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天富1妇科

第一节痛经

痛经指妇女在经期及前后,小腹和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手足厥冷,冷汗淋漓,甚至晕厥。临床以青春期女性较为多见。

一、寒凝血瘀型

例赵某某,女,18岁。忻州秀荣中学学生。2004年3月6日初诊。今日为行经第一天。

病史及检查:月经14岁初潮,经前或经期小腹冷、胀、痛3年,拒按,得热则减,伴月经后期,行经不畅,色黑挟瘀,痛甚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出,舌质暗,苔白,脉沉紧。

辨证:寒凝血瘀。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赤芍12克 干姜10克 肉桂5克 小茴香10克 香附10克 乌药12克 红花6克 桃仁6克 灵脂(包)12克 元胡12克 蒲黄(包)12克 没药6克 炙草10克 。

8剂,水煎服。本次经期每日1剂,连服3剂;剩余5剂在下次经前2至3天服2剂,经期服3剂。

二诊:2004年4月10日。药后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今日经至,经前疼痛消失,经期胀痛减轻,伴有形寒怕冷,纳少,夜间咽干。拟《金匮》大温经汤加减:

当归10克 川芎9克 赤芍12克 肉桂5克 吴萸10克 半夏10克 麦冬12克 党参12克 丹皮6克 炙草6克 阿胶珠9克 砂仁6克 焦山楂12克 玫瑰花5克 生姜3片。

8剂,经前隔日1剂,经后隔4日1剂。

三诊:2004年8月10日。病人告知,停药后观察3个月,月经期、量、色、质皆已正常,伴随症状皆除。可不服药,注意经期及前后避免形寒饮冷。

二、血瘀气滞型

例张某某,女,31岁。忻州西张村人。2004年4月18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患者已生育两子。第三胎于2001年人工流产。近3年有痛经史,加重1年。每至经前一天和行经1至3天,小腹绞痛,伴随腰骶痛坠畏冷,须服止痛药,直至阴道排下瘀块后,方可缓解。并有行经不畅,色暗,量少。今日为经净15天。舌质暗,有瘀斑,苔白滑,脉沉紧。B超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

辨证:瘀凝胞宫,阻遏阳气。

治法:逐瘀暖宫。

方药:琥珀散加减。

三棱12克 莪术12克 刘寄奴20克 元胡12克 乌药12克 当归12克 赤芍15克 肉桂5克 炙乳香6克 炙没药6克 益母草30克 水蛭4克 小茴香12克 熟地6克 炙草6克 。

8剂,经前隔日1剂,服5剂;经期3剂,每日1剂。

二诊:2004年5月5日。

上诊后4月29日至5月4日行经,瘀块排出较多,腹胀痛明显减轻,唯腰困畏冷。上方加淫羊藿15克 、巴戟天10克 、鹿角胶5克 。

8剂。服法同上。

三诊:2004年6月8日。

按上方上法治疗3个月经周期,腹痛进一步减轻。

四诊:2004年9月16日。

B超复查:子宫内膜病灶较前明显缩小。且腹痛基本消失,月经大致正常。按上方5倍药量共研细末,炼蜜为180粒丸药,每日早晚各服1粒,连服3个月巩固疗效。

三、肝经郁热型

例梁某某,女,20岁。忻州第一中学学生。2006年3月3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月经13岁初潮。今日为经前第一天。经前1至3天下腹痛半年。伴有心烦。周期赶前1周,经期5至7天,经量偏多,色偏黑质稠。舌边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肝经郁热。

治法:宣郁通经。

方药:解郁清肝汤加减。

柴胡12克 香附10克 郁金15克 丹皮15克 黄芩9克 栀子10克 白芥子6克 当归12克 赤芍15克 炒白芍15克 炙草6克 泽兰叶15克 。

6剂。经前3剂,隔日1剂。经期3剂,隔日1剂。

二诊:2006年6月10日。

服上药后,近3月痛经未发。复因高考,学习紧张,上症又发。但症状较前轻缓。嘱上方继服5剂,服法同上。3月后随访,上症未发。

辨治体会

1.突出辨证,不能单选一方一药包治所有痛经。如寒凝血瘀痛经选少腹逐瘀汤加减;虚寒痛经,选大温经汤加减;瘀血痛经,选琥珀散加减;气滞痛经,选加味乌药汤;肝经郁热痛经,选解郁清肝汤加减;湿热痛经,选清经汤加减。

2.辨证要点:腹痛在经前者,包括行经前期,多为气滞血瘀,当以理气活血为主法,然胀胜于痛者,以气滞为主,血瘀为辅,常选香附、乌药、砂仁、元胡、槟榔等理气药;痛胜于胀者,以血瘀为主,气滞为辅,选蒲黄、五灵脂、赤芍、丹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药。腹痛在经后者,包括行经后期,以气虚血少为主,当选八珍益母丸或当归建中汤。

3.用药特点:不论何种痛经,均应在经前加理气药,经期加活血药,经后加养血药。经期不宜过用寒凉滋腻之品。不论经前、经期,还是经后痛经,均应在经前预防用药5至7天。治疗痛经一般主张坚持治疗3个月经周期。

第二节妇人腹痛(盆腔炎、附件炎)

在我的门诊病例中,女子占病人总数的75%,而附件炎(包括盆腔炎)又占妇科病的40%左右。此病有急慢性之分,以慢性者居多。西医多以抗生素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总难痊愈。中医内服治疗,也有一定疗效,但亦不尽人意。经长期的临床实践及千余例疗效观察,筛选药物,总结经验,自拟成方,通过内服、灌肠同步治疗。经统计,一般急性者治疗1月可愈;亚急性者需治疗2月;慢性者需治疗3月。

急性期,妇炎方(自拟方)。

组方:柴胡12克 白芍15克 赤芍15克 枳实12克 甘草6克 红藤30克 败酱草30克 土茯苓3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生薏仁30克 鱼腥草15克 蒲公英15克 。

慢性期,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减。有瘀血者加丹参15克 、桃仁9克 ;气虚者加黄芪15克 、党参10克 ;阳虚者加淫羊藿15克 、桂枝6克 ;湿热者加黄芩12克 、黄连6克 ;疼痛明显者加元胡12克 、川楝子10克 ;腰痛明显者加杜仲12克 、川断15克 ;带下黄浊者加苍术15克 、黄柏12克 ;带下清稀者加茯苓15克 、白术15克 ;炎性包块加莪术9克 、三棱9克 。

