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二战”英雄,畅销书作家,美国最年轻总统,已成为美国精神的一种符号。
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于1917年5月29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比尔斯大街。他的父亲老约瑟夫·肯尼迪是金融巨子,也是民主党坚定的后台。为了实现肯尼迪家族的终极政治目标,老约瑟夫把当选美国总统作为培养孩子的基本方向。约翰·肯尼迪和他的哥哥小约瑟夫一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后来还读了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
起初,肯尼迪家族对小约瑟夫寄望最高,而约翰·肯尼迪也不气馁,始终紧跟着哥哥的步伐前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和哥哥都加入了美国海军,后来,小约瑟夫在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约翰·肯尼迪也在对日作战中负了伤。小约瑟夫去世后,肯尼迪家族把希望转而寄托在了约翰·肯尼迪身上,使他不得不投身于自己并不太喜欢的政治。29岁那年,肯尼迪当选为州议员,随后三次连任。1960年,他参加总统竞选,提出“新边疆”的竞选口号,倡导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战争与和平等各个领域开拓新天地。最终,43岁的他击败共和党人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年轻的总统,也是第一个罗马天主教总统。
肯尼迪执政时,正是国际政治舞台风云变幻之际,他一上任就不得不面对美国入侵古巴在猪湾惨败的事实,接踵而来的还有柏林危机、国内金融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太空争霸……与此同时,肯尼迪还干涉刚果事务,出兵越南,开启了长达10年之久的美越战争。尽管困难重重,但肯尼迪没有丝毫的胆怯和退缩,反而显露出勃勃雄心和顽强的斗志。他积极推进“新边疆”计划,在内政方面,实行双重利率的有限廉价货币政策,采纳“新经济学”的减税主张,实行长期赤字财政政策;修改农业计划,对贫困地区实行财政补贴;改革税收制度,减税重点扶持中小企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号召美国人民反对苛政、贫困、疾病,改善城市住房条件,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发展教育事业,反对种族歧视,推动民权运动;大力改组白宫,扩大总统权力,重用学者、教授,组建智囊团。在国际事务方面,他推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将大规模报复战略转变为灵活反应战略;建立“和平队”;组织“争取进步联盟”,加强对拉美的控制;与苏联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制订并实施太空探索和登月计划……作为美国新一代领导人,肯尼迪执政虽然只有短短1000余天,却政绩卓著,深得美国人民的爱戴,成为当时美国精神的象征。
“一切为了胜利。”这是肯尼迪家族的格言。为了胜利,肯尼迪放弃个人兴趣,义无反顾地投身政坛,以罗斯福为楷模,战胜了疾病,战胜了对手,战胜了敌人,战胜了困难和挫折。家族格言不仅把他塑造成了卓越的政治家,也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有着高尚的信仰和优良品格的人——具有远见卓识,行事果断,一旦下定决心就会马上行动;具有感召力,善于与人合作,包括与对手合作,并尽可能以最有效率的方法得到最好的结果;意志坚定,作风顽强,注重细节,逻辑清晰,在实施计划时强而有力,从不半途而废。肯尼迪个性鲜明,且有不少可爱可敬的地方:热心肠,有责任心;平易近人,潇洒,富有男人魅力;脾气好,风趣幽默,在社交场合十分老练;情趣高雅,不接受任何粗鄙的事物;观察力敏锐,能体察到他人的需要并竭力提供帮助。
当然,肯尼迪的性格也具有多面性:自恋,受宿命论影响较大;如同所有追求冒险的人一样,有时不计后果;敏感,偶尔爆粗口并且好色成性,一副花花公子的做派。他性格的多面性在政治上也有明显体现:一方面极力推行人权平等,一方面又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一方面对金钱政治十分反感,一方面又不得不向父亲和朋友妥协,接受麦卡锡之流的金钱政治交易;一方面主张维护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惜与苏联争夺霸权,一方面又不希望动用武力,而是依靠美国(包括他自己)自身的魅力来引领全球……也正是因为这样奇怪的组合,使得肯尼迪的形象有血有肉,更加丰满生动。半个世纪以来,有关肯尼迪及其悲剧的著作不可胜数,人们对于肯尼迪及其家族传奇的探究从未停止。本书以肯尼迪的人生轨迹为主线,生动地向读者揭示在权力和荣耀的背后,其鲜为人知的辛酸、防不胜防的政治阴谋、纵横交错的党派黑幕,以及挥之不去的神秘“诅咒”,同时还原了肯尼迪或被遗忘,或被掩藏,或被歪曲的桃色新闻和婚姻闹剧,真实再现了他那传奇的一生及其思想和精神面貌,使读者看到一个全新、立体的肯尼迪形象,并且从中获得深刻的人生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