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笔记 | 规模化进程下的供需博弈

本文是头条号 布瑞克农业数据 独家首发,任何形式的转载,必须保证图文完整性,不得删除作者及信息来源,欢迎朋友圈分享。另:以下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投资需谨慎。

5月末猪价连续阴跌后引发跳水式大跌,5月末猪价到峰值,此后便转入下跌通道,养殖户与屠宰企业的供需博弈可以说是贯穿猪价整个下跌过程走势中,养猪人在面对6月猪价从21元/公斤下跌至17.5元/公斤的下跌过程中,多次挺价,多次抗争,6月末猪价单日跌幅达到1元/公斤,全国范围内出现拒售狂潮,猪价出现一定幅度的企稳上涨。

一、供需博弈模型

备注:以屠宰企业压价0.2元/公斤,以及提价0.2元/公斤为例,压栏后导致料肉比上升从而饲料成本上升,以及负担额外的人工成本,出现一定的负收益。

从屠宰企业角度来看,无论养殖户是否出售和压栏,屠宰企业的最佳策略是压价。

从养殖户角度来看,当屠宰企业压价的情况下,倾向于阶段性压栏,以等待猪价反弹;当屠宰企业提价收购的情况,倾向出售以锁定既得利润。

从市场角度来看,养殖户出售,一方亏损,一方收益,且相等;但压栏为,负和博弈,会导致屠宰企业收益为0,养殖户出现一定程度的负收益。

但实际情况往往有所不同,在不同猪价走势情况下,养殖户对未来猪价预期会有所不同,甚至会出现完全相反的决策,在猪价上涨过程中,养殖户过多的看涨后市猪价,普遍压栏造成市场猪源紧缺,猪价进一步上涨,风险进一步累积,屠宰企业压价需求迫切,造成后市猪价出现大跌。例如在5月末,养殖户普遍压栏甚至出现400多斤的牛猪,短期市场面临较大的供应压力,过多压栏造成了5月猪价大跌,下跌过程了出现了一定挺价情况,但市场压栏猪出栏不够完全,猪价进一步下跌。在猪价不断下跌过程,屠宰企业不断压价,养殖市场规模化程度偏低,极易出现抛售现象,导致猪价进一步走低。

可以看出养殖市场的不规范化,规模化程度偏低往往是猪价剧烈波动的罪魁祸首。

二、 养殖与屠宰规模化对比

备注:规模化养殖为年出栏300头以上的养殖户,规模化屠宰为年屠宰产能达到2万头屠宰企业。

养殖规模化与屠宰行业规模化不对等,市场行为分散,目前来看,养殖决策主体大豆为50后,60后,决策主体相对落后,而屠宰企业规模化程度较高,部分资金实力强劲的大企业等甚至可以收购国外猪场,通过进口肉来减少经营风险,在屠企两端受压的情况下,下游消费尤其是肉制品加工消费不畅,提价缺乏动能,大型屠宰以及肉制品加工企业开始寻找低价原料(进口肉),质优价廉的进口肉无疑成为了第一选择。双汇表示今年将进口30万吨猪肉,新希望表示在巨大的内外价差情况下,将会考虑进口业务,部分用肉超5万吨肉制品企业也在考虑猪肉进口。

中国前10位生猪屠宰企业的年生猪屠宰能力约为1.7亿头左右,约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23%左右。但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即使是大规模屠宰企业,屠宰开工率也较低,约在30%-50%左右,前10家企业的实际屠宰量为7000万头左右,占中国生猪出栏量的比例仅为13%左右。而中国养殖企业行业集中度偏低,除了温氏股份2015年年出栏达到1500万头外,牧原股份出栏192万头,雏鹰农牧出栏172万头,前三行业集中度仅为2.6%。

养殖规模化和屠宰规模化的不对等,导致目前养殖企业在供需博弈中往往处于下风。

三、 发展趋势

淘汰过剩产能:屠宰产能严重过甚,缺乏上游供应以及议价能力的企业,哪怕是行业巨头,依旧面临经营风险,如雨润2016年上半年屠宰产能5635万头,但屠宰量仅为342万头,比去年同期减少32.1%,过多投资金融地产等板块,缺乏上游议价能力企业,以及屡次爆出食品安全问题等,导致企业经营不善,在生猪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屠宰利润急剧收缩,面临巨额亏损,2016年3月爆出短融债务违约的负面新闻。

产业一体化是整体趋势,屠宰企业前十除雨润外基本都有自有养殖产能,饲料生产、种猪、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全产业链或多产业结合成为主流趋势;另外在粮源不断市场化的过程中,产业链甚至会延长到产业链顶端种植行业中去,如正大收购大熊种业。未来供需博弈主体有望转变,由当前简单的屠宰行业与养殖行业的博弈,变为大企业和散户之间的供需博弈。

布瑞克农业数据

微信ID:bric_data

1.点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