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菜根谭:苦中有乐,得意生悲!

2017-05-12 12:36

苦中有乐,得意生悲

原文: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译文:人们在苦心追求时,因为感受到追求成功的喜悦而觉得乐趣无穷;人们在得意时,因为面临着顶峰过后的低谷,往往潜藏着失意的悲哀。

人的一生,或多或少,总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面对人生的起伏,真正的高手都是那些能以平常心牢牢地驾驭人生这匹烈马的人。但凡能苦中作乐、能在得意之时而做到不忘形的人,都拥有一颗平常心。平常心就是一个人心灵中最美丽的地盘和最上乘的人生哲学。拥有这颗心的人,无论人生几分沉浮都会像一个凡人那样活着,像一个诗人那样体验,像一个哲人那样思考。

其实,人生宠辱有时只是一种表象,从人生的长远来看,宠是得意的总表象,辱是失意的总表象。当一个人在成名立功时,除非平素具有淡泊名利的修养,否则一般都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这就是所谓的“得意忘形”。

古时候,有一个老童生考秀才,胡子都白了,仍没考取。有一年,他正好与儿子同科应考。到了发榜的那一天,他正在屋里洗澡,儿子看榜回来,高兴地报喜:“父亲,我已考取了。”老童生在屋里一听,便大声呵斥:“考取一个秀才算得了什么,这样沉不住气!”儿子一听,吓得不敢大叫,便轻轻地说:“父亲,你也取了。”老童生一听,忘了自己光着身子连衣服还没穿上,忙打开房门,大声呵斥:“你怎么不早说!”

这便是“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的极端事例。

宠辱是常常交替的,于是,人们常感到“世态炎凉”,感到人际交往的势利。比如有人在台上时,不少人都巴结他,门前是车水马龙,拜访的人络绎不绝;而一旦下台,就门可罗雀,无人理睬。

其实,人与人的交往和交流,纯粹只讲道义,不顾势利,是不可能的。势利是其常态。物以稀为贵,此所谓的道义反而显得难能可贵了。

战国时,名将廉颇的“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史记》所载,廉颇失势之时,他的门客全都走了。当朝廷又复用他为大将后,门客又都回来了。他愤怒地吼道:“你们都滚!”门客却笑着说:“您怎么到现在才知道,天下都是势利之交,您有权势,并养得起我们,我们当然都来追随您;您一失势,我们当然要散去,这是世道的当然道理,您难道连这点也看不到吗?”

诸葛亮有一句名言,可作为人们学习修养的最好的座右铭:“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这句名言的意思是,势利之交,是难以长远的。真正的友情,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在我们得意时,真正的朋友不助长我们的得意;在我们失意时,真正的朋友绝不会将我们舍弃,同甘苦共患难,友谊反而在患难中越来越牢固。所以说,无论是我们对别人,还是别人对我们,拥有豁达的平常心,不仅能做到宠辱不惊,还能做到面对毁誉不动心。

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意思是说,听了谁毁人,谁誉人,自己不要立刻下断语。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有人攻讦自己或恭维自己,都不要去管。如果一个人这样做了就会“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也不会生失意之悲”。

宠辱不惊,对外界的毁誉、对人生起伏都怀一颗平常心。便是一种圣人境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做好自己、看淡外界是非可以帮助我们在飞速变化的时代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别人的赞誉,少受几分,心境就不会飘飘然;对别人的批评,多些反省,我们就不会耿耿于怀。同样的道理,遇到人生的嘉奖,不要得意忘形,遇到生活的坎坷,不要妄自菲薄,既然我们已经尽力而为了,就不要强迫自己符合外界的框架。这样去做,我们就可以避免在得意时,生出失意之悲,在苦心时,丧失生活的乐趣。

原文阅读 | 诗歌鉴赏 | 名家解读 | 原创解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