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续一

*对话,解读,吟诵,读整本书,任务群,群文阅读……这些入侵、泛起和横空出世的东西正在把语文教学替换得面目全非,严重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过程。

*所谓的深度学习不过是以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变装秀。但削足适履者往往会买椟还珠。

*无视事实的理念是在造永动机,确实缺少实践的方法,因为根本不可能实现,剩下的只是一定管用的错觉,其结果是牺牲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以适应倡导者不断变化的理念。

*技术对人的反噬是非常怪诞。

人的异化既来自于物,也来自其他的人。

*追求效果、成果与结果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恶俗,对一些人来说只要能呈现这些“果实”一切手段和言辞都可以采纳,殊不知蛮横、欺骗、狡黠、和稀泥等等的“招法”从来不能保证其结果的正当性。

*延后判断虽然是比较稳妥的方法,但有的时候并不适用,因为有的情况出现必然会有危害,例如,看见屋里一个东西着火了,人的正常反应是要灭火,而不是等火烧烧之后再看有没有危害。同样的“养虎遗患”“积非成是”也一样。

*有的噱头概念是先上车后买票——不上来进行论证,而是在后期攒各种东西伪装成论证的样子。对于满足于一种解释的人来说,很容易在延迟过程中接受。但解释不是论证。

*台湾教育研究确实整体上要比我们这边研究好,涉及的概念准确,用词语胡说乱盖的比较少,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学习和试图赶超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贩抄、冒进和胡来。总之,一句话从严谨的态度抓起,实事求是地搞研究吧。

*又看见一个群里有人贴了提倡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文章,只能感叹语文名师们用词的“不讲究”了。以前说语文教师不能“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没成想现在是干脆把别人地上长的东西直接搬到语文的田上种。

思辨那是哲学用语非要加到语文中来,拉郎配喽。

思辨性 可以查一下

百度百科虽然是学术性差了一点,但也比乱用而不知的好。

抓着一个词就以为找到了宝贝或找到方向,似乎在其他学科里很少遇见——这是为什么呢?

*以前在闲言碎语里说过有时我们以为只是在纠正一个错误,没想到这个错误是人家的唯一,也就难怪人家会恼羞成怒了。往深里说,当面指出人家的问题,是摘人家招牌,毁人家灶台,砸人家锅碗瓢盆儿,人家当然不高兴。懂事的,会以超然的态度无视我们的质疑,继续闷声发大财,最多是不赚我们的钱,反正那啥子多得是。至于那些拥趸,嗨人的过程中获得了自嗨的感受,也不愿意被坏了好梦,如果直接告诉他你信错了,他的第一反应是保护自己的面子,所以“保护xxx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镰刀温柔地对韭菜说,来吧,到我的怀抱里来,到我的怀抱里你们可以遇到今生最温情的收割。

*搞教育,当然要“搞”起来,不搞没有业绩,没有收益,所以不管以什么名目,一定得“搞起来”,因为“搞头儿”是在“搞”的过程中搞出来的。

*大致说说我侧面了解的情况,进一步了解的话可以看看群里方帆老师的相关著作和其他一些人的研究成果。

第一,美国没有统一的规范语通用语,这是美国多族群历史和国家制度造成的。语言问题往往伴随的是权力之争,所以美国的批判教育学比较兴盛。也就是不同族群之间各自为自身利益而互相挤兑。

第二,美国教育不是以普及教育为目标而是以培养精英为目标。由于历史起步的原因,美国私立校要比公立早,又由于资本的先期注入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私立校比公立学校发达得多。

第三,美国没有像中国这样的文章学传统,所以其直接取材的是语言艺术文本即文学材料。

第四,拼写,词汇量,阅读文学作品,文学创作,研究性论文规范培养是美国各阶段课堂的主要任务。

总之,现在新课标搬来的套路,走班啦,选课了啦,读整本书之类的都是美国的课程和语言教学那套东西,即便是“核心素养”也都照搬无误,殊不知,美国发展成那样是它自身的国情使然,人家的提法也是有其自身的原因,我们邯郸学步,根本不考虑生搬硬套,水土不服的问题。

很难说有什么是原创的作业,言辞的虚幻,选择性的报道,都未必是真实的样貌,也很难构建出事实。

教师读书,需要读一些增强专业能力的书,诸如:教育原理,教学原理,学科发展史,教学法设计,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等等。有不少给教师开方子的老中医,总是围绕着文艺、情怀转,往小了说是个人糊涂,往大了说是错指路径。

