烈之时,各种人欲之本能,生理之本能常常将连带显现,在各种后天情况隐若将出未出(细微之“我”的存在)之刻,立以二目神光窥在动之“处”,神清静而不丝毫外游,一意至坚凝而不散,神炁不相离,神动而非我动,炁行而非我行(“我”已不存矣),炁在神内而不知,神在气中而不识,故慧剑喻“二目之神光”。二目神光乃真意之所发,有此真意慧剑,方不被内外之魔侵扰,方能勾引阴阳二炁合一运化而产真阳。不达先天层次不能有此二目之神光真意,此真意者,元神之妙用也。总之,以上之法只是针对炼意不净,先天中杂有后天(情欲、生理本能、潜意识等)果真性功精纯,元炁充足,则自然而然,元神自生妙用,神炁“自己”相抱至合一,不劳丝毫用心矣,除非先天本就充足,而又心性本就纯朴,悟性极高之未破童身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的,故有所谓真意勾引为媒,慧剑斩心魔,神炁合一等之说也。
81、凡有所相皆属虚妄,不执不失方为道之真心。
82、后天分为三个层次:①粗相之层次,显意识的各情识欲念。②再往里一层:潜意识、下意识层面的情识欲念。③各种肉体生理之原始本能。修仙的目的即是将此三层后天完全转化为先天系统和结构,此三层次一贯而通。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83、初次修行中,外阳勃举或微举属正常现象,不必多心,儿童、婴儿不知男女之事,外阳也勃举,此后天之生理本能也,任之自然,我心自寿行清静,不去管它,自然此现象消失。
84、如果行者身内不具备一定的精微的神炁之运化基础,后天没有与先天炁机接通,而强闭九窍之出入的外在后天运化,而更无适应之法度。则必得各种怪病,劳神费气,损伐性命而已。不如任之放出体外,反而易得清静。
85、“觉”论。吾人之“觉”,一曰后天,触物有感而生,由细微和复杂之原因引发。如:痛觉,五味之感觉、体感及情识和欲念所引发的万般“觉”受,虽有觉无念,但皆属后天,二曰先天之“觉”,称之为真“觉”,无所感触而生,由虚无中来,没有原因,独立运化。
86、丹道之修炼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第一步之目的,是先炼化人之生殖系统,生殖本能,使这由外的生机转而向内。即返精补脑,修成不漏精(经)之身,如此可无道解之患。再由此基础之上,逐渐改变和转化人的其它的各种生理结构和精神形式。如,肠胃功能的完全转化(辟谷),植物神经系统之转化(不需睡觉),皮肤的功能转化(不需排汗),呼吸系统肺功能之转化(完全内呼吸)等等。形变,神也随之变化。吾人之精神也日益不同,每天皆是焕然一新。
87、“无根树”真解。根者,原因、缘故之意也。树者,生发,生机,生炁也。故无根树之意为,没有原因,没有条件,应无所住而独立的自生之炁也。丹经云:“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至哉斯言矣。对于此一方面,此一层,此一角度,称为无根,而在另一更精深的,更广大的层次中,无根却又是有根,如此一直层层递进,终至超越相对,三丰真人云:“无根树,花正无,无相无形难画图,无名姓……”无可说也。故曰:“无根树”。而人之心身,感悟至彻底,终归也是无根之树也。丹经云:“父母未生之时,一片太虚”,无原因又包涵无限生发之机,此机者,即人身先天与后天之铅气也。故先天后天都自无中生有,有里还无,仙家于应无所住的虚无内养出根株。都是以有无相生,有无相成,有无相炼而成道。有者,机、炁。无者,性、神。
88、非经脉全开,骨髓俱通,不能达物我两忘之真空妙境,也不能天人合一,不能天人合一,也就不可能产黄芽,而终有道解之时,只有经脉全开,皮肤骨肉内脏,毛窍全通,方可产生“先天一炁自虚无中生”之玄妙道境。故“邪无,松静”是有诸多层次的。
89、经阴阳二炁的反复烹炼先天一意一觉(即名慧剑)。待其数足,元神老成(所谓待它真汞有半斤)。真意坚凝,才可再行还虚混元之法,采取鸿濛未判之先天一炁。否则,必有阴魔之患而不能静定一时,生身处即杀身处矣。
90、内炼之道,全在于绵绵若存,勿忘勿助,不可强自间断,须成一绝对连续的若“波”一样的整体,如果完全悟透此意,则筑基可翻掌即至。
91、初修之士,有为绝不可废弃,因此一时期,行者神气未经煅烧,身心定有滞碍,有滞碍,则神气不可能配合,如果直接行无为之法,恐有神气分离,失魂之患,有为功夫做足,内外全通,方可自然步入无为。
92、虚无之中,忽然一“觉”。随即炁生,神在炁先,此之神方曰真正元神,方曰真正炁动。
