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新║钟情于木偶艺术的邓学良先生

钟情于木偶艺术的邓学良先生


梁德新

  把音乐艺术贡献给社会

  

  今年73岁的原梅县木偶剧团团长邓学良是个追求求艺术的学者。他退体后还参加文艺社团活动,辅导喜欢文艺的青少年。他钟爰艺术的精神被人传颂。

  

  学生时代的邓学良,钟爱汉乐。1966年他读高中时曾被汕头戏曲学校招收,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学校停办。此后他曾在梅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读书。他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家乡生产队当农民时曾做过工分加补助待遇的公社宣传队员。1978年“知青”回城工作,他曾任中学教师、公社干部。在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嘴里天天都在念着汉调音符,每到晚上拉拉弦或与乐友们和和弦,自娱自乐自自在在。

  

  1980年后文艺界迎来了美丽的春天,邓学良已有他发挥其艺术才华的园地。剧团艺术人士的推荐他到大埔县剧团,然后到梅县朩偶剧团工作。他由普通的工作人员到剧团的团长。曾担任剧团编导、编曲工作,主拉头弦、主吹唢呐。擅长扬琴、提胡、二胡等乐器、国家中级演员奏员。2006年至2009年在梅州市艺术学校任唢呐教师。

  

  把音乐艺术贡献给社会,他获取了众多的荣誉。下面是他优秀作品辑录:

  

  汉乐唢呐吹奏作品有《二进宫》、《云中景》、《反七孔》、《柳树街》、《庆团圆》、《卖酒》、《唢呐吹牌》、《民间小调联奏赏花》、《倾杯玉芙蓉》、《村里伢鼓》、《卖豆腐》、《仙吹鼓》、《登楼》、《大乐》等乐曲和歌曲小品《谁不说俺家乡好》、《兵哥哥》、《黄土地》、《说聊斋》、《十送红军》等。

  

  1992年导排、编曲上京剧目《凤岭缘》并率领剧团赴北京演出荣获剧目创作演出奖。并得到CCTV中央电视台9月27日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中给予高度的评价。

  

  1994年参加梅州市举办的“世界第十二次客属退亲会”活动中,编排《金狮献瑞》节目,被评为演出三等奖。

  

  1995年参加“梅州市第三届艺术节”专业剧团汇演演出木偶戏《子归来》荣获创作剧本三等奖,编导艺术演出荣获演出奖。

  

  2006年10月参加广东汉乐晋京演出团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演出主吹唢呐,演奏扬琴。并在CCTV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风华国乐》栏目报出,蜚声中外。

  

  2009年11月参加梅州市文艺汇演参演新编汉乐《摘金柚》唢呐与乐队荣获98.81最高分取得演出一等奖第一名。并得到专家们认可,观众好评!

  

  2010年至2014年参加梅州广东汉乐协会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乐曲库800首编辑、演奏(主吹唢呐)、审校、出版工作。

  

  2010年12月参加星海音乐学院举办“汉乐•2010首届学术论坛暨汉乐风格表演并与民乐系师生(唢呐)进行对口指导”。

  

  2011年12月26日27日参加梅州城区首届广东汉曲、汉乐邀请赛被推送为五评委之一。并曾二次被广东汉剧院聘请为汉剧幼苗班学员(乐队)业务考核转正、审核工作评委之一。

  

  2012年8月25日晚参加广东《岭南之声》三大乐种交流音乐会,唢呐表演吹打乐《嫁好郎》博得1000多观众阵阵掌声和好评!

  

  2014年12月6号7号参加梅州市举办第二届“南国牡丹杯”群众广东汉曲、汉乐电视大奖赛工作中被聘为七评委之一。

  

  他曾任梅县木偶剧团团长、梅县政协第10届委员、国际木偶联会会员、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广东省广东汉乐学会艺术顾问、梅州市广东汉乐协会副会长、梅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梅县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曾出席国内外木偶皮影艺术研讨会,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曾在《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客家风华》、《客家纵横》、《侨声》、《梅州日报》、《梅州广东汉乐协会》、《广东汉乐学会》、《国际学术研讨论文集》等报刊杂志发表十多篇文章。

  