*分享演示这种事,其实是读书会的常态,课堂时间不适宜,因为无法兼顾到台下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不能因为有学生展示了,就说明教师的教学成功了——这样的结论过于草率。

*基本概念不清,基本范围不清,是大问题。基本概念、基本范围是语文研究者应守住的“双基”。

*现在有太多人无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学生成长的渐进性了,只想着出科研成果,随便把语文拔高到大层面或新领域中,拎过来,拎过去。

*教育是人的行为,人是科学和艺术的连接点家,人也是教育行为中最大的变数。

*愚蠢、盲从、失察、失职、失信总是在上演,只是形式各异。有的很容易被发现,而有的却需要一定的判断才能被发现,前者更容易被揭露被鞭挞,而后者更容易被追捧被传播。

*其实很多集合性词语,比如学生,青年,不同的人使用时,往往只是自己认同的一部分人而已,也就是出现了全部群体和部分群体的差异。就像的“别人家的孩子”“别人的男朋友”之类的,从来是经过挑选的特指而不是普遍的意思。语言指向偏差往往是很难察觉。前浪和后浪,且不说很难坐实,即便能,其实也都包含不同的群体。

*探索可贵,胡扯可耻。但就有一些人把胡扯打扮成探索,把可耻粉饰成可贵。

*不弄清一个概念具体指向什么,就开始传播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在对别人大喊“咕咚来了”。

不问事实是什么,就使用一个权威的话语来代替自己思考,很容易陷入以讹传讹的管道。

*高中新课标已经成为一团迷雾,拿这个标准去衡量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也可以放得下,至于任务群,整本书,群文阅读,还有核心素养其实都是蒙着来,不过是“新词语=新话题=新权力=新饭碗”罢了。

上面的人在提出的时候不理清,强推后期待下面干活的人做出贡献,都是老套路了。

*近二三十年来打着各种旗号牟取个人私利的可是不少,有些人的主张背离事实、荒谬至极竟然能在教育界里畅通无阻、大行其道,中国教育界里的魔幻现实主义闹剧远没有结束,而稀奇古怪的语文人无疑这场大剧中的重要角色。

*谈写作,不考虑学习者接受能力,只能是纯理论假设。因为写作这个行为涵盖不同年龄段的人,而语文教学只管特定年龄的基础性语言文字训练。

*大语文本身就不把注意力放在语文上,而是用“大”来拉大语文学科的范围(利于迎合一些人的心理与认知),这本身和建设好语文学科是背道而驰的。

*其实不管这些研究者本身是学哪一种学问出身的,要想和语文学科接轨,最起码应该先花点时间把语文学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弄清楚,而不是拿“刀笔”在语文学科上剌一道口子,然后硬把自己知道的那个学,不分青红皂白地往里面塞,甚至不管塞进去的是不是会被语文学科吸收、接口的部分是不是惨不忍睹、塞不进去的部分是否成为恶疮等等情况,就对外宣称:该课题已经顺利结题,取得突破性成果!

不是语文学科的东西变简单了,而是在一些研究者对语文学科直接采取了无视的态度。

*对事不对人,只要对语文学科有利,重建又如何,守成又如何,多多益善。关键要看是成就学生、成就学科,而不是成就个人。守住这个原则,无论他或她,提出的内容多么惊世骇俗都是可以接受的。

*谈灵魂最无聊,不单是成为灵魂,或者是想触动学生的灵魂什么的,教育教学不是玄学,不是降神,更不是什么宗教迷信,作为教师整天扯灵魂、扯高尚、扯情怀,只能让自己迷失在想当然的自嗨高潮中而不能自拔。

*语文教学老老实实地训练和培养学生规范地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可。现在的课改离实际的教学太远,主要原因在于“热心改革的专家们”在“标准”这个词上的偷梁换柱,把一线教师期待的操作标准、教学达标目标,偷换成了理想标准,教育远景目标。当然了,有一部分专家未必知道自己在偷换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没有弄清楚语文学科能干什么,该干什么,因为长远的学科发展远不如在手的头衔来得重要。

*要是严格地说,语文学科教育是不同于几千年来的语言文字教育。中国人的习惯就是溯源,尤其是以语文教育为甚。在溯源的过程中,一方面把传统语言文字教育硬接在一个新兴的独立学科上,另一方面,错把语文学科当成了依然可以大一统的教育科目,对语文学科提出了大量不当的要求,却放弃了对语文学科应用范围的具体考量。要想让语文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必然要着眼于“语文学科”本身,而放弃溯源的那种“一表三千年,从头说起”的方法。