用法:水煎,两次合汁,每日1剂,分3次,2次分上、下午内服,1次睡前保留灌肠。其药渣装入布袋中,加热热敷腹部。在治疗期间,嘱患者慎劳累,忌房事,少食发物。

辨治体会

盆腔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者,临证以实证为主,表现为湿、热、毒邪炽盛,故治以祛邪为要,取迅速控制感染之意。方中红藤、败酱草、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生薏仁、鱼腥草、蒲公英,即为此意。慢性者,临证以虚实夹杂,余毒未清为主,表现为证型复杂多变,缠绵难愈,故以辨证加减为要。不论是急性还是慢性,其主症皆为少腹痛,少腹为肝经所过,故皆选四逆散舒肝解郁,行气活血,缓急止痛。尤其是慢性者,久病多瘀,久病多虚,久病多余毒未清,故活血化瘀、补气助阳、清除余毒、通络止痛、消积散结等,皆为治疗常法。临证体会,慢性者必须坚持治疗,更须配合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外敷、生活指导等综合疗法,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第三节经断前后诸症(围绝经期综合征)

例赵某某,女,49岁。2006年5月13日初诊。

病史与检查:月经后期稀少1年,2至3月一至。烘热汗出,夜间尤甚半年。伴有头晕目眩,口咽干燥,手足心热,心烦易怒,腰膝酸软,夜眠不安。查体:面颊发红。BP:146/96毫米汞柱。心肺未见异常。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某三甲医院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

辨证:肝肾不足,阴虚火旺。

治则:滋养肝肾,降火潜阳。

方药:二地二冬龙牡汤(自拟方)加减。

熟地12克 生地12克 麦冬12克 天冬9克 生龙骨30克 (先煎)煅牡蛎20克 (先煎)太子参15克 女贞子20克 旱莲草20克 黄连6克 阿胶10克 (兑)甘草10克 小麦30克 大枣7枚。

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早晚两次。连服2剂,停1天。共服6剂。

二诊:2006年5月22日。服上药6剂,上症均减。效不更法,守上方,再服6剂。

三诊:2006年6月10日。共服上方12剂后,烘热汗出、头晕目眩、心烦易怒症状消除。多次测血压,均在正常范围。且情绪稳,已能安睡。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症减。善后服知柏地黄丸,早晚各1次(30粒水丸),连服1月。1月后,患者电话告知,上症皆愈。半年后,电话随访,上症未再复发。

按:《内经》所谓:“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表现在月经方面,主要是经期紊乱,经行或前或后;表现在血管缩舒功能失调方面,主要是烘热汗出,头晕目眩;表现在精神神经症状方面,主要是情志异常,如心烦易怒,睡眠不安,多梦;表现在骨与关节方面,主要是腰膝酸软。上症一派阴虚阳亢之症,故以补阴为主,兼平肝潜阳,使阴气渐复,虚阳得以潜藏,肝肾得滋,虚火自能下降。《内经》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辨治体会

补肾,即调补肾阴为主,兼顾肾阳,使之相互平衡为其基本思路。临床观察,阴虚者为多,一般多选自拟方:二地二冬龙牡汤加减。

围绝经期综合证属心身疾病范畴,发病与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在肾虚的基础上,多兼肝郁、肝火、心火。肝郁多加舒肝解郁之白芍15克 、柴胡12克 等;肝火旺者多加平肝泻火之龙胆草12克 、炒栀子10克 等;心火旺时,多加黄连9克 、合欢花15克 等;心阴不足时,多加百合30克 、阿胶10克 ;肾阳不足时,加淫羊藿15克 、仙茅10克 ;自汗多者,加浮小麦30克 、山萸20克 。

同时要给予精神调理、生活调理、饮食调理等指导。第四节缺乳(产后乳汁不足)

产后乳汁甚少,或逐渐减少,或全无,不能满足哺乳需要,称为产后缺乳。其主要病机有二:其一是源不足,其二是流不畅。临证当辨清虚实而治。

一、乳源不足

例王某,女,27岁。1993年3月4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该患者系第二胎剖腹产,产后35天,其饮食调养仍遵循旧社会习惯,故乳汁不足,量少质稀,婴儿闹饥,时常啼哭,乳房柔软,而无胀感。伴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精神疲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营养不良,气血虚弱。

治法:益气养血,佐以通乳。

方药:自拟补源生乳汤加减。

黄芪20克 党参15克 当归15克 麦冬15克 熟地6克 黑芝麻20克 阿胶10克 何首乌15克 花粉15克 僵蚕10克 桔梗6克 路路通10克 王不留行15克 通草3克 炙草6克 。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午、晚3次服。并嘱,调整饮食习惯,适当增加营养。

二诊:服药6剂后,乳汁渐增,头晕目眩好转,但纳食仍偏少,形气仍虚弱。此乃气血尚未充,乳源仍不足。上方加白术10克 、山药20克 、砂仁6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通草6克 、七星猪蹄1只(另炖服),健脾升阳通乳以培补生化之源。

三诊:上方10剂,隔日1剂,尽服。家属特意告知,乳汁充足,面色红润,婴儿饱食,再无哭闹。

按:产后多虚,气血本亏,加之剖腹产失血较多,且因思想保守,饮食调养循旧,故乳源虚空,乳汁不足。本案重在益气养血,党参、黄芪以补气;当归、熟地、首乌、阿胶、黑芝麻以养血;麦冬、花粉以增液生津;王不留行、路路通、通草、僵蚕以通经下乳,服药疗效颇著。二诊、三诊更加强了健脾培土升阳之品以助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化源生,气血充,乳汁自增。

二、乳流不畅

例孙某某,女,26岁。忻州市佐城人。2003年3月4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顺产后7天,恶漏未净,乳汁不行。见双乳胀、痛,摸之有块,情绪压抑,伴胸胁胀满,善太息,舌边尖暗红,苔滑,大便不畅。

辨证:肝郁气滞,乳络不通。

治法:舒肝理气,通络下乳。

方药:自拟通流生乳汤加减。

当归15克 川芎9克 桃仁9克 炙草3克 柴胡12克 青皮10克 枳壳12克 桔梗10克 甲珠10克 皂刺9克 赤芍12克 王不留行15克 漏芦10克 天花粉10克 僵蚕10克 通草6克 瓜蒌12克 路路通12克 。

