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译注集注-复

卦二十四坤上震下

【原文】《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今注】复:卦名。有复返,还归之义。疾:疾病,亦有解“疾”为快速者,然以“无疾”与“无咎”对文看,当以解“疾”为疾病妥。朋,朋友。反,返。复,还。七日来复:此句古今有多种解释,主要有:1,阳气始,终于《剥》,至阳气来《复》,需经七日。2,以五月《姤》卦一阴生,至十一月《复》卦,一阳生。凡经七爻,历七次变化。3,以《坎》、《震》、《离》、《兑》四正卦,每卦六爻,每爻主一节气,其余六十卦,共三百六十爻,分主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四分日之一,因而一卦主六日七分,即:3651/4日×1/60=67/80日此近七日,即“七日”之源。4,以十月末,纯《坤》用事,《坤》卦将尽,则《复》阳来,隔《坤》一卦六爻为六日,《复》来成《震》,一阳爻生共为七日。以上四说,以第一说为胜。

【今译】复:亨通,出入无疾病,朋友来无灾咎。返还其道,需经七日往者复来,故利有所往。

《复卦》象征复归:亨通顺利。阳气从下面产生而逐渐向上行进没有阻碍,朋友前来也没有灾难危害。返回复归有一定的运动规律,经过七天就会前来复归。利于前去行事。

【周易正义】

24震下坤上。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疏]正义曰:“复亨”者,阳气反复而得亨通,故云“复亨”也。“出入无疾”者,出则刚长,入则阳反,理会其时,故无疾病也。“朋来无咎”者,朋谓阳也。反复众阳,朋聚而来,则“无咎”也。若非阳众来,则有咎,以其众阳之来,故“无咎”也。“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者,欲速反之与复而得其道,不可过远。唯七日则来复,乃合於道也。“利有攸往”者,以阳气方长,往则小人道消,故“利有攸往”也。

【集解】复:亨。何妥曰:复者,归本之名。群阴剥阳,至于几尽,一阳来下,故称反复。阳气复反,而得交通,故云“复亨”也。

出入无疾,朋来无咎。虞翻曰:谓出震成乾,入巽成坤。坎为疾,十二消息,不见坎象,故“出入无疾”。兑为朋,在内称来;五阴从初,初阳正息而成兑,故“朋来无咎”矣。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案:易轨:一岁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以坎、震、离、兑四方正卦,卦别六爻,爻生一气。其余六十卦,三百六十爻,爻主一日,当周天之数,余五日四分日之一,以通闰余者也。剥卦阳气尽于九月之终,至十月末,纯坤用事。坤卦将尽,则复阳来。隔坤之一卦六爻。为六日。复来成震,一阳爻生,为七日。故言“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是其义也。天道玄邈,理绝希慕,先儒已论,虽各指于日月,后学寻讨,犹未测其端倪。今举约文,略陈梗概,以候来悊,如积薪者也。

利有攸往。虞翻曰:阳息临成乾,小人道消,君子道长,故“利有攸往”矣。

【朱熹注】震下坤上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复,阳复生于下也。剥尽则为纯坤,十月之卦,而阳气已生于下矣。积之踰月,然后一阳之体始成而来复,故十有一月,其卦为复,以其阳既往而复反,故有亨道。又内震外坤,有阳动于下而以顺上行之象。故其占又为已之出入,既得无疾,朋类之来,亦得无咎。又自五月姤卦一阴始生,至此七爻而一阳来复,乃天运之自然,故其占又为反复其道。至于七日,当得来复,又以刚德方长,故其占义为“利有攸往”也。“反复其道”,往而复来,来而复往之意。七日者,所占来复之期也。

【原文】《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今注】此释《复》卦卦名与卦辞之义。刚反“《复》卦一阳居五阴之下,象阳经阴剥落而复返于初。动而以顺行:《复》卦下震为动,上坤为顺。七日来复:称儒多解,主要有:一阳气始,终于《剥》,至阳气来《复》,需经七月,刚长:《复》卦一阳居下有上长之势。天地之心,指天地生物之心,《系辞》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生物之心在于动,“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复》卦一阳初动于下,故“复其见天地之心。”

【今译】《彖传》说:复“亨通”,阳刚复返于初。动则顺时而行。所以“出入没有疾病,朋友来而无咎害”。“往来反复其道,经七日而来归于初”,这是天道的运行。“利有攸往”,是因阳刚盛长。从复卦中,大概可以显现天地运行的规律吧!