93、“水府”有两层含义,一曰,先天之水府。二曰后天之水府。先天水府为(一)自身之内呼吸;(二)天地之呼吸(三)天人合同呼吸,后天水府为空气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之统一体,先天呼吸为天人合一时的神气往来运化。
94、何谓持斋和戒行?斋有外斋和内斋之分,外斋者,所谓“不见可欲”。在于去除五贼。清眼、清耳、清鼻、清口、清身,达目无所见,耳无所听,鼻无所闻,口无所食,各种肉欲尽无而天理现矣。内斋者,意清,念清,神清,心清也,无妄念也,最后至心无所想而归虚无矣,古语言:“心斋”,即此,所谓戒者,是使持斋能达到目的之仪规和方法及手段也。
95、丹经云:“欲令情归性,须将性合情。”情归性者,炁归入不神之神,成一大圆智镜,一灵独醒,寂照万物,性地圆满矣。性合情者我心清静虚无而后定静于元炁之中,凝神入炁,神入炁中矣,此为顺其自然,神合炁之法。
96、丹经云:“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稀然”,“妙玄一点包天地,毫厘大小人不知,返三回五透天机”。“一”者,合一之意,大道之浑元太极也,一心也,一意也,一炁,一神也,分层次不断理解即可。三者,阴阳交合之生炁曰三,称之为真阳,阳精、真铅。也有层次,身内阴阳之交合,内外阴阳之交合。“五者”五行也,五行之土也,真意也,合一才返三,神炁合一才可真阳产,又有此一炁,一神,才可产生阴阳二炁,再又才可交合而生“三”。合一与一即一矣。合一才可返于我之未生受炁初,而再显现阳精,故曰“返三”。五者,土也,五行以土为中而围绕土,籍土而生发,喻我之真意,故曰“回五”。
97、何谓返还?需明辩之,返者,返回来,回头也,佛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谓“觉”之意,穷取生身受炁初也。又返者之意为:返归本我也,即性也,内陆,此也,还者之意,为归还,还给“彼”也。“彼家”者,炁也,命也,属外,以合一之真意为媒,还返之道方可形成,无专一精诚之意,丹道将无所成果。
98、“觉”之一字含有极深之含义,忽然醒悟的那最初之一念的“寂照”为“觉”,修行之人不执迷于物,心不妄想,自然而然时时有“觉”。如,做梦之时,不知是梦,忽的一醒,此“醒”也即吾人之“觉”矣,这样,用此“觉”之一诀,不断寻觅一切情识欲念之源头,层层深入,最后入于虚无的无人、无物、无我之极致。
99、人之源头洁净而无妄念,自然吾人入于虚无,自然而然产生先天真觉,自然天理时时现前,自然而然无妄念。
100、用此先天空灵真觉再“返照”和观察自身之运化和天地运化。与天地真消息接通,则我之元神更加灵明矣,“常应常静,常清静”此之谓也。
101、有事时,使我之灵觉合一于真息,凝顺于真息之精微运化。以真息之妙有来煅烧我之元神,渐渐由内达外,合于太虚之元炁。
102、从灵关产真神,从炁产真精,二者归入玄窍,神即炁,炁即精。
103、无事时,使六识各归其根,使我之真觉元神常归舍于无边虚空而不即不离。
104、命者,真息也,性者,真觉也,而性中含有我之真命,命中亦有我之真性矣,性命合一为我生身之处,为我之真主人。
105、所谓丹道大周天,为玄窍大开,中黄开通,天人连成一炁之大胎息,所谓小周天,即任督二脉及八脉之阳炁运转真息,又有所谓小小周天,丹田呼吸及橐籥往来,其实三层为一,本不分层,皆为真胎息之妙用也。不过,只是为了说法方便,对下乘者分层也。
106、以神栽入炁中,以炁为主,谓之“栽接”。
107、玄关一窍含有三义,一曰时候,火候,节律。二曰:方所,虚无之所,有“地方”的意义;三曰:真种,一阳来复,真心,真性也。窍是“中”而妙是“一”。天得“一”以清,神得“一”以灵,玄关一窍者,中一之窍,先后二天总归于一窍。
编后语此太和玄功乃本门丹道筑基秘法,从未全盘公开外传,修习者需按次序行待;循序渐近,不可躐等而进,这样,则无任何流弊,行持时,必须需反复看书,领会明白方可行持,其中一些法诀通过一定时间之修习方可明白,故不能望文生义,功修深者,悟性高者或以前有基础之行者可依实际情形自二步或三步开始修炼。以后之一、二、三、四、五、六转酎情按照每一修炼者之功修层次而分发之,修习前,必须反复翻看书本,尤其是说理和后面悟道心言部分,修习中遇到难题,可随时来信询问。
第五编筑基概说及补充部分第一章:筑基总说鸿濛内丹筑基法理在前一部分已详述,但还有未尽之处,故需在此略为补充一部分。