3剂,每日1剂。每剂水煎两次合汁,分2次饭后服。药后家属告知,乳汁明显增多,可满足婴儿需求。乳房已柔软。

辨治体会

妇人产后,其生理特点有二:一者多虚,二者多瘀。所以补虚化瘀是产后治疗大则。旧社会,乳汁不足者,多源于气血不足,因其过度强调饮食控制,尤其在坐月子期间,每日所进营养连母体自身需求都远远不够,更谈不上产生乳汁。解放后,虽然许多陈俗已经破除,但落后封闭的观念仍有残留。当今产后调养观念和方式已发生改变,在一些人中,盲目滋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鸡、鸭、蛋、奶、鱼等一起上阵,壅滞胃肠。因此,在当今产后乳汁不足病例中,胃肠壅滞导致乳络不畅者更多见。然不畅之因还有种种,气郁不畅者,宜加舒肝理气之品,如柴胡、青皮、枳壳;血瘀阻滞者,宜加活血祛瘀药,如益母草、泽兰叶、桃仁、玫瑰花;痰浊阻滞者,宜化痰祛湿以通络,加瓜蒌、半夏、菖蒲、桔梗、茯苓。临床当根据不同阻滞辨证施治。此外,还应配合心理疗法、按摩、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方可取得更满意疗效。

第五节带下病

带下病是指生理带下在味、量、色、质等诸方面发生改变并伴有全身症状者,称为带下病。是中医妇科四大病之一。

一般中医是从颜色上分,有青、黄、赤、白、黑五带之分;从病因上辨,有脾虚、肾阳虚、寒湿、湿热、湿毒之异。然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白带和黄带。

一、白带

例赵某某,女,46岁。忻州东曲村人。2007年6月10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白带量多,质稀薄,无异味,不痛痒。伴有神疲倦怠,眼睑微肿,纳呆食少,大便溏,日二三行,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淡,苔白滑,舌边有齿痕。脉沉弱缓。B超提示:子宫附件(-)。带下常规化验:未见异常。尿常规化验:未见异常。

辨证:脾虚湿盛,带脉不固。

治法:健脾利湿为主,舒肝理气为辅。

方药:傅氏完带汤化裁。

焦术30克 炒山药30克 车前子(包)9克 苍术9克 炒白芍12克 党参8克 炙草6克 陈皮3克 柴胡3克 黑芥穗3克 菟丝子15克 金缨子15克 炒芡实15克 。

1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午、晚3次服。连服2天间隔1天。

二诊:2007年6月28日。

药尽服,白带量少,大便已成形,眼睑肿胀已除,饮食虽增,但仍食少。精神虽好,但不耐疲劳。上方加白蔻5克 、茯苓10克 、炒薏仁15克 ,10剂,隔日1剂。

2007年7月25日。患者电话告知,诸症悉愈。

二、黄带

例陈某某,女,36岁。山西轴承厂工人。2005年10月3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带下量多,色黄,质稠2月,近20余天加重。伴气味秽臭,阴部瘙痒灼痛。某三乙医院妇科诊断为:滴虫性阴道炎。先后中西药合用、内外治并举而未能痊愈。刻诊: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湿热下注。

治法:清利湿热,杀虫除带。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八味带下汤加减。

龙胆草15克 生地10克 黄芩10克 栀子10克 柴胡10克 当归6克 车前子(包)12克 泽泻12克 木通6克 甘草5克 熟军9克 陈皮6克 金银花20克 茯苓10克 土茯苓30克 苦参10克 蛇床子10克 百部10克 川椒5克 马齿苋30克 。

10剂。每日1剂,水煎两次合汁分上、下午两次服。并嘱其在第二次服药时,将药汁少许(适量)倒入碗中,加1倍开水稀释,用消毒带线棉球蘸药液纳入阴道,次日起床时拉出。上法连用2天隔1天。经期停用。

二诊:2005年10月25日。

经内服外用治疗,黄带逐渐转白,数量减少一半,阴部瘙痒明显减轻,黄腻苔已退。此湿热衰减。嘱其守上方再服10剂,隔日1剂,并配合阴道纳药治疗。20天后,诸症皆除。为巩固疗效,嘱其按上方隔日1剂,坚持治疗1月,以防复发。

辨治体会

1.治带常法。健脾化湿为主,疏肝理气为辅。

2.治带变法。临证湿热带下多见,多数归属西医妇科所讲的宫颈炎、阴道炎、子宫内膜炎范畴。其阴道炎亦有细菌性、霉菌性、淋霉性、支原体性、衣原体性等。多见于年轻体壮、邪实较盛的患者。按中医辨证,阴器为厥阴肝经所属,故多选龙胆泻肝汤或八味带下汤或清白散等方。

诸方均针对湿、热、虫三邪而立。除清热解毒化湿诸药外,常选苦参、蛇床子、百部、川椒、墓头回、槟榔、鹤虱等杀虫止痒药。另外,此类药物苦寒,易伤中,故不必过久使用。因此,在症状控制后,多改为隔日服、饭后服或内服加局部用药。以图缓治取效,以防伤正。

第六节乳癖(乳腺增生)

一、肾虚型

本型多见于中年妇女,病程较长,乳房肿块较硬,疼痛较轻。疼痛、肿块与情绪、月经变化关系不明显。伴有月经紊乱,经量少,或闭经,经期短暂或淋漓不绝,腰膝酸软,面灰暗或黄褐斑,脉沉细。此型增生多见囊肿型乳腺上皮增生病。

治法:补肾温阳,舒肝消癖。

基本方药:自拟补肾消癖汤。

熟地12克 何首乌15克 枸杞子15克 仙茅10克 仙灵脾15克 菟丝子15克 鹿胶(兑)5克 夏枯草20克 生牡蛎(先)20克 王不留行20克 莪术10克 丹参15克 益母草20克 山慈姑10克 。

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服两天停1天。经前半月内服,共服10剂。

二、肝郁型

本型多见于中青年妇女,病程较短。乳房疼痛突出,以胀痛为主。肿块疼痛与情绪变化、月经周期关系密切。多伴有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弦。此型多见于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

治法:舒肝理气,散结消癖。

基本方:自拟舒肝消癖汤。

柴胡12克 青皮10克 香附10克 郁金12克 白芍12克 枳壳12克 夏枯草20克 元参20克 土贝母15克 生牡蛎(先)20克 三棱10克 莪术10克 海藻15克 元胡10克 益母草15克 金橘叶15克 山楂15克 麦芽20克 。