  2015年邓学良编著的《汉乐春》由广东汉乐协会、广东梅州木偶传习所编辑出版,该书约50万字100幅照片。该书是他从事音乐艺术数十年的资料汇集。书中的文章里的《记广东梅县木偶剧团----八千里路云和月(1951----2015年)》《古老的梅州木偶艺术在创新中发展《漫谈广东汉乐点点滴滴》《漫谈广东汉剧长筒弯口喇叭----号头(吊喇子)》等都是史料强且有专业知识的文章。书中还有历史性的照片数幅.。《汉乐春》的出版得音乐界人士的好评。

  

  要了解一位艺术家,必须理解他的成长过程,下面简述邓学良的生活历程。(下面内容摘自《汉乐春》内资料)

  

  苦难的学生时代

  

  邓学良1947年生,原籍大埔三河梓里,因父母在梅县松口镇教书,他在松口出生长大,他从小喜爱音乐。10岁时就喜欢吹口琴吹笛子。他1963年在读中学时,有个同学(松南小黄人)名叫喜湘,有天晚上在学校宿舍里拉椰胡,乐曲是汉乐《过江龙》听起来很好听,当时,心里很佩服很崇拜,结果拜他为师教他拉弦,给他调本,几乎天天都用椰胡拉《过江龙》、《南进宫》乐曲。

  

  1964年,他在社会上结识了汉东界老前辈李兆荣老师,教他学扬琴,教他左右手持琴竹击法和演奏汉调基本手法。在学习期间他经常与梅县汉剧团和大埔东风汉剧团退休老艺人黄伟济二兄弟(阿三哥、阿四哥),学习拉头弦、学习拉提胡,传授学习和弦要点。从那时起,他日复一日便迷恋了汉剧汉调音乐,几乎占去他所有的时间。

  

  1966年他读高中,那时汕头戏曲学校到松口招生,他曾去面试,准备到汕头复考,结果给“文化大革命”运动冲击了,戏校停课闹革命暂不招生,他接到通知后心情很失落,乘学校停课闹革命,于是回大埔老家散散心。内宗梓叔邓文钦阿伯,是一位有名望的民间唢呐吹鼓手。一天邓文钦见他无事,教他吹唢呐,一吹顺手,气能落丹田,觉得他很有天赋,所以,天天教他运用丹田,气练长音。

  

  由于他酷爱音乐,在松口地区他能拉头弦、二胡、吹笛子、会弹扬琴又能吹唢呐的人少,一时小有名气。当时“文化大革命”运动刚开始,各单位、工厂、学校都停班、停工、停课闹革命,忙着什么成立“文革”委员会。

  

  他因父亲历史问题关系,他高中未读完,就被梅县松口公社文教办,依可以教育好家庭出身子女,推送名额就读梅县地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以后便成为一名学校文艺宣传队骨干份子。因派性斗争利害,他无党无派,他经常偷着回松口镇与退休汉乐老艺人一起学习乐器“和弦索”。

  

  记得有一次,他回大埔老家在家里学习汉调,那年代是阶级斗争年代,他父亲因历史问题而受株连。他父亲在1959年反右拨白旗运动时被教育部门降职下放回农村,属专政对象家庭。所以,他的家曾给大队文革治保和民兵几次搜查,把他最喜爱的汉调本、汉剧资料全部给没收上缴。当时,他对民兵们说:“同志!这是国乐,应该得到保护”。但民兵们说是“封资修的东西应该烧毁,不能危害社会”。他眼泪汪汪地哀求都没办法要回,就在他眼皮下烧毁了……他很生气但又忍气吞泪不敢多言。事后回到松口乐友家抄写汉调本,每到了晚上就经常与乐友们一起交谈乐韵,奏起汉乐《过江龙》等,一奏不知乐乎!一奏就到天亮。

  

  在那“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年代,因为汉调音乐是古代宫廷中音乐,属“破四旧”之列,所以“和弦索(拉汉乐)”只得偷偷地与乐友们“和”,如果一但遇上革命干部,我们就把弦音转到《白毛女》、《沙家滨》旋律,有拉有唱气氛热闹。当年,他们每晚聚在一起活动“和弦”曾得到当地群众的赞赏和表扬,也曾给县进驻公社、大队“路线教育”工作组封为宣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地下俱乐部”而被缴收乐器,还要全体乐队人员办班学习改造思想。因他是梅县的学生不在松口,乐友们守口如瓶,才免此一劫