*听过了这五节课,虽然时间集中,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大。但有些问题还是比较集中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思索。

1、文言文课的正常教学

在这几节课中,教师有意忽略了文言文的正常教学,而把重点都放在文言句式的梳理上,不是说文言句式的梳理不是考察点,而是在正常的教学的过程中把文言文内容教学变成了文言句式梳理,正如一位有经验的老师说的:这不是文言文教学课了,而是古汉语语法课!这样的说法无疑是一针见血的。作为专题复习的内容,文言文句式梳理和文言文内容教学还是应该有区别的。应该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在文言文的内容上多做挖掘,而不是一个劲地以考试考核作为最终目标。而且有些地方挖掘过深过细,不但教师不甚了了,学生听着也是茫然不知所措。

2、让学生动起来还是其次,重要的是要看学生能够达成什么目标。

任何的教学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活动,并不是学生的参与度高就能解决学生学会什么的问题。这几节课中,的确有不少学生的活动,但学生知道自己要达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吗?恐怕很难说,尤其是教学内容过于阔大的时候,学生往往是不知所措的。

3、语文与其他内容的结合要慎重

语文学科是一个最容易跑偏的学科,因为语言文字是各学科的基础,很多内容都要依靠语言文字来展开,但问题是语文学科本身有自己的深层任务,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使用。所以,简单的知识搜集和浅层次的知识罗列并不是课堂教学要完成的内容。在课堂上展示这些,并没有多大意义——尤其是在缺少明确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下。

4、诗词竞赛和诗歌比较也是这个问题

搞赛诗会和中外诗歌比较到底目的是什么。学生要达到什么程度。如何检测教学成果都是避不开的话题。

毋庸否认教师对知识的熟悉程度是值得肯定的。但在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无疑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者和相关内容的主体展示者,这样集双主于一身的教师确实可以在一堂课上有成就感,但是课堂并不是教师个人找到成就感的地方,教师的成就感应该来自学生能够达成教学目的、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5、任务群的提法过于笼统,当然这是课标的问题。课标的乱来,给老师们增添不少困惑。但问题是什么样的任务能组群,哪些材料可组群,如何组群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是我们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恐怕也是几个需要解决长期的问题。

*千宗万教在凡尘,圣洁污垢俱在身。勘得千山迷雾绕,不如自家一念真。

*个人感受:

语文研究是复杂的,研究方向众多,但分散配到研究者身上时,个体局限性就会出现。一是个体的研究方向只是局部的,打通一个关节未必能对局部起多大作用,一是个体研究的深入也容易制造出“科研盲点”(过分关注自己的研究而形成一种偏狭的视角和判断)。

因此上,语文研究领域是一个区域性研究——语文学科是人为规划的产物,所以只能采取使用科学方法的聚合性研究的思路。

基于上述的认识,对宣称能够通过一项(或几项)研究能改变语文学科发展面貌的说法,一定要审慎对待,因为极有可能存在有意无意的武断和错判。

*依靠话语更新的语文研究,恐怕只能增加原地转圈的圈数。

*神射手式的论文方式,先放一个词语且不论这个词语的前提是否成立,且不说这个词语的语义背景是否真实,只要围绕这个词语兜兜圈子就行了。一时之间说不清楚怎么办?不怕,引入另一个词语呀。多引几个一起兜,围着圆圈兜,不怕读的人兜不晕。读的人被兜晕了,写的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人们很容易发现问题,因为问题在那明摆着了。但在解决问题时,绝大部分人只会接受他自己找到的那个替代方案,不过这个替代方案是不是可行往往是另一回事,救命稻草抓住不放,以至于忽略其他更好的可能。

*不是的,语文课程的用法本身就有问题,课程在美国的发展曲折得多,中国教育人搬运的时候忽略了课程产生的环境和概念的界定,所以造成目前中国教育对课程使用混乱的局面。评价是针对教学行为的,是对教学行为的检验环节,它既是对课程假设的验证,也是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的依据。

*课程理论,这东西在美国是给有课程决策权的人参考的,大学的参考意义比较大一些,基础教育的参考价值极小。

中美教育发展的轨迹不一样,简单地做横向参考不是不行,但要是摘来美国的一点东西就往中国教育上安,会出各种问题的。

令人遗憾的是,从素质教育开始,这种东拼西凑的行为越演越烈了。

*执着进取是好的,但变成偏执一隅就差了。求进步、求改变是研究应有的意义,所以先期的论证尤为重要,否则前期容易陷入语词的陷阱,后期容易陷入成本沉没的泥淖。迷醉于虚幻的愿景和深陷于不实的想象对个人和学生都会构成损失。

