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龙津廊桥,舞水舒龙花桥鼓楼即侗乡
自怀化崇山丘陵西出六十余里,便有一片享誉“金盆”的广袤平坝。米公山,西晃山翠列于北,天雷山绵亘于南。那舞水,沅江犹如两条盘龙,蜿蜒在这一马平川上。这湘西边城,千年侗乡,芷江城依偎于静静的舞水河两岸。这里是湘黔水陆要隘,抗战胜利之城。来到这里,既享江南清秀的风韵,亦观北方风光的雄阔。来到芷江,又能拾掇那“廊桥遗梦”,也可追寻这鼓楼情缘。
站在龙津古渡上,望舞水两岸景色,心里一阵感慨。想起沈从文当年乘船从这里靠岸走上,那有一番细腻而诗意的描写;“.....由河南岸上时,但见河身平远静穆,嘉树四合,绿竹成林,郁郁葱葱,别有一番境界。沿河多油坊,祠堂,房子多有砖砌方形和长方形,与峻拔不群的枫杉相衬,另是一种格局。”如今多有不同,除眼前风姿绰约,雄阔壮美的风雨桥,横跨在碧绿的舞水河上。还有两岸古老民房间多了好些拔地耸立的高楼,真有一番令人赞叹的景象。
芷江,自古就为湘黔交通咽喉,古道要驿。只因舞水阻隔,早先没有桥梁连接,两岸通行都靠船渡过舶去,故称“西关渡”。每逢风雨洪涝,常有船毁人亡事故,停航禁渡更是家常便饭,来往两岸多有不便.....。后建起浮桥,方便了通行运输,但经不起洪水冲毁,屡毁屡修。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芷江城里有寺僧宽云和尚,矢志修桥。他不辞辛劳,四乡募捐,义动遐迩,得银万余两,粮千余担。最初建桥,修石墩十六座,石墩上架长条巨木再横铺杉板,于是城东城西变通途。其形雄伟壮观,“若晴虹将饮,如游龙浮水”,犹如巨龙依傍渡口而起,宽云和尚便以景起名“龙津桥”沿用至今.....。后经明崇祯年间,加盖了桥上阁楼廊亭,就此成了芷江八大景之“龙津春浪”,历经四百年风雨沧桑,流传世代历久弥新......。
淌过多少条侗乡小河溪流,走过了多少次鼓楼花桥。见过那玲珑卓约,古朴优雅的肇兴地扪侗寨廊桥,也见过雄厚壮丽,精美清秀的三江程阳桥.....。从未遇见如此气势壮阔,造型典雅的风雨桥。侗乡就是历来临水依山而居,遇溪河修风雨桥,便于乡野通行过往,村民休闲避雨,成了侗乡民俗风情的一大特征。在这么宽阔江上,修建巨型通道的廊桥,芷江这奇观实属罕见。
龙津廊桥,仅这一眼,足够震撼心灵,惊爆眼球。眼前这芷江龙津风雨桥,堪称天下第一侗族花桥,据说比起著名的程阳桥长出一倍多,曾被收录进世界吉尼斯之最。这一座横跨江面由亭楼阁廊组成的廊桥,全长将近250米,壮观恢弘,宛若长龙卧波。深蓝色的琉璃瓦嵌顶,褐色木结构廊道,白色的檐口,凸显侗族建筑的特色。那耸立的七座亭楼如塔,犹如鹤立,沉静矜持,大气舒展中透出几分灵动婉约,散发浓浓的侗族建筑艺术气息和古典风韵。
站在镇河之宝犀牛铜雕前,左拍右看,久久也不愿挪开脚步,仿佛是欣赏一件旷世珍宝一般...。远观,与隐约群山相衬,山似桥之影。近看,于两岸吊脚楼辉映,如若一幅秀美的湘西风俗画。每看一眼,都为这风雨长桥的雄姿所倾倒,每想一下,亦为这古代传奇的历史所沉醉.....。
来这龙津廊桥,不仅为侗族高超的建桥艺术所钦佩,更为那这花桥暖暖的烟火气,满满的市井味所感动.....。这活得生动的廊桥,从头至尾,走上一趟,犹似走进古建艺术的大观园,满目奇异的木制结构,榫茆相接,梁柱相叩,层叠错落,立体交叉,令人眼花缭乱。整座廊桥架构没有一寸铁钉螺丝,更有甚者,偌大的工程竟没有画下一纸工程图样,据说那主持建造的掌墨师,竟是小学都没毕业的地地道道侗族民间工匠。如此浩大工程,这般艺术独具,还有人匠众多,竟是毫发未伤,堪称奇迹。彰显出民间的勤劳和智慧,叹谓这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走在这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间,犹如徜徉在熙攘的市井街坊中,廊桥两边商贾云集,摊贩成堆,人皆誉之“一座廊桥半里市”。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流连,这声色缤纷的吆喝,惹人驻足。虽不见得什么好货,却能接一番乡土地气,亦可玩一份人间烟火.....走过这里,可寻一爿凉亭品茗小憩,也可登一层阁楼临风观景,甚至桥上那一间牙科,能为人消炎祛痛.....。抬眸浅望那“普济安澜”题匾,随人头攒动,熙来攘往,心不由沉浸在这一片祥和的时光里。
离桥不远,去了美丽壮观的万和鼓楼群,于江畔林荫下,望晚霞渐渐染红了龙津的倩影.....。寻一处傍水的客栈留宿,不知可否,侗乡良宵美辰,今夜拾一帘廊桥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