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人到六十,四事不想”,不想哪四种事情?有道理不?
都说人生苦短,并不是说人生苦,人生也乐,人生苦短的真正含义,是苦于人生太短,转眼成空,与曹操在《短歌行》中的“去日苦多”如出一辙,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剩下的日子太少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生老病死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常态,是必然的规律,天若有情天亦老,正是上天无情,所有生老病死对于每个人而言,相对是公平的。
俗话,简而言之,便是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话语,俗话富含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同时也涉及衣食住行诸多方面,有句俗话是这么说的——“人到六十,四事不想”,这句俗话是何意?其中所说的“四事”,又指代哪四种事情?
第一件事情——不去想年龄
人的内心有时候很矫情,年轻时觉得自己还年轻,根本不把年龄放在心上,而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就越来越重年龄。当然,对于六十岁这个年纪,有人觉得是花甲之年,甚至有的人觉得是垂垂老矣,然而,萧伯纳却不这么看,萧伯纳曾说:“六十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
第二件事情——不去想烦恼
六十岁,在古代,不仅仅被称为“花甲之年”,也被称为“耳顺之年”,这句话出自《论语》中,孔子对于自己不同年龄段人生态度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耳顺是什么意思呢?浅层意思是,什么话语都能听得进去,隐恶扬善,晓畅通贯,而深层意思指的是阅历丰富,个人修行成熟,世事通透。
因此,到了六十岁,就不要去想烦恼,否则就是没有达到该有的“耳顺”,很多事情,只是自寻烦恼。
第三件事情——不去想悔恨
有句俗话,叫“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为何说老不读三国呢?因为三国演义中,充满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如果老了读三国,看到三国中的各种计谋,便会想到年轻时,为何不用此计,悔不当初。
人生总有遗憾,一路走来,总有几件让人觉得悔恨的事情,然而,人到了六十岁,不说土没过脖子,也没过胸口了,当年的人事物,已经物是人非,物是人为的结局,只能是“事事休”
六十岁在古人眼中,除了被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有一个称呼鲜为人知,那便是“杖乡之年”,所谓的“杖乡”指的就是还乡,到了六十岁,是衣锦还乡也好,告老还乡也好,总得还乡。还乡意味着落叶归根,也意味着对于前半生的盖棺定论。
对于年轻时的悔恨事情,只能当成过往云烟,不去想悔恨之事,因为到了六十岁已经无济于事了。
第四件事情——不去想子女
慈溪太后在其母亲七十大寿时,写下一句“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最后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广为传唱。父母为孩子,从孩子的学习、工作、婚姻、成家,操心了大半辈子,到了六十岁时,孩子已经成家立业了,是时候该放手了,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不仅仅是钱财,父母不可能保孩子一世周全,到头来该放手的还是得放手,总之“儿孙自有儿孙福”,六十岁了,则不要去过多的为儿孙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