*对分课堂是某人的异想天开,这种来自教师分配课堂时间五五开的做法,实质上依然是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而不是一种完善的教学方法。要是真有对分,难道还有三七课堂、四六课堂、二八课堂、一九课堂吗?对于一种教育教学形式,不能只以“找优点”的角度去衡量。目前过度包装的东西太多了,那些反教育反人性的畸形的主张和做法也都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来包装,千万别被那些经过精心装扮的东西给唬住了。

*无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从世界文化的角度;无论是从哲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庄子》一书都要排在众多书籍的前列。勘破世情的矛盾,点破名利的虚伪,体悟大道的存在,在精神世界中逍遥遨游,顺应喜怒哀乐但不入于胸次,本真接世而不丧其本,以无功无名无己之心,视万物于齐一,养纯粹之人生,破世俗之偏见,去遮蔽之功,无出其右者。虽已逝之千载,纵未至之万年,其辉光将永照人间。

*语文有一部分是标准答案,另一部分是参考答案。标准答案的部分是因为有规范在,比如读音、字形、古诗文上下句这些有统一认识的。有参考答案的,是按要点采分,比如文言翻译、变换句式、阅读题、诗词赏析、作文。语文难学不在有标准答案那部分上,而在有参考答案的部分。因为参考答案这部分要求的是一个学生理解力,词汇量,规范表达能力、思维高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哪一方面有短板,这部分内容整体就会受影响。我们常说一个孩子的作文不好或阅读题答不好,这其实是有多个原因的。看那些各个领域的大牛,他们的表达能力往往不会差,因为他们的思维和语言之间有很高的契合度。学生在语文学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这个契合度。

*以前在k12时跟王晓春老师有过一次交流,他说拿来主义不适合高中生学,我说不是,只谈方法问题,拿来主义是方法,因为没有成功拿来的事例,所以用对待传统的方式方法来举例,以显示什么是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做法,这种思维的灵活性很值得高中生学习。

*要说作文的本质,其实就是码字,过去叫“缀文”,作文的方法叫“缀法”,写字,每个人经过学习都能写出来,极少数人成了书法家,但不可能用书法家的标准要求每一个人。写作文,写得好的人也是少数,但那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天赋,但同样不能拿写得好的标准要求每一个人。教师的指导,最多是大多数学生,知道一点点的缀法,仅此而已。我们既不能笃定地说自己能教会学生,也不能给学生立错了目标,指错了路径。教会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足矣。

*不用往灵感上引,作文就是记录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灵感只是见闻思想中的特殊情况罢了。

*我们常说语文教师要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但很多老师一牵扯到一些“”专业意见”“专业书籍推荐”就发现大都会跑到大学中文系研究内容上去了,还有的会跑到思维哲学上去了,或者政治经济学上去,更有甚者的一些发言可以说是基本概念混乱,不知所云。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源,往往是用时间经历、职称地位和个人认知代替了专业学习的结果。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一名合格语文学科研究者,在其讲求“语文专业发展”时,要具备的是学科意识和遴选准则。某学科意识可以说是该学科工作者的基本认知,遴选准则可以说是一个该学科工作者的学科自觉。也只有具备了学科意识和遴选准则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称职合格的语文学科工作者。

*这些年来看语文同行发表的各种文章,发现其中不少老师的通病有以下几个问题。一,使用大词讨论小问题,如用文化论讨论语文学科问题。二,对于喜欢生造一个词语当做独特的表达,比如说代表课。三,行文缺少统一性,表现是题目或开头的问题和后文讨论的内容有出入。四,为了凸现自己的发言,强行使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表述,如课程化。五,喜欢引进语文之外其他学科或领域的术语,然后围着这些术语打转转。比如思辨、批思、对话等。