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服两天停1天。经前半月内服。

辨治体会

1.中年妇女多从肾论治。

中年妇女尤其是接近更年期操劳过甚,复因产、乳、房劳所伤,以致肾水亏损,水不涵木,肝木不舒,木郁侮土,而致乳内生癖,故治以补肾为主。

2.青年妇女多从肝论治。

青年妇女阅历较浅,复因社会竞争、工作压力,容易肝郁气滞,肝木失疏,致乳生癖,故多从舒肝论治。

3.病延日久,必血瘀痰凝。

故在舒肝、补肾以治本的基础上,挟瘀的宜化,挟痰的宜开。

4.经前治标以止痛。

经前半月为黄体期,激素水平逐渐升高、充盈。临床特征以疼痛为主。在辨证的基础上加郁金、山楂、麦芽,可降低泌乳素,调理黄体生成素,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5.经后治本调冲任。

经后为卵泡生成期,女性处于疏泄阶段,此时宜滋养肝肾,调整冲任为本。可加何首乌、菟丝子、山萸等。

6.散结消癖贯穿全程。

不论是肾虚补肾为主,还是肝郁疏散为主,不论是经前还是经后,散结消癖贯穿全程。如王不留行、海藻、山慈姑、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等。

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标实即肝气郁结、痰凝、血瘀;本虚即冲任失调,根在肝、脾、肾。从乳腺增生的部位而言,乳头属厥阴肝经,乳房属阳明胃经。肾虚则水不涵木,则肝失疏泄,则木郁侮土;土不舒,表现在乳房郁滞而为癖,故其标在阳明,其本在肝肾。遵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治疗本病,一在补肾,二在舒肝。

第七节黧黑斑(黄褐斑)

一、肝郁化火型

例赵某某,女,33岁。太原市尖草坪人。2007年5月10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半年前离异。现症:性情急躁,心烦易怒,胸胁胀痛,情绪低落,善太息,面华不足。面颊大片黄褐斑块,呈对称性,边界清。伴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查: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活血消斑。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皮12克 栀子10克 当归12克 白芍12克 柴胡12克 茯苓10克 白术6克 薄荷6克 炙草6克 女贞子20克 旱莲草20克 丹参15克 益母草20克 玫瑰花5克 红花3克 生姜3片。

15剂,水煎服,隔日1剂。

二诊:2007年6月11日。

药后情绪平稳,面色渐华,黑斑色浅,较前松解。经前乳胀痛减轻。患者喜形于色,要求继续治疗。后照此方加减化裁,先后共服40余剂,黄褐斑尽退,身心康复。

二、心脾两虚型

例李某某,女,45岁。原平轩岗人。2006年7月8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面部散发淡褐色斑或灰褐色斑。如尘土,边界不清,分布于前额、口周。伴身疲、倦乏、食少、纳呆、心悸、失眠。查: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弱。

辨证: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治法:补益心脾。

处方:归脾汤加减。

人参5克 白术15克 黄芪18克 当归8克 茯神12克 远志10克 炒枣仁15克 龙眼肉10克 木香8克 炒山药15克 何首乌15克 丹参15克 益母草20克 玫瑰花5克 炙甘草5克 生姜3片大枣4枚。

15剂,水煎服,1日1剂,连服两天,停1天。

二诊:2006年8月15日。

药后睡眠好,食欲增,面部较前有光泽,色斑渐浅,精神已振。脉有力。照上方继服15剂,隔日1剂。

1月后,患者色斑消退大半,面部神色俱增。嘱其每日早晚口服归脾丸1粒,坚持服用1月,以善其后。

辨治体会

1.除上述两个证型外,临床还常见肾虚型。偏于肾阳虚者,常伴身寒怕冷,手足不温,多加淫羊藿、制附子、仙茅;偏于肾阴虚者,常伴骨蒸,盗汗,月经量少,多加炙鳖甲、地骨皮、山萸;兼有血瘀者,常伴腹痛、舌暗有瘀点,多加泽兰叶、鸡血藤、赤芍。

2.根据五行分布部位选药:额头部属心火,应加黄连、麦冬、丹参;下颌部属肾水,加知母、黄柏、泽泻;左颊属肝木,加丹皮、柴胡、白蒺藜;右颊部属肺金,加桑叶、黄芩、杷叶;鼻部属脾土,加苍术、茯苓、陈皮。

3.妇人黄褐斑主要责之于肝、脾、肾失调,因此,调整肝、脾、肾是治疗黄褐斑之关键。因其病机是阴阳失调,故调整阴阳,又是治疗此病的主要手段。临床上多以补阴为主。除此之外,不论肝、脾、肾何脏有病,辨证为何型,在调整脏腑的基础上,养血、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

4.舒情志,节房室,禁发物及辛辣,防日晒。配合治疗,以防复发。

第八节头痛

一、血管神经性头痛

例李某某,男,40岁。忻州市匡村人,1993年10月20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患者素有慢性间断发作性头痛史3年,但程度较轻。一般服止痛药可止。近因工作繁忙,连续两夜未能正常休息,突然发热、恶寒、头痛。头痛剧烈,辗转不宁。要求他人以手抱头乃减。此时,已在市医院就诊,排除了由他疾引起的器质性头痛,给予西药输液等对症治疗。这样已持续两天一夜。余辨证为本有宿疾,痰瘀互阻,复因劳累,血脉拘急,再感风寒,合而为病。急投疏风、解痉、活血、清热之剂一料。

处方:荆芥穗10克 防风10克 酒川芎15克 白芷15克 薄荷6克 羌活8克 细辛5克 生石膏15克 黄连6克 全蝎6克 半夏10克 钩藤10克 。

诸药共研细末,分为10包,当即急服1包,并以清茶水送下。药后半小时,头痛顿减,嘱每日3次,每次半包,清茶水送下,服完为度。随访3年,头痛未发。

另有宁武县剧团张某某,女。类似上证一例,头痛10年,也以此方治愈。临床屡遇此证,屡用此方,每有疗效,为方便患者,制成胶囊,名曰:头痛胶囊。

二、头痛(血管性头痛)

例彭某某,女,33岁。原平市东社人。2006年6月11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左侧偏头痛已近6年,有家族史。初发时,每年发作三四次,本人并没在意。近1年内,发作频繁,每月二三次。发作时左侧太阳穴胀痛、跳痛,呈搏动性,每次发作1至10分钟。伴有恶心、呕吐,白天轻,晚上重,常在熟睡时突然发作。头颅CT扫描(-)。曾按偏头痛服用麦角胺治疗,初期可缓解,逐渐无效。舌质暗,舌边有瘀点,舌下脉络略粗,脉弦细。

