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重要的滋补黄金期来了!脾虚的人多吃这“四白”,补对顶一年!

俗语说:「秋冬进补,来年打虎」。

秋冬是进补的大好时节,若此时进补得当,可以为来年的身体储备能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养生。

所以立秋之后,不少人都开始跟风贴秋膘,进食各类补品、营养品,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自己真的适合进补吗?怎样进补才正确?

要知道,若是进补不当、贪补暴食,可是非常容易伤及脾胃。

秋风起,你真的需要贴秋膘吗?

想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进补,首先我们得明白「贴秋膘」一说是怎么来的。

贴秋膘的习俗源自物质基础匮乏的年代,历经漫长炎夏,各种汗出、食欲不振等,让身体消耗比较大,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

这种身体状况的人到了冬天会非常难熬,就需要像冬眠动物一样,在秋季补充各种能量,来御寒过冬。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适合进补人群的特征:素体不胖,在夏季过度消耗体力,甚至出现体重下降、形体偏瘦弱的人群。

常见的包括:慢性病患者、老年人、亚健康人群(体质下降、易感疲乏无力、忧虑、腰酸背痛,但无实质性病变者),女性(针对脾胃气血亏虚者)等。

秋季乱进补,当心伤脾胃!

确定自己属于适合进补人群后,那这个季节,是不是就能肆无忌惮大补一通呢?

非也,凡是讲求适度,过犹不及,若一味进补,过于滋腻,则会伤及脾胃,造成脾虚。

脾虚,则不能正常的运化水谷精微,维持气机的正常运动,则会出现种种不适,通常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1
脾气虚

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表现为纳少、脘腹胀满,或大便稀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等症。

2
脾阳虚

脾阳虚衰,失于温运,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表现为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等症。

3
脾不统血

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表现为各种慢性出血,如妇女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吐血、鼻衄等症状。

秋补,看看你补对了吗?

现代人十人九脾虚,秋冬季若进补不当,更容易加重脾胃的负担,那针对以上三种情况,我们日常该如何进补呢?

1
脾气虚:食养调脾+小腹按摩

在饮食上可多食调脾类的食物,如山药、茯苓、白术、莲子肉等。

山药,《本草新编》记载:「山药,味甘,气温平……入手足太阴二脏,亦能入脾、胃」。《药品化义》载:「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因其味甘气香,用之助脾,治脾虚腹泻,怠惰嗜卧,四肢困倦…」。

茯苓,《本草衍义》记载「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白术调脾,燥湿利水,主要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等。《长沙药解》曰:「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止渴生津,益脾经,大养胃气,降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泄利。」

莲子有「脾之果」之称,都是对脾胃友好的食养好物。

除食调外,平时还可以多做小腹按摩。

具体方法如下:

正坐在椅子上,左手覆在右手上,吸气、挺胸;

往前挺出上半身,身体微微后仰,吐气、缩胸、弯腰,双手再稍微用力往腹部按压。

配合腹肌收缩按摩腹内肠胃,可以调整肠胃功能。

以及按摩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足阳明胃经上,在犊鼻下三寸,胫骨前肌外一横指处,是养生要穴之一。

常按揉此处有益于调脾养胃,可以每次按揉5-10分钟,每日1-2次。

2
脾阳虚:温养脾胃+揉脐

这类人群饮食上可选择辛温散寒的食物,如羊肉、生姜、粳米、鸡肉、胡椒、韭菜、龙眼等。平时应避免寒凉食物,以温热、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

穿衣上应注意脾胃部的保暖,尤其秋季气温渐凉,应避免胃部受寒。

生活中保健可选择揉脐。

具体操作方法:

一手掌心或掌根部贴在脐部,另一手按手背,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

此种方法能够温阳、散寒、调和脾胃、消食化积,可用于胃寒、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证。

3
脾不统血:调脾养血+揉按隐白穴

这类人群饮食上可多食大枣、党参、枸杞、牛肉、猪肝、菠菜、红糖等。

脾不统血,本质还是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导致血溢脉外,食疗上以调脾养血为主。中成药可以服用归脾丸。

日常保健按摩可以选择隐白穴。

取穴:隐白穴位于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主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证,有「长」在脚板上的强身穴之称,常按揉此穴还可提振脾阳。

操作:可用拇指指腹揉按,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持艾条悬灸隐白穴。

注:食疗并不能代表治疗,一味的盲目进补亦不可取。若有不适,建议到医院及时就诊。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