  

  1968年12月28日,他毕业于梅县地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全校学生暂不作分配工作,首先安排参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0年他迁回大埔老家三河梓里。由于他擅长音乐,喜欢拉弦吹笛,经常参加大队、公社宣传工作和文艺活动,配合当时中心任务,自编自演,积极送戏下乡,走遍公社、各大队、生产队每个角落。他成为一名领工分加补助待遇的公社专职宣传队员。

  

  1974年他参加大埔县业余文艺创作会议时,认识唢呐名家余敦昌老师,他们经常见面无话不谈,他为人很好和蔼可亲。每一次见面,他都试范头弦弓指法应运和唢呐气息的运用等,毫不保留地把技艺传教给我。余敦昌老师说:“不论拉弓或吹奏,都要收腹提气到丹田”。还教他吹奏气压、气颤、气指滑音、气拱音等等基本要领。还推荐他到县文艺宣传队工作,因他父亲历史问题还未落实政策,政审没过关……所以没录取。此事对他学习汉曲汉乐的爱好从未受影响,反而更加执着。

  

  1978年“知青”回城工作,他被大埔县梓里公社文教办安排到梓里中学工作,担任初一班班主任。1979年调回公社机关任总务一职兼管社企办工作。那时,他在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嘴里天天都在念着汉调音符,每到晚上拉拉弦或与乐友们和和弦,自娱自乐自自在在。

  

  在木偶剧团工作的历程

  

  1981年大埔县木偶剧团来梓里公社演出,因剧团音乐唱腔是汉曲汉乐,他们又知道他邓学良擅长汉乐,所以请他参加伴奏帮帮手。就在演出演奏过程中,乐队队长杨培柳、罗曾优和廖东雄等汉乐大师,发现他对汉乐、唱腔都有一定的基本功和伴奏能力,认为我是个汉乐人才,于是做我的思想,动员我参加大埔县木偶剧团。那时,我父亲历史遗留问题已经落实解决,办起什么事都很顺畅,就这样,他不知不觉便走向了专业性的文艺生涯。当他离开公社机关后,好些人不理解说:“邓学良公社干部放着不做,要去剧团满天走……为了什么呀?”。

  

  进了木偶剧团后,他积极工作、勤奋练功、勤学业务,并曾得到罗琏祥汉乐老师和杨培柳唢呐老师及汉乐前辈们的指导帮助。在余敦昌师傅的业务教导下,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研究。

  

  1984年梅县木偶剧团缺拉头弦、吹唢呐的音乐人员,向大埔文化局告急求人。文化局领导认为他最合适人选,经主管部门同意,他被大埔木偶剧团推荐到梅县木偶剧团工作。在梅县木偶剧团其间,他曾担任乐队队长(主拉头弦、主吹唢呐兼编导、编曲工作)以后担任艺委主任、副团长、团长之职。

  

  1990年他参加“中国泉州第二届国际木偶艺术节”观摩和学习。

  

  1991年10月他参加“穗、桂、湘、沪木偶艺术展演”观摩和学习。

  

  1992年他被国家评为中级演奏员并任广东省梅县木偶剧团副团长。同年7月出席北京中央文化部召开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演工作筹备会议。9月率领梅县木偶剧团赴北京演出荣获剧目《凤岭缘》创作演出奖。并得到CCTV中央电视台9月27日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中给予高度的评价:“《凤岭缘》构思精巧、木偶形象逼真、优美唱腔给首都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1993年广东省文化厅推荐他去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学习三年,每学期三千元学费(一半单位开支,另一半省文化厅开销)。由于剧团经费紧缺,工作忙走不开,不得不放弃了这次学习机会,想起来真是遗憾!