辨证:瘀血阻络,脉络绌急。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当归6克 酒川芎20克 赤芍12克 生地15克 白芍30克 全蝎5克 柴胡12克 白酒3盅。

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饭后服。

二诊:2006年7月16日

服上药6剂,停药并观察2月,头痛发作次数仅有1次,且疼痛程度减轻,疼痛时间缩短。考虑到病久血虚,拟上方加鸡血藤20克 、黄芪20克 ,8剂,以益气养血止痛。

三诊:2006年9月20日。

药后观察2月,头痛未再发作。按上方每月服3剂,连服3月后停药。半年后随访,头痛未发。

按:本案例按血瘀头痛辨治。其一,病程长;其二,舌质暗,舌边有瘀斑,舌下脉络略粗;其三,疼痛夜甚;其四,疼痛部位相对固定。疼痛性质虽未呈针刺样疼痛,但有以上四项依据,即可辨为血瘀头痛。

本案例首选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与教科书中所选血府逐瘀汤意义相同。但不同之处,是本方重用酒川芎20克 和白芍30克 ,重用川芎活血通络,以酒引经,直达病位,以通克痛(酒制川芎可减缓川芎的毒副作用);重用白芍以柔解痉,以柔缓急,达到以柔克痛之效。二药配伍,对脑血管和脑血流速度起到双向调节作用,即川芎之扩张,白芍之收缩,川芎之增加脑血流量,白芍之减缓其脑血流量。这种对颅脑血管舒缩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本方的组方特点。与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的血管性头痛的基本病理变化是颅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理论相吻合。

临床观察,外感者易治,内伤者难愈。内伤头痛之中,血瘀型头痛既多见又难愈。难愈之因为病程长、病位深,病入血分。多见之因,是因风、寒、湿、痰、火、虚等病邪,日久不愈,最易转瘀。故治头痛,从瘀论治,既为常法,又为大法。此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三、头痛(神经性头痛)

例张某某,女,81岁。忻州上寺村人。2006年12月15日初诊。

病史与检查:双侧太阳穴、头维穴、头枕部胀痛1年,或钝痛,或头部有紧束感。每次发作二三天,痛不可忍。伴有心烦、头昏、烦躁。既往有失眠、焦虑史。血压:130/80毫米汞柱。舌红,少苔,脉弦细。

辨证: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治法:平肝潜阳,柔痉止痛。

方药:自拟芍药钩藤木瓜汤加味。

炒白芍30克 钩藤30克 木瓜15克 葛根20克 天麻12克 全蝎5克 僵蚕10克 甘草6克 酒川芎20克 黄芩12克 。

二诊:2007年3月1日。

服上方5剂,头痛止,但失眠、心烦尚存。舌质红。上方加生地10克 、玉竹15克 、炒枣仁15克 ,继服5剂。

三诊:2007年3月8日。

服上方5剂后,头痛未发作,心烦、失眠症状改善。后1年间发1至2次,均以此方加减取效。

按:本病例为肝肾之阴不足,肝阳上亢型头痛。其特点是胀痛,伴有心烦、头昏、烦躁,舌红、脉弦细。既有阴虚之本,又有阳亢之标,按常规选方多选杞菊地黄汤合羚羊钩藤汤加减。

本文首选自拟方芍药钩藤木瓜汤,取其标本同治之意。方中重用白芍30克 ,以滋肝肾之阴,与性味甘平和甘酸的木瓜、生地、玉竹,以增强滋肝柔痉之力,以缓络脉挛急。方中重用钩藤30克 ,与天麻、僵蚕、全蝎伍用,取熄风止痉之效;选天麻,以平肝潜阳;选川芎以活血止痛。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围绕络脉挛急,或舒痉,或柔痉,或解痉,或滋阴以舒,或熄风以通,或酸甘以柔。络脉得柔、得滋、得舒、得通,头痛自止。这可能与本方药物具有镇痛、镇静、解痉,改善头部肌肉紧张度,进而改善头部的血液供应有关。凡外伤性头痛、紧张型头痛、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多选此方,每有较好疗效。此乃治痛先柔痉,痉柔痛自止。

辨治体会

头痛一证,按中医辨证,有外感与内伤之分;按西医分类,有血管性、神经性、紧张性、丛集性、外伤性、代谢性、颅内压性等不同;亦有面部、颈部结构疾病所致的头痛或面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警惕和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即所谓“警惕性头痛”,后者包括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及感染等,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

在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引发头痛的因素外,再按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西医的辨病用药。如为血管性头痛,可选桃红四物汤加减;如为神经性头痛,可选芍药钩藤木瓜汤加减;如为头闷痛、头晕痛,兼有体胖、高血脂等症,可选自创方活脑汤治疗。

在辨证用方中,要特别注重配伍,治头痛必用酒川芎。风寒头痛多配白芷、防风;风热头痛多配石膏、菊花;风湿头痛多配羌活、蒿本;痰浊头痛多配胆星、半夏;血瘀头痛多配桃仁、红花;肝郁头痛多配柴胡、薄荷;气虚头痛多配党参、黄芪、升麻;血虚头痛多配当归、熟地、白芍;肾虚头痛多配何首乌、桑椹子。

辨病配伍,亦是余治疗头痛的一大特色。顽固性头痛,酒川芎伍全蝎;血管性头痛,多用酒川芎伍白芍、钩藤;外伤后或脑手术后头痛,多用川芎伍红花;颈源性头痛,多选羌活配葛根;耳源性头痛,多选栀子配龙胆草;眼源性头痛,多选木贼配菊花;鼻源性头痛,多选苍耳子配白芷;三叉神经痛,多选川芎配蜈蚣;心因性头痛,多配合心理疏导。总结自己治头痛的经验是,注重活血化瘀,重用酒川芎,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重用白芍,取“治痛先解痉,痉解痛自止”之意。川芎与白芍并用,白芍与钩藤并用,活血之中兼顾柔痉,柔痉之中兼顾标本,痛久兼顾通络,病暂兼顾祛邪。

第九节眩晕

一、眩晕(内耳眩晕症)

例张某某,男,54岁。山西省体委干部。1993年6月5日初诊。

病史与检查:间断发作性眩晕已6年,近来病情加剧,发作次数由1月数次增至1周三四次。每次发作前,周围景物旋转,头不可动,目不可睁,喜暗畏光、动则恶心、呕吐,口苦黏腻,大便黏滞,小便混黄。查体形肥胖,苔黄厚腻,脉濡滑。