【周易正义】《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

[注]入则为反,出则刚长,故“无疾”。疾犹病也。

“朋来无咎”,

[注]“朋”谓阳也。

[疏]“彖曰”至“无咎”。正义曰:“复亨”者,以阳复则亨,故以亨连复而释之也。“刚反动而以顺行”者,既上释“复亨”之义,又下释“出入无疾朋来无咎”之理,故云“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也。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

[注]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

[疏]正义曰:“阳气始剥尽”,谓阳气始於剥尽之后,至阳气来复时,凡经七日。观《注》之意,阳气从剥尽之后,至於反复,凡经七日。其《注》分明。如褚氏、庄氏并云“五月一阴生,至十一月一阳生”,凡七月。而云“七日”,不云“月”者,欲见阳长须速,故变月言日。今辅嗣云“剥尽”至“来复”,是从尽至来复,经七日也。若从五月言之,何得云“始尽”也?又临卦亦是阳长而言八月,今《复卦》亦是阳长,何以独变月而称七日?观《注》之意,必谓不然,亦用《易纬》六日七分之义,同郑康成之说。但於文省略,不复具言。案《易纬稽览图》云:“卦气起中孚。”故离、坎、震、兑,各主其一方,其余六十卦,卦有六爻,爻别主一日,凡主三百六十日。馀有五日四分日之一者,每日分为八十分,五日分为四百分四分日之一又为二十分,是四百二十分。六十卦分之,六七四十二卦,别各得七分,是每卦得六日七分也。剥卦阳气之尽在於九月之末,十月当纯坤用事。坤卦有六日七分。坤卦之尽,则复卦阳来,是从剥尽至阳气来复,隔坤之一卦六日七分,举成数言之,故辅嗣言“凡七日”也。“反复”者,则出入之义。反谓入而倒反复谓既反,之后复而向上也。

天行也。

[注]以天之行,反覆不过七日,复之不可远也。

[疏]正义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者,以天行释“反复其道七日来复”之义。言反之与复得合其道。唯七日而来复,不可久远也。此是天之所行也。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也。

“利有攸往”,刚长也。

[注]往则小人道消也。

[疏]正义曰:“以刚长”释“利有攸往”之义也。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注]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也。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矣。

[疏]“复见天地之心乎”。正义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者,此赞明复卦之义。天地养万物,以静为心,不为而物自为,不生而物自生,寂然不动,此天地之心也。此复卦之象,“动”息地中,雷在地下,息而不动,静寂之义,与天地之心相似。观此复象,乃“见天地之心”也。天地非有主宰,何得有心?以人事之心,讬天地以示法尔。注“复者反本之谓也”至“未获具存矣”。正义曰:“复者反本之谓也”者,往前离本处而去,今更反於本处,是“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本”谓静也。言天地寂然不动,是“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天地之动,静为其本,动为其末,言静时多也,动时少也。若暂时而动,止息则归静,是静非对动,言静之为本,自然而有,非对动而生静,故曰“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语则声之动,默则口之静,是不语之时,恒常默也。非是对语有默以动静语默,而地别体,故云“非对”也。云“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者,此言天地之动也。言“寂然至无是其本矣”者,凡有二义:一者万物虽运动於外,而天地寂然至於其内也。外是其末,内是其本,言天地无心也。二者虽雷动风行,千化万变,若其雷风止息,运化停住之后,亦寂然至无也。“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者,凡以无为心,则物我齐致,亲疏一等,则不害异类,彼此获宁。若其以有为心,则我之自我,不能普及於物,物之自物,不能普赖於我,物则被害,故“未获具存”也。

【子夏注】阳反入于下而复其所出,而动以顺行,出入而无间,何疾之有。一阳长而羣阳至焉,君子之道通也。其何咎乎。易六位而成文也。乾之姤,剥。阳之初九,阳道消也。极六位而反于坤,之复其数七日,其物阳也。阳统阴之理也。阳虽消而复之,不逺之而不絶也。其天道之行欤,反而复行其道也。刚长也,君子可以利攸往矣。夫易者,易也。刚柔相易,运行而不殆也。阳为之主焉,阴过则阳灭,阳复则阴剥,昼复则夜往,夜至则昼往,无时而不易也。圣人是以观其变化生杀也,往而复之也。而无差焉,谓阳生而为天地之心,天地之心与物而见也。将求之而不可得也。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圣人之与天地并也。以万物为之心也。何已心之往哉,故有以求之不至矣。无以求之,亦不至矣。是圣人无而有之,而易行乎。其中矣,可无辨乎。

【集解】《彖》曰:复亨,虞翻曰:阳息坤,与垢旁通。刚反交初,故“亨”。

刚反动,而以顺行,虞翻曰:刚从艮入坤,从反震,故曰“反动”也。坤顺震行,故“而以顺行”。阳不从上来反初,故不言刚自外来。是以明不远之复,入坤出震义也。

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侯果曰:阳上出,君子道长也。阴下入,小人道消也。动而以行,故“出入无疾,朋来无咎”矣。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虞翻曰:谓乾成坤,反出于震而来复,阳为道,故“复其道”。刚为昼日。消乾六爻。为六日。刚来反初,故“七日来复,天行也”。侯果曰:五月天行至午阳复而阴升也;十一月天行至子,阴复而阳升也。天地运往,阴阳升复,凡历七月,故曰“七日来复”。此天之运行也。豳诗曰:一之曰觱发,二之日栗烈。一之日,周之正月也;二之日,周之二月也。则古人呼月为日明矣。