  

  1994年至2006年当选为梅县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1994年至2015年当选梅县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

  

  1994年元宵他参加梅州市举办的“世界第十二次客属退亲会”活动,其中编排的《金狮献瑞》节目,被评为演出三等奖。

  

  同年10月,应中国木偶艺术学会邀请到广州参加全国木偶界艺术研讨大会。并在研讨小组上作了梅县木偶剧团基本艺术情况经验介绍。

  

  1995年参加“梅州市第三届艺术节”专业剧团汇演演出木偶戏《子归来》荣获创作剧本三等奖,编导艺术演出荣获演出奖。

  

  1996年主持剧团全面工作。1998年当选梅县政协委员会第10届委员。同年当选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常务理事。

  

  2000年当选广东省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副会长,国际木偶联会会员。其间,曾出席国内外木偶皮影艺术研讨会,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曾在《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客家风华》、《客家纵横》、《侨声》、《梅州日报》《梅州广东汉乐协会》、《广东汉乐学会》、《国际学术研讨论文集》等报刊杂志发表十多篇文章。

  

  由于他对工作业务有成就,得到上级领导充分肯定。连续二年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多年被评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先进综治工作者。

  

  2004年10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聘为特约研究员一职(聘期三年)。

  

  2004年10月,论文《闽粤客家地区提线木偶戏的渊塬与流传及其艺术技巧》入选《“赣州与客家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年至2009年他被梅州市艺术学校聘任为唢呐教师。有二位学生毕业后一个安排广东汉剧院乐队,一个安排在梅州市山歌剧团乐队。

  

  2006年他参加梅州广东汉乐协会汉乐团。10月随广东汉乐晋京演出团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演出主吹唢呐、演奏扬琴。并在CCTV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风华国乐》栏目报出,蜚声中外。

  

  退休生活

  

  2007年12月,他在梅县木偶剧团退休。他退休后还继续做他喜欢的事,参加民间乐队活动,辅导青少年学乐器。把自己几十年收集的音乐资料,及在木偶剧团工作期间的木偶艺术资汇集成书《汉乐春秋》。他的退休后还做了如下工作。

  

  2008年参加汕头市潮乐汉乐联谊会演出主吹唢呐,得到观众好评!

  

  2009年9月当选梅州广东汉乐协会第二届副会长。

  

  2009年11月6日参加梅州市文艺汇演参演新编汉乐《摘金柚》唢呐与乐队,荣获98.81最高分取得演出一等奖第一名。得到专家们认可,观众好评!

  

  2010年6月荣任广东省广东汉乐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12月7日参加星海音乐学院举办“汉乐•2010届学术论坛暨汉乐风格表演并与民乐(唢呐)系学生进行对口指导”。

  

  2010年至2014年参加梅州广东汉乐协会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乐曲库800首编辑、演奏、审校、出版工作。

  

  2011年12月推选为梅州城区首届广东汉乐邀请赛七评委中一员评委。

  

  2012年6月荣任梅州广东汉乐协会第三届副会长。

  

  同年,被广东汉剧院聘请为汉剧幼苗班学员考核转正、审核工作评委之一。

  

  2012年8月25日晚参加广东《岭南之声》三大乐种交流音乐会,唢呐表演吹打乐《嫁好郎》博得1000多观众阵阵掌声和好评!

  

  2013年4月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正式吸收为学会会员。6月被广东省广东汉乐学会聘为第二届艺术顾问。10月被梅州市音乐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2014年2月参加大埔旅港同乡会到台湾中市土牛客家文化馆汉乐交流演出,得到台湾观众极高赞誉!

  

  2014年12月,参加梅州市举办第二届“南国牡丹杯”群众广东汉曲、汉乐电视大奖赛工作中被聘为七评委之一。

  

  2015年12月,《汉乐春秋》由广东汉乐协会、广东梅州木偶传习所编辑出版,该书约50万字100幅照片。

  

  近几年邓学良还在家辅导青少年学乐器。

  

  我参与撰写木偶艺术文章与邓学良有交往

  

  我与邓学良是校友,他读高中时我读初中。我们都是梅县第十届政协委员,那时邓学良对木偶艺术有研究,我对地方文化有兴趣,我们都被吸收为县政政协委员。1988年我们在政协会议期间相见,此后因工作关系有交往。木偶艺术是国家非物质遗产,属于我研究的课题,我曾数次到梅县木偶剧团收集资料,得到邓学良先生的帮助。

  