辨证:脾虚湿盛,痰热上扰,蒙蔽清阳。

治法:清化热痰,理气和中。

方药:自拟方。

竹茹15克 白术30克 茯苓30克 半夏30克 枳实15克 生薏仁20克 胆南星12克 天麻12克 黄连10克 龙胆草15克 滑石10克 (包)甘草5克 菖蒲15克 鲜竹沥液10毫升。

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

二诊:1993年6月11日。

服5剂后,眩晕消失。取上方5剂(隔日1剂),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者为痰热上扰型眩晕,发作时恶心、呕吐,且形体肥胖,腹胀便秘,苔黄腻,脉滑,尿黄,一派脾虚湿热征象,此乃无痰不眩、无虚不眩、无热不眩的典型病例。痰湿者,健脾化痰,重用半夏、白术、茯苓;痰热者,清化痰热,黄连、胆南星、竹沥。方中所选药物,痰热并治,标本兼顾。故而取效。

二、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例张某某,男,56岁。偏关人,司机。2006年3月28日初诊。

病史与检查:患者身体肥胖,数月来,工作劳累。开始头晕时,自服“眩晕停”,效果不佳。近两天头晕眼花,视物旋转,耳鸣,晕甚欲倒,伴有记忆力下降,四肢不温。舌质暗,苔白,脉沉细。脑多普勒(TCD)检查,提示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压:130/86毫米汞柱。

辨证:肝肾两虚,痰瘀互结,脑失所养。

治法:滋补肝肾,活血通络。

方药:活脑汤加味(自创方)。

何首乌30克 枸杞子15克 女贞子20克 旱莲草20克 淫羊藿15克 肉苁蓉12克 白术20克 菖蒲10克 郁金10克 胆南星10克 丹参30克 水蛭4克 茯苓20克 天麻10克 地龙10克 葛根20克 川芎6克 。

5剂,水煎服,1日1剂,服2剂,停1天。

二诊:2006年4月5日。

服上方5剂,眩晕未发,继服7剂,隔日1剂。

三诊:2006年4月20日。

服上方7剂后,眩晕未发。嘱其取上方5剂量,制成蜜丸,每丸重10克 ,早晚各服1丸。1年后,患者就诊其他病时,自述头晕再未复发。

按:本案例为肝肾不足,痰瘀互结所致眩晕。既有脉沉细、四肢不温、记忆力下降、眼花等肝肾不足之症状,又有头晕耳鸣、舌暗、体胖等痰瘀互结之征。方中选首乌、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以填补肾精;以淫羊藿、肉苁蓉温肾助阳,取阳中求阴之意;选菖蒲、郁金、胆南星,涤痰开窍以祛痰;选丹参、水蛭、地龙、葛根,活血通络以治瘀;选白术、茯苓取健脾化痰,后天养先天之意。此方痰瘀并治,标本兼顾,阴阳互补,使髓海得充,痰瘀得除,脑脉得养,眩晕自平。

辨治体会

1.辅助检查,有助诊断。

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是椎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颈椎病、高脂血症、高黏血症、贫血、冠心病、低血压、神经官能症、内耳迷路病、脑部肿瘤等疾病的一种症候。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或无创性检查,必要时行头颅CT或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2.证型诊断,纲目两辨。

证型诊断,重在辨虚实夹杂。故辨证应以虚实为纲,以风火痰瘀为目。虚者,主要有气血虚,肾之阴阳虚;实者,多为风、火、痰、瘀。临证要辨清是虚证还是实证,还是虚实夹杂证;在虚实夹杂证中,更要辨清是以虚证为主还是以实证为主,用药才可根据主次缓急而有所选择。

眩晕辨虚实,首先要注意舌象和脉象。如气血虚者多见舌质淡嫩红少苔,脉弦细数;偏阳虚者,多见舌质胖嫩淡暗,脉沉细、尺弱;痰湿重者,多见舌苔厚滑或浊腻,脉滑;内有瘀血者,可见舌质紫黯或舌有瘀斑、瘀点,唇黯,脉涩。如能掌握以上舌、脉特点,再将患者症状表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则其病机之虚实不难判断。

3.补虚泻实,注重缓急。

眩晕证实则应泻,虚则宜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眩晕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痰、瘀、风、火,为病之标。痰、瘀、风、火各具特点,如风性主动,火性炎上,痰性黏滞,瘀性阻络等等,都须加以辨识。其中尤以肝风、肝火为病最急,风升火动,两阳相搏,上扰清空,症见眩晕、面赤、烦躁、口苦,重者甚至昏仆,亟应注意。

4.扶正祛邪,痰瘀同治。

余自创活脑汤,具有扶正祛邪、先后天并重,痰瘀同治之效。眩晕是发作性疾病,患者常处于缓解期,此时其病主要以“本虚”为主,兼以标实。所谓“本虚”即元气耗损,气血不足,肝肾阴精亏虚则脑脉失养,髓海空虚,肢体功能活动障碍。所谓“标实”即痰浊、瘀血阻滞脑窍脉络,而痰浊瘀血又为正气亏虚所致,“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成瘀,水液不化而成痰。因此,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本着治病求本,从先后天之本入手,拟补气补肾以益脑髓,达到扶正以祛邪,“寄补为通,寓补为消”之目的。

眩晕日久,必有痰瘀阻络之变。痰瘀均为津液代谢失常的产物,且易互相转化、互为因果,所以,常需祛痰活血通络,临床常获良效。

5.活脑汤应用范畴。

(1)眩晕缓解期治疗与预防。

(2)高脂血症的治疗与预防。

(3)高黏血症的治疗与预防。

(4)脑动脉硬化的治疗与预防。

(5)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缓解期的治疗与预防。

(6)肥胖等亚健康人群的保健用药。

(7)5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保健用药。

第十节胃脘痛

胃脘痛是指以胃脘部疼痛为主,并伴有痞满、泛酸、嗳气、烧灼、消化不良、嘈杂、纳差等症状。常见于西医所指的急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上腹疼痛综合征等病。本病临床极为多见。本病病在胃,关乎于肝、脾,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居首位。临证应注意排除胆囊、肝脏、胰腺的病变。本书所举胃脘痛病例仅限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脾胃虚寒型

例华某某,男,38岁。偏关县政府干部。2004年1月10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其人体瘦弱,面白黄。胃脘疼痛已10余年,时作时止,每年冬春发作频繁,近1个月加重,饥饿时发作,入少量食物缓解。其痛喜温喜按,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查体:腹部柔软,于脐右3厘米向上6厘米处压痛明显。

