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按:前段时间印象识堂笔记大赛落幕,本篇一发布就获得当周热门笔记TOP1,吸引了500 象亲的保存。
作者麦穗参考了欢喜老师的「知识写作」创作流程:收藏、项目、创作、归档、学习,用一套写作SOP让收集的素材有序沉淀,重拾写作之梦。
如果你对写作有困惑,这篇文章会带给你新的启发。
如果你也想做好知识管理或建立自己的写作SOP,可以报名欢喜老师的训练营,文末了解更多。
周末是大扫除的时间,整理完居住环境感到心情愉悦,看着干净整洁的家,让我想到我的印象笔记也该整理一下了,或许会带给自己更好的创作体验。不知道小伙伴们的笔记体系是怎样的,我的可以用杂乱无章来概括。这就导致了很多素材和信息被遗忘在某个角落里吃灰,这就是典型的知识松鼠病,囤积了大量的信息,却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在《软资产:从知识到智力资本》一书中提到资产这个概念:资产是什么?资产是将原材料转变成价值更高的东西,仅仅有数据并不是资产。看到这句话让我明白了知识变现的含义,所谓的知识变现就是将你所学的、所累积的知识,通过转换变成有价值可以帮助别人的东西,别人为此愿意支付金钱来交换。也就是说我们收集到的每一笔信息都属于原材料,收集的越多只能说明我们拥有很多的原材料,单纯的原材料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价值交换。正如吴伯凡老师所说的:只有让信息穿过你的身体,才属于你,只有经过自己加工过的信息,才是知识净资产。我想穿过身体的方式就是用心整理每一笔收集的素材,融入自己的思考,以文字的形式固化下来。就如同吃到美味的食物,如果不经过消化,身体也不会吸收,整理、思考的过程就是在消化所收藏的信息。那如何收藏和整理信息呢?有没有一套可参考的标准呢?幸运的是还真让我遇到了。这里参考了欢喜老师的知识创作的流程:收集箱>知识卡片>文章>项目>归档。管理信息的同时,还在创作知识,输出作品。而我又将这一知识创作流程进行了个性化,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习惯。印象笔记本有三层架构:笔记本组、笔记本和笔记。一个笔记本里面可以建立多条笔记,两个以上的笔记本拖到一起就是一个笔记本组。我用印象笔记的目的是为了写作,根据文章的创作流程:素材收集、加工处理、形成作品,我进行了以下分类。这里临时存放从各个渠道,比如:微信、头条、知乎、微博、印象识堂等收集来的对自己有价值有启发的信息。在这个笔记本组里又细分为:「网文收藏」、「故事收藏」、「金句收藏」、「名人演讲」等文件夹。来自「印象识堂」、来自小程序「印象笔记」、「我的剪切版」,这几个作为信息的中转站,会将里面收藏的信息全部移动到「网文收藏」这个文件夹中。「网文收藏」这个文件夹中的信息需要通过二次整理,让信息成为可以使用的知识,而其他文件夹中的内容:故事、金句、名人演讲的话语,大多无需整理,只为了在今后的写作中进行引用,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悦读性。你可能会看到带有“删”字的文件夹,这些都是我为了写某个主题而搜集的素材,一旦完成相关主题的写作,我便会把它们删除,它们就像成品的边角料,不会一直被保存。是我目前在进行的两个自我提升的项目:「阅读定投」和「反思日记」。日本作家斋藤孝在《深阅读》这本书里提到: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大多数人的注意力被各种网络信息所分割,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多依赖于网络,知识类平台的兴起就是最好的说明。虽然通过听书、他人解读也能获取一些启示,但终究是支离破碎、被人咀嚼过的,亲自阅读虽然花费更多的时间,但却能感受到深度理解产生的真正快感,比吸收浅薄的二手知识更有意义。所以我每天都会花1小时进行阅读定投,并把这1小时所读内容做好思考笔记,形成阅读闭环,存放在这个文件夹中。我相信复利价值就在这每天1小时的积累中。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中曾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有关反思习惯是我在阅读了很多书籍后,发现杰出的人士都有的习惯,比如:曾国藩、富兰克林、成甲、周岭等,他们通过每日反思改变了自己。既然这么多人都因为这个习惯受益,想来是经历验证的,值得养成,因此我也把这个习惯纳入自己要养成的习惯中。这里主要是自己的创作区,这个文件夹组分为:「知识卡片」、「闪现灵感」、「文章草稿」。知识卡片文件夹主要对收藏文件夹组下的「网文收藏」里面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其中「知识卡片」我借鉴了欢喜老师的方法,采用「见感思行这套SOP」把每天收集的信息,看过的书,上过的课程...