  我以木偶艺术为题材,撰写文章在报刊发表。2004年10月,论文《闽粤客家地区提线木偶戏的渊塬与流传及其艺术技巧》(邓学良、梁德新)入选《“赣州与客家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我是论文的第二作者出席了在江西省赣州市召开的客家文化会议。《闽粤客家地区提线木偶戏的渊塬与流传及其艺术技巧》文章受到客家学专家赣南师范学院历史系罗勇教授的好评,文章被多家刊物转载,至今网络上还能查到这篇文章。

  

  我退休后与与邓学良有交往。2015年他编若的《汉乐春秋》由广东汉乐协会、广东梅州木偶传习所编辑出版,该书约50万字100幅照片。书中还入录了我们的论文《闽粤客家地区提线木偶戏的渊塬与流传及其艺术技巧》,我把该书分发给文友们。

  

  《汉乐春秋》出版后在文艺界影响大,嘉应学院、剑英图书馆及钟爱汉乐的文化人土都收藏了这本书。我的文友多,经我手中发放的《汉乐春秋》约100本。

  

  他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孩子们的成长受他的音乐艺术影响。现在他的孙女们都喜欢音乐,有的跟他学乐器。

  

  他退休至今生话充实。他每天有散步习惯,家中几有几件乐器,其中一架扬琴扬客厅旁边,书橱中的音乐书籍众多。有时自己独凑乐器,弹扬琴是他的专长在梅州城区是高手。有时乐友们会在他家聚会玩乐器。有时他也会去乐友们家中聚会。退休后他还出席社团活动,有时代表市县文艺团体出席有关会议。

  

  大埔汉乐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大埔县一块宝贵的文化品牌,继续传承发扬大埔汉乐是县政府文化部门的议事课题。2018月25日,在邓学良的家乡大埔县三河镇梓里学校举行广东汉乐教学基地授牌暨汉乐培训班开课仪式。县委宣传部、三河镇党委相关负责人,梓里村干部、乡贤、梓里学校师生等100余人参加了活动。邓学良是授课老师之一,他参加了开课仪式。此后他还为学生们讲授音乐知识,传授拉二胡的技巧。

  

  近几年他还在家里辅导青少年学乐器,有好些学生的家庭贫困,他不受他们的学费。目的是要把自己的音乐艺术传授给年轻一代。

  

  希望邓学良的退休过地愉快,把音乐艺术贡献给社会,把音乐艺术传给年轻一代。

  

  2020年1月23日

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梁德新║有所乐,老有所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沈沧源二、三事

梁德新║钟情于地方文史研究的张海涛老师
梁德新║爱看书报的何佛运先生
梁德新、张报彩║梅州市城区金山东郊村张家围丧葬习俗调查
梁德新、胡焕元║华侨民居绍安庐
梁德新║梅州种茶历史考
梁德新、梁小芳║厦门风情游
梁德新║漫话旧时梅县的交通
梁德新║华侨之乡的热心人
梁德新║家风家训与现代文明
梁德新║广东嘉应学院专家教授到松源镇考察王氏宗族文化
梁德新║我的祖屋王氏“儒林第”
梁德新║广东梅州华侨与海上丝绸之路
梁德新║走近张资平

梁德新║忆50年前玩矿石收音机

梁德新║回忆五十年前的往事“学生大串联 ”

张长兴║千年古镇育人才——梁德新《客家乡情》读后

梁德新║我参与姓氏文化研究

梁德新║热心人帮助我写作

梁德新║刍论客家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

梁德新,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中学退休教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现聘为梅县区作家协会理事、梅州市旅游局《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曾任中学历史教师、学校文学社辅导老师、梅县第10届政协文史委员。在国内的刊物发表有文章,编著有《客家乡情》《客家民俗风情》《客家松口民间故事》等书8本。对客家文化有研究,有学术论文在在嘉应学院、梅州市开放大学、北部湾大学等刊物发表。

编辑:梁德新;校对:梁德新

策划:周华景;责编柳馨梦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0)

相关推荐

  • 端雅妍美,笔尖上的艺术——记梅州市女书法家协会会长李海舒【推荐】

    近日,梅州市女书法家协会换届选举大会在梅城举行,李海舒全票当选连任会长.提起海舒会长,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她为人坦诚率真.举止优雅.德艺双馨.所谓字如其人,她的书法艺术与她的品质浑然天成,笔墨精妙,楷书 ...