辨证:脾胃虚弱,中气不足。

治法:温中健脾,缓急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味。

炙黄芪18克 炒白芍18克 炙草9克 桂枝9克 饴糖(兑)18克 炒党参12克 焦白术15克 半夏6克 陈皮6克 茯苓10克 生姜3片大枣4枚。

6剂,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隔1天再服3剂。

二诊:2004年1月18日。

药后脘痛止,纳呆、便溏同前,泛酸多。选《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开胃进食汤加减。

党参12克 白术15克 茯苓12克 炙草6克 半夏10克 陈皮10克 丁香6克 木香6克 藿香10克 莲肉15克 厚朴10克 砂仁10克 炒麦芽15克 神曲12克 海螵蛸20克 炒薏仁15克 白及粉(冲)5克 。

10剂,水煎服,隔日1剂。

三诊:2004年2月10日。

药后疼痛未发,食增,大便已成形,泛酸止。嘱选香砂养胃丸,每日2袋。坚持服用1月以善后。

按:本例胃脘痛反复发作多年,属虚劳腹痛。故先取黄芪建中汤合六君温建中阳。方中芍药配饴糖,酸甘化阴;桂枝配饴糖,辛甘化阳。中气得健,阴阳平衡,疼痛速止。二诊更方为开胃进食汤。方中六君坐阵中州,健脾理气除湿,配合三香,化湿降逆;莲肉、砂仁、神曲、白蔻,强化了健脾、固肠、敛溃、制酸之功。故服药10剂后,即见体健、食增,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选香砂养胃丸善后。

二、虚实夹杂型

例班某某,男,69岁。忻州市工程公司退休职工。2005年12月11日初诊。

病史及检查:上腹部痞闷,反复疼痛4年。近半年加重。伴烧灼、口干、口苦、大便不畅、食欲不振、嗳气、恶心。舌质偏红,少苔,脉弦细。胃镜检查:胃黏膜皱襞平滑变薄。胃液分析提示:胃液分泌游离酸缺乏。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辨证: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内有郁热。

治法:补气养阴,理气活血,清宣郁热。

方药:胃可舒(自拟方)

黄芪15克 白术15克 山药15克 茯苓10克 枸杞子12克 当归6克 生地10克 白芍15克 赤芍15克 丹参20克 丹皮12克 郁金12克 莪术12克 厚朴10克 龙葵2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乌梅10克 佛手15克 枳壳15克 蛇莓20克 。

水煎取汁,分3次(两天)服。本方随症加减,连服3月共40剂后,疼痛基本消失,症状稳定,食欲佳,体重增,大便畅。将上方10倍量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 ,每日3次,每次1丸,连服6月。

半年后,经山西省人民医院胃镜复查、胃液分析,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按:久病必虚。本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气阴两虚。气虚宜补气,阴虚宜濡润。补气者黄芪、白术、山药、茯苓,重在补脾气;养阴者生地、乌梅、白芍、枸杞子,以养胃阴;久痛必滞,佛手、枳壳、厚朴,理气开滞;久痛必瘀,选丹参、莪术、赤芍、当归、郁金,以活血消瘀;选丹皮、白花蛇舌草、龙葵、蛇莓,凉血解毒,重在清热防癌变。体现了辨证与辨病结合的思路。全方补气养阴以扶正,行气活血解毒以祛邪。体现了扶正驱邪的用药法则。本病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合理,坚持治疗,对萎缩性胃炎有预防、阻断、逆转之效。

辨治体会

1.通腑法贯穿胃病始终。

六腑以通为用。治腑病以通为补。因此,不论病程长短,在辨证选方的基础上,加适量的通腑药物,如通下之大黄、炒莱菔子、神曲、二芽、山楂;理气之木香、枳壳、槟榔。取通则不痛之意。

2.辨证加辨病用药。

辨证选主方,辨病加辅药。是余选方组药的一大法则,如消化性溃疡,在辨证组方中必加制酸护膜药。制酸选乌贼骨、煅瓦楞子、浙贝母;护膜选白及、三七;如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多选黄连、黄芩、双花;慢性胃炎中,属于胃酸减少型,如萎缩性胃炎,胃液分析多有低酸缺酸特点,多选乌梅、五味子、木瓜、山楂,生发胃阴;如为消化性溃疡或糜烂性胃炎,除加生肌药外,还应加郁金、佛手、元胡等行气活血药,改善病灶的血液循环,以利修复。

3.择时服药,以防复发。

脾胃虚弱是胃痛的内因,占胃痛疾病中很大的比例。不少患者在治愈之后,仍会因饮食不当而复发。该病复发时间多在冬春之交,因此,在冬春未病之前,给予健脾益气之药,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

4.守方守法,灵活加减。

临证有一原则,即效不更方。即使是服药不效,只要辨证正确,千万不要更换方药。如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都有一定的见效时限,不能操之过急。只有坚持服药,结合饮食、起居、精神进行适当调理,才可以彻底治愈。

第十一节消渴(糖尿病)

消渴,归属西医糖尿病范畴。其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临证最典型的症状为“三多一少”,但临床上非典型者更为多见。本病应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宜,不论采取何种手段,总以控制血糖,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为目的。

本病中医论治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其主要病机是本虚(气阴虚)、标实(热、痰、瘀)。治疗必须掌握早、中、晚三期。现概述如下:

一、早期:阴液亏损,燥热偏盛阶段

1.症候特点:口渴,多饮,心烦,手足心热,尿黄,大便干燥,多食。舌红,苔黄,脉数等。

2.选方:甘露饮加减。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天冬6克 麦冬15克 元参15克 黄芩15克 炙杷叶15克 石斛12克 枳壳12克 茵陈10克 花粉15克 。

水煎服,每日1剂,服2天停1天。

3.加减:大便干燥加元明粉5~10克 、大黄6~10克 ;消谷善饥加生石膏10~30克 、黄连5~10克 ;兼气虚者,加人参3~5克 、黄芪10~15克 。

按:此期病程较短,体质尚好,阴亏不甚,燥热、湿热突出,治以养阴增液与泄热为主。一般坚持治疗1~3个月。当症状消失,血糖处于稳定时,中药改为丸剂(水丸),坚持服用3~6个月,以巩固疗效。并注意长期定时检查血糖、尿糖情况。

二、中期:气阴两伤,脉络瘀阻阶段

1.症候特点:神疲困乏,肢端麻木、疼痛(灼痛或刺痛),肤燥,性欲淡,视物模糊。舌淡暗或瘀斑,脉虚细涩。

2.选方:

人参6克 山药20克 元参15克 麦冬15克 黄芪30克 五味子15克 熟地12克 生地12克 川芎10克 赤芍20克 泽兰叶20克 水蛭4克 鬼箭羽10克 鸡血藤30克 丹参20克 葛根20克 花粉15克 苍术10克 山萸肉12克 枳壳12克 郁金12克 。

水煎服,1日1剂,连服2剂停1天,再服。

按:此期病程较长,气阴亏损明显,瘀阻证候渐现。故在补气养阴的同时,逐渐加强活血化瘀和祛痰通络之品,以标本兼治。此期宜中西结合并治。既控制血糖,又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三、晚期: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阶段

1.症候特点:腰膝酸软,行走漂浮,五心烦热或四肢不温,或视物模糊,神识迟钝。或表现为恶病质。舌淡暗,脉细数。

2.选方:自拟固本汤。

熟地12克 山药15克 山萸肉15克 人参8克 鹿角胶(兑)5克 龟胶(兑)5克 淫羊藿15克 紫何车胶囊(吞)4粒黄精15克 何首乌15克 熟附子10~15克 。

3.加减:如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手足麻木、肢端怕冷、局部疼痛),加黄芪、桂枝、白芍、鸡血藤、当归尾、木瓜、威灵仙等;并发心脑血管病(胸痹、偏瘫),加瓜蒌、薤白、丹参、菖蒲、郁金、地龙等;心律失常者合生脉饮;并发高血压(出现头痛、肢端麻木),加川牛膝、明天麻、代赭石、羚羊角、珍珠母等;并发肠道病,便秘加熟军、桑椹、紫菀、瓜蒌仁、菟丝子等;泄泻者,当辨证选药;并发肾病(浮肿、蛋白尿),加黄芪、丹参、益母草、白术、茯苓、芡实、炮猬皮、金樱子等;并发重症睑下垂,加黄芪、桂枝、葛根、丹参、枳壳;并发糖尿病足,四妙勇安汤加甲珠、王不留行、漏芦等。

按:此期本虚突出,精、气、神已衰,治以阴阳气血俱补。临证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明并发症的病位、轻重、病性,在基础方“固本汤”的基础上,谨守病机,随证化裁。

此期应中西医结合治疗。平时要坚持体育锻炼,调节情志。对患者要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按照控制饮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节房事、限劳役、慎起居的要求调理。

(0)

相关推荐

  • 白癜饮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白癜风经验 组...

    白癜饮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白癜风经验   组成:黄芪,桃仁.红花,制何首乌.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桔梗,枸杞子.沙苑子.盐补骨脂.白芷.炒苍耳子.浮萍.炒白蒺藜.泽兰.柴胡,甘草   [按]祖国医 ...

  • 中医辨证治疗甲亢的优势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又称甲状腺毒症,简称"甲亢",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及机体代谢增高,表现为心悸.多汗.甲状腺肿.眼症及多食消瘦等的临床综合征.中 ...

  • 通补结合治中风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历代医家认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血衰少为本,痰浊.淤血阻滞经脉等为其标.气血衰少者当补,痰浊.淤血阻滞 ...

  • 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治疗

    文章摘要:朱文举2005-12-1313:20:31中华医药杂志2003年7月第3卷第7期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中医称为"绝经前后诸症".我们以调理肝.脾.肾三脏功能为基础,运用中医辨 ...

  • 胸胁肋痛论治

    肝脉布胁,胆脉循胁.肩下曰膊,膊下曰 , 对腋,腋下曰 , 下曰胁,胁后曰肋,肋下曰季肋,俗名肋稍,季肋下为腰.故胁痛皆肝胆为病,而胆附于肝.凡气血食痰风寒之滞于肝者,皆足致痛.气郁者,大怒气逆,或谋 ...

  • 秦天富    第5章 接诊艺术与技巧

    第5章 接诊艺术与技巧 书签收藏评论目录封面 第一节医者风范 一.表情 面对病人,医生并不该时时微笑,因为你面对的是他人痛苦的面容.脸色温和即可,让人感到亲切最好,决不能给人一种冷面无情的感觉,更不能 ...

  • 秦天富      第6章 临证思维特色

    书签收藏评论目录封面 认识疾病的过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循环反复过程.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都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临床思维过程中的诊断过程 ...

  • 【秦继章:不孕不育及妇科经验方15首】

    秦继章妇科经验方 1.不孕不育方 孕一号丸(胶囊)阴阳两虚. 处方:熟地.酒白芍各一百克,炒川芎.焦白术各五十克,川断二十五克,柴胡十克,丹参八十克,醋香附五十克,吴茱萸二十五克,五味子十克,菟丝子一 ...

  • 始于乾隆,扬名嘉庆,传承至今 细数象庄秦氏妇科“杏林堂” “大、小、老”——脉脉之间有历史

    岐黄文化被尊为中医药文化之起源,<黄帝内经>亦是中华医学之隗宝,那么岐黄之术起源之地的--河南,至今仍有哪些中医传承?本篇,笔者给诸位详细聊一聊被评为"河南三大中医传承" ...

  • 洛阳秦氏妇科

    洛阳秦氏妇科 ,因为一份信任让她收获"喜"悦感谢洛阳秦氏妇科 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总是少不了孩子的笑声相伴,虽然十月怀胎各种煎熬,但是最终拥有自己爱的结晶,那是多少财富都换不来的幸 ...

  • 记“秦氏妇科”秦庆林医生的一次诊断

    记“秦氏妇科”秦庆林医生的一次诊断

  • 洛阳象庄秦氏妇科

    ​秦氏妇科因秦氏祖宅位于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象庄村,故而得名"象庄妇科"."象庄秦氏妇科".由秦氏高祖秦世禄所创,起始于乾隆年间,嘉庆初年便已闻名乡里,传承至今业 ...

  • 秦氏妇科诊室小故事之盆腔炎

    今天来了一位20岁的小患者,分泌物多.平日腰困.小腹痛,做了阴超和白带检查.检查出盆腔积液以及盆腔炎,有杂菌.清洁度不好.这就是体内湿热太大,湿热下注所致.平日应该多多注意卫生,不吃辛辣油炸,寒凉刺激 ...

  • 秦氏妇科诊室小故事之排卵障碍与输卵管积液

    今天一位35+的东北患者,二婚,再加上年龄也不小了,所以急于怀孕.但是检查出排卵障碍加上输卵管积液,症状比较复杂.医生建议还是要做cook手术,或者直接做试管.但是这位患者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不想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