还有,在不良评价机制的影响下,有的老师认为发文就是成功,跟形式抱粗腿就是研究,把追热点跟风气当做科研行为制造出了很多自己根本没有搞清楚的内容,还颇为得意。

闲言碎语001

闲言碎语002

闲言碎语003

闲言碎语004

闲言碎语005

闲言碎语006

闲言碎语007

闲言碎语008

闲言碎语009

闲言碎语010

闲言碎语011

闲言碎语012

闲言碎语013

闲言碎语014

闲言碎语015

闲言碎语016

闲言碎语017

闲言碎语018

闲言碎语019

闲言碎语020

闲言碎语021

闲言碎语022

闲言碎语023

闲言碎语024

闲言碎语025

闲言碎语026

闲言碎语027

闲言碎语028

闲言碎语029

闲言碎语030

闲言碎语031

闲言碎语032

闲言碎语033

闲言碎语034

闲言碎语035

闲言碎语036

闲言碎语037

闲言碎语038

闲言碎语039

闲言碎语040

闲言碎语041

闲言碎语042

闲言碎语043

闲言碎语044

闲言碎语045

闲言碎语046

闲言碎语047

闲言碎语048

闲言碎语049

闲言碎语050

闲言碎语051

闲言碎语052

闲言碎语053【本系列完结贴】

(0)

相关推荐

  • 选修教学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视野.从表面上看,涉及必修选修.学分管理.教材变化.考试变革等诸多内容:从根本上看.它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与以往不同,具有全新的文化特质.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强调教师 ...

  • 我的国培故事----我与国培共成长

    教学初中语文已经五年有余了,但迷惑.遗憾困扰一直常常伴随着我,特别是在这个课改的大背景之下,常常会因为找不到有效地教学方法苦恼不安至极.2017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培项目A类项目--送教下乡培训会,这次培 ...

  • 未来职业规划

    ​教师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对其自身的素质和劳动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无止境的.作为刚刚入职安口镇学校的一名新人教师,对于自己日后的职业做出提前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从自身实际和学生情况出发,制 ...

  •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听《“三新”与语文课程改革》讲座反思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在即将迎来北京大学120周年庆典的美好季节里,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8)"--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研修项目北京大学高中语文班,聆听了北京 ...

  • 【教育读书】误尽苍生是语文

         [摘要]     语文课作为一个重要学科,承载着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使用民族共同语的重任,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但没有实现大纲的基 ...

  • 闲言碎语 续2

    *课程标准其实是给能参与课程制定的人参考的.但现在却要求一线教师学习,我看是弄错了培训对象.再有一线教师需要的是大纲类指导展开工作的内容,也就是操作标准,但课程标准其实不涉及操作层面上的东西.这就很尴 ...

  • 闲言碎语续3

    *目前的教育管理中,往往会用"规定"代替"组织",而教育行为中,往往会用"管理"代替"教育".规定和管理,是很多人所依赖 ...

  • 闲言碎语续4

    *在教育领域,管理行为对教育行为的僭越由来已久,目前甚至有从以往的"轻视"演变成"蔑视"的倾向.在市场化和绩效化越演越烈的今天,提醒他们各安其位各守其职,不啻于 ...

  • 闲言碎语续5

    *跟着课标扔出来的"咕咚"跑,还很自信,就脱离学生的实际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论建设难免会出现眼高手低的尴尬.因为只会出现质不够量来凑的局面,而且我现在感觉课标一方面倡导核心素养, ...

  • 闲言碎语续6

    *大干快上,多快好省,涨绩法宝,收割良方. 步步为营,少慢差费,落后典型,诟病丛生. *唯名是举是错误行为,名人效应是广告手段,含糊其辞是蒙骗技巧,以讹传讹是普遍状态,迷信权威是韭菜下场. *说实话, ...

  • 闲言碎语续7

    *可重复性,可操作性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因素,凡是强调不重复的,要么是没有经验可以传递,要么是只能弄点花里胡哨的一次性的东西蒙事. *有的专家对语文学科不了解,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缺乏研究,又得上台指导,怎么 ...

  • 诸气辨证短气气短不能续,少气气少不足言,...

    诸气辨证 短气气短不能续,少气气少不足言,气痛走注内外痛,气郁失志怫情间,上气气逆苏子降,下气气陷补中宣,臭甚伤食肠胃郁,减食消导自然安. [注]短气者,气短而不能续息也:少气者,气少而不能称形也,皆 ...

  •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桂枝】续

                    桂枝 张云鹏经验 1,主治病证 胸痹(冠心病),心悸(心律失常.不整脉),膨胀(各种原因引起腹水),脉痹(血栓闭寒性脉管炎),痹证(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相搏):旭痹(类风 ...

  • 清朝最有能力的皇帝,不是康熙,更不是乾隆,为大清续命100年!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是职高无上的,期间有24朝,400多个皇帝,但是能够说得上明君的可谓是寥寥无几,而中国最后一个朝代就是清朝,在满清入关之后,清朝就开始面临内忧外患,之后经过康乾盛世,国力达到顶峰,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