所谓筑基者,乃是坚固肉身以及平和心理。故此主旨是增补亏损,达炁满不思食,精满不思淫,神满不思睡之效果。但并非说不食,不睡,读友诸君切勿误会,筑基之法,分为数种。第一,从性功入手,以清静之法入门;第二,性命同修,随机运用;第三,从命功炼炁之术入手;第四,以服药为主,修炼为辅;第五,从男女阴阳双修入手,且辅以服药与器械。下面分别作详细介绍。
第一节:性功入手法从性功入手者,多以“清静自然,致虚守中”之口诀为修炼之入门,不必注重炁机之运化,并辅之戒律以规范言行,高尚情操,提高精神境界,务必使自己性格归于平和仁慈,行为端正庄严,此法适用于绝大多灵敏人,如果真能明白口诀真意,则无任何出偏与弊端之可能,但自己无法完全把持住,基本上贪天之功,与命功上乃不炼自炼,全顺天行,不假人力。故此要达到理想之效果极难极慢。因为已放之心难以收扰,已欲之身难以控制,非决裂大丈夫难迅速见功。此法最适于童体未破,心性纯朴之青少年。因青少年先天炁足,且身心未遭污染,只要能下决心修炼,仅仅只要保持心理上的清静自然,完全以静为功,不要走许多弯路,直接用“钻”字一诀,“钻”入恍惚沓冥之中,自然真阳产,真心现矣,不必用许多有为之法,损却许多功夫,自可命名神合于炁,炁归入神,常使心神保持在先天境界即可矣,真诀云:“守静致虚,守其入而防其出”丹经又云:“神返身中炁自回,如此朝朝还暮暮,自然赤子产真婴”“性住炁自回,炁回丹自结”。
第二节:性命双修法性命双修,乃筑基上乘心法。此法修性修命并无偏重,乃随机运用也,因人因时而异,所谓补不足而损有余。一个时期以修性为主,一个时期又以炼命为重,终归性命同修,实无主次偏重,此法一般以“神炁合一,清虚守中”为口诀,此派最重要的就是“玄关一窍”。
第三节:先命后性法偏重命功入手而兼炼性,先已静为基,后主以接命之术。此法一般适应于中老年人,其入门之诀很多,如:守窍,导引,行炁,内家拳法,桩功……等。根据每一个人之不同情况而传授之,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一般以守窍入门。但行者需注意,此窍者乃活窍,非死死之窍。故守窍时,乃是似有若无,似守非守,顺炁息之自然,而守之,守者,非守也,乃是安和放也,放心于其“中”也。如能明白安放之自然妙旨,则得守窍之真旨矣,此处最重要之窍乃炁也。中老年人一般守下丹田,或者守涌泉,命门,夹脊,阴跷之窍,但切不可死守一窍,死守则非弄出毛病不可,待以一窍纯熟后,则需运神周身,如守下丹田久了,必有昏沉之感,则可内视上丹田而昏沉自去,又如下丹田守之太过而发热,跳动,则应顺息之自然,而守阴跷或夹脊。总之一个顺之自然,不可一个窍还没守出个好处,又运神另处,切记,运神之法乃是顺体内某种炁机之自然或外呼吸之自然而守于它处。守窍还有一个重要口诀,即是“先存后忘”。即“放安”到后来,则忘掉此窍,此忘非是神散于体外,乃是凝神于体内也,所谓凝神于虚也。
炼命者,即炼炁也。守窍之同时结合炼炁。需培补者则待炁息自外降入体内后,略存一存再呼出。但又切不可勉强,具体炼炁之法的其余部分已在第二篇和三篇中说明,在此则不再另述。
下面略为补充有关人身之关窍的法理部分。学习接命之术,学者先必明白人身绝大部分关窍及络脉和五脏之作用。(关于此,诸君同好不可不读《黄庭经》与《黄帝内经》贰书)练炁第一关窍乃橐籥管,第二关窍乃丹田(此处有上、中、下三丹田)。第三关窍,乃背后三关,即尾闾,夹脊,玉枕。在此重点要阐明的是,夹脊有二处,其一乃腰部正对前之脐轮的脊柱骨空内;其二乃背部正对膻中的脊柱骨空内。清静之神注入脊柱骨这两处空内,在下者可添油接命,可保精不漏,因为此处与阳关相通,且前通入二内肾与脐轮,在上者可洗心沐浴,可清心炼炁,正水火既济之处;如收心太紧而心火烦躁,则可放心于此,而入于虚无,则火燥心烦之症立除,此窍亦有回阳化欲止漏之神效。第四关窍乃阴跷及八脉秘旨。人道运行十二经络。仙道运行八脉,而阴跷一脉更乃八脉之枢,阴跷才动,八脉皆动。另外,各种修炼关窍皆从运炼八脉中而显其功效。故可由八脉探得我身造此之源,而接我之命。《悟真篇》所云:“玄牝一”“虚危”即由八脉之造化而来,此“玄牝一窍”也是八脉和所有炼炁之总持门,乃先天和后天共同运化之窍,或曰:“九窍浑同为一,是为玄牝”,究其实,只不过为一神一炁而已,是为先天接命之术。
再说一说五脏秘旨,后天延命之术,以保肾安心为法理,脾属土、肺属金、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后天调养之法在先调和脾胃,使脾胃健康,能纳取后天水谷精微之炁,再调理好肺金。后天之运化在于土生金,金再生水。心安,则脾胃调和而土旺,土旺自然生。
资料来源于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