  • 书画双馨绘春秋,百练成钢谱华章——记梅州书画院院长林成钢

    书画双馨绘春秋,百练成钢谱华章  --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梅州书画院院长林成钢 林成钢院长在创作 生活对大众来说,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生活却对艺术家而言,是创作的源泉.不管是花草 ...

  • 梅州日历‖木偶戏【2020-1-11】

    2020 梅州日历 01.11 据梅州木偶老艺人记述,木偶戏传入梅州始于明代万历年间,由福建传入大埔.梅县.五华等地.1954年<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纪念刊>记载:"明朝初年,闽 ...

  • 梅州艺术剧团——盼子夫妻客家山歌剧[高清]

    梅州艺术剧团——盼子夫妻客家山歌剧[高清]

  • 梅州市顺丰艺术剧团《善恶有报》戏剧

    梅州市顺丰艺术剧团《善恶有报》戏剧

  • 画不尽的嘉山梅河,丹青妙笔力遒韵致——记客都画家张启邦

    画不尽的嘉山梅河,丹青妙笔力遒韵致 --记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张启邦 文/赖俊权 我一直敬佩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默默耕耘.孜孜不倦.勤奋奉献的艺术家.在梅城沿江金 ...

  • 有祖坟的地方就是故乡,邓氏春祭大典人山人海

    2017年3月22日,全球太乙公后裔齐聚梅州松口进行一年一度的春祭太乙公大典.中国人几千年来以农立国,春祭之俗,古而有之.每年的农历二月廿五,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名邓氏宗亲子孙齐聚在梅县区松口镇洋坑村 ...

  • 梁德新‖略谈中国的老人教育

    略谈中国的老人教育 梁德新 辑录 "老年学"是研究人的寿命和人的老龄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老年学的渊源久远,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炼丹术对人的长寿研究.西方古代许多医学家如希腊的希波格 ...

  • 梁德新‖回忆我看“禁书”的经历

    回忆我看"禁书"的经历 文/梁德新 1966年秋至1968年秋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初期.全国学生停课闹革命,破四旧,揪斗资产阶级当权派,红卫兵大串联,有些地方还发生武斗,全国乱哄哄 ...

  • 梁德新‖山村学校二三事

    山村学校二三事 文/梁德新 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福建省永安县曹远公社岩头村岩头村小学只有一.二年级十多个学生.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到约2公里的下早小学读书.那时学校只有一位老师.老师姓钟是二十余岁的上 ...

  • 梁德新║老人有事做日子快过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口2亿多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大国.现在的老人有如下现象,他们在家除了看书.看报.看电视外,似乎与社会半隔离,产生了失落感和孤独感.有的老人住在家里,深居简出,生活单调 ...

  • 梁德新║回忆我到人才市场应聘的事

    回忆我到人才市场应聘的事 梁德新 我人生的历程中做过诸多职业.我曾到广州的人才市场应由聘. 2009年7月,我从学校退休.8月上旬我到深圳.广州的亲友家住了几天.有一天,我到广州天河书城的买书,10楼 ...

  • 梁德新║打工仔看理论书

    打工仔看理论书 梁德新 我有一个亲友在福建永安县林业局工作,他介绍我到永安县做工.1975年冬至1976年春,我在福建省永安县曹远公社岩头村做工.岩头村是个约三百人的山村,当时有50余个外地人做工,这 ...

  • 梁德新║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梁德新 如何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我是依自已的兴趣爱好去生活的. 我退休已12年,大部分时间住在儿子家.现在我的孙儿们已读书,烧火煮饭买菜的事由妻子负责.远亲不如近邻,我与邻居和睦相 ...

  • 梁德新‖回忆我在福建永安做工的日子

    回忆我在福建永安做工的日子 梁德新 1975年,我有一个亲友在福建永安县林业局工作,他介绍我到永安县做工. 为了生活外出谋生 那时我是因家乡的粮食紧缺,家庭生活环境不好到福建做工.我的要求是只要有工做 ...

  • 梁德新‖回忆我流浪做工的日子(1)

    回忆我流浪做工的日子(1) 文/梁德新 工人在割松香(照片来自网络) 我曾经在福建的三明.宁化.永安.永定.龙岩等地做了3年苦工.在"社会大学"的大课堂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 在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