用「见感思行」加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SOP,也就是“标准操作流程”,是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三个单词中首字母的大写。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可以降低启动成本、提高效率、建立行动闭环。一旦变成流程,也就意味着:当我再次面对类似的问题时,无需重复操心,可以直接调用我已有的流程来解决它。美国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教授提出了 “自我损耗(Ego-Depletion)” 理论:我们的大脑中有着满满的能量,每做一个选择、抵御一个诱惑、完成一件事,都会损耗一部分心理能量,能量降低后就会直接影响后续事情的执行。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作钱包,这些能量就是钱包里的现金,我们每一次行动都是一次消费,随着现金的减少,我们的购买力不断下降,这就是 “自我损耗”。将做事的流程进行标准化后,就会降低行动成本,提高执行率。所以我用见感思行这套SOP来提高自己内化知识的行动力。见感思行SOP到底是什么呢?以我自己的知识卡片举例。提炼标题:卡片重点讲了什么?可以是一个关键词或短语来概括。见:可以摘录原文,也可以把见到的现象、内容、观点提炼归纳,用自己的话表述(备注来源、记录时间)感:记录当时的感受,为什么会让我停下来画线和收藏?重在自己的感想。思:主要是找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对比和冲突,思考才会有深度,重点在于“联系”。行:经过见、感、思你将如何行动,我们学了知识,就需要落实到行动上,不然只是纸上谈兵。「见感思行」跟 RIA拆书法本质是一样的,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自己的案例进行解释,从而实现内化。经过「见感思行」表格,将收集的素材进行加工,浓缩到300字左右,讲清楚一个点。此后我们写一篇文章,可以用几张卡片进行组合,既减轻了写作压力,又可以积累写作素材。「闪现灵感」就是记录自己平时冒出来的一些想法以及文章的选题等。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素材,不及时记录它们就会一闪而过,非常可惜。单独开辟出来这个文件夹用来挽留住它们。「文章草稿」是我文章构思的地方,一篇文章最初的样子在这里诞生。一个作品完成后,我会转到归档处,这里成为我努力的见证,这里记录我的所有交付成果,比如:「我发布的文章」、「我的书评」、「我的影评」等。当信心不足时,可以看看自己以前的成果以此来提高自信心,这里如同《小狗钱钱》中提到的成功日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会逐渐完善和提高我们的认知。因此我把学习单独拉了出来,其实也可以放到项目文件夹组下。独立出来的原因是, 项目下的项目多是私有化项目,像阅读和反思都可归为个人习惯,所以区分开来。学习是一个不断从外界输入的过程,这里有参加的一些「网课」;以及作为一个妈妈每天都要学习的育儿相关的知识;还有生活中的榜样,每当学习热情下降,我就会去看看榜样们的动态,把他们说话保存下来激励自己。以上所有的分类都是依据个人习惯,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分类依据,一定要结合自身需求。今天分享的是我个人的印象笔记本搭建SOP,有了这套SOP就会让我们收集的素材有序沉淀,让我们可以重拾写作之梦。如果能给其他小伙伴带来一点参考价值我感到非常荣幸,助人为乐使我快乐。这篇文章是一套写作SOP。我鼓励每个爱阅读的小伙伴都能重视写作的能力。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有读书习惯的人生不会过得太差,有写作习惯的人生一定会过得很精彩。事实上确实如此,仔细观察会发现大部分成功人士都爱阅读,并且都有写作能力,读书和写作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写的过程就是在巩固读过的东西,写感悟的过程也相当于在与知识打招呼,告诉它我们见过面了。难忘是因为有所交集,写的过程也是在建立联系、加深记忆,这样就不会和曾经相遇过的知识擦肩而过了。现在的电子笔记实在太方便了,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的写,还能实现多个设备间的同步,这个时代给我们便捷的学习方式,一定要好好运用。梳理好自己的笔记本框架,从一张张知识卡片开始积累吧。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