利有攸往,刚长也。荀爽曰:利往居五,刚道浸长也。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虞翻曰:坤为复。谓三复位时,离为见,坎为心。阳息临成泰,乾天坤地。故“见天地之心”也。荀爽曰:复者,冬至之卦。阳起初九,为天地心。万物所始,吉凶之先,故曰“见天地之心”矣。

【朱熹注】「复,亨」。刚反,刚反则亨。

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以卦德而言。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阴阳消息,天运然也。

「利有攸往」,刚长也。以卦体而言,既生则渐长矣。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在人则为静极生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程子论之详矣。而邵子之诗亦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牺。”至哉,言也,学者宜尽心焉。

【原文】《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今注】此释《复》卦卦爻之象。雷在地中:《复》下震上坤,震为雷在下,坤为地在上,故“雷在地中”。至日闭关:古俗至日冬至、夏至闭塞关口。冬至日阴之复,夏至日阳之复,故二至日有复象。而依卦气之说。《复》卦正当“冬至”。《象》既称“至日闭关”,或许作《象》之际已有卦气之说。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商人旅客不行于道路,君王不省视四方之事,此是说在《复》卦一阳之微居下之时,上商旅安静。如《白虎通·诛伐篇》所言:“冬至日所以休兵,不举事,闭关,商旅不行,何?此日阳气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扶助微气,成万物也。”商,商人。资货而行曰商。旅,旅客。行于途者曰旅。后,指君。方,四方之事。王弼注:“方,事也。”

【今译】《象传》说:雷动在地中,《复》卦之象。先王效此在至日闭塞关口,商人旅客不得行走于途,君王不省视四方之事。

《复卦》的卦象是,震雷下坤地上,为雷在地中、阳气微弱地活动之表象,因而象征复归;从前的君主在阳气初生的冬至这一天关闭关口,使商人旅客停止活动,不外出经商、旅行,君主自己也不巡行视察四方。

【周易正义】《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注]方,事也。冬至,阴之复也。夏至,阳之复也。故为复则至於寂然大静,先王则天地而行者也。动复则静,行复则止,事复则无事也。

[疏]“《象》曰”至“后不省方”。正义曰:“雷在地中复”者,雷是动物,复卦以动息为主,故曰“雷在地中”。“先王以至日闭关”者,先王象此复卦,以二至之日闭塞其关,使商旅不行於道路也。“后不省方”者,方,事也。后不省视其方事也。以地掩闭於雷,故关门掩闭,商旅不行。君后掩闭於事,皆取“动息”之义。注“方事也”至“事复则无事也”。正义曰:“方,事”者,恐“方”是四方境域,故以“方”为事也。言至日不但不可出行,亦不可省视事也。“冬至阴之复,夏至阳之复”者,复谓反本,静为动本。冬至一阳生,是阳动用而阴复於静也。夏至一阴生,是阴动用而阳复於静也。“动复则静,行复则止,事复则无事”者,动而反复则归静,行而反复则归止,事而反复则归于无事也。

【子夏注】冬至阳潜,动于地中也。帝王者,体化合乾,故至日闭关絶行。不务察事,以象潜之勿用与时之,更始也。

【集解】虞翻曰:先王谓乾初。至日冬至之日。坤阖为闭关。巽为商旅,为近利市三倍,姤巽伏初,故商旅不行。姤象曰:后以施命诰四方。今隐复下,故后不省方,复为阳始,姤则阴始。天地之始,阴阳之首。已言先王,又更言后,后,君也。六十四卦,唯此重耳。

宋衷曰:商旅不行,自天子至公侯,不省四方之事,将以辅遂阳体,成致君道也。制之者,王者之事。奉之者,为君之业也。故上言先王而下言后也。

【朱熹注】安静以养微阳也。月令,是月斋戒掩身,以待阴阳之所定。

【原文】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今注】祗zhi,大、多。帛《易》“祗”作“提”。“提”为“褆ti”字之借,“祗”、“提”、“褆”古时通。不远之复:经文原为“不远复”,是指失去不远即返回。以修身:初九一阳始生于下,象知不善而复返,以此修身改过。即《系辞》所言:“复以自知。”

【今译】初九:不远就返回,没有造成大的悔恨。故开始即吉利。

刚刚开始行动,就能知过必改、复归正道,这样就不会发生灾祸,也不会出现内心的悔恨,必然会获得大吉大利。

《象传》说:“不远就复返”,可以修正其身。

“刚刚开始行动,就能有知过必改、复归正道的表现”,说明能注意自身修养。

【周易正义】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注]最处复初,始复者也。复之不速,遂至迷凶,不远而复,几悔而反,以此修身,患难远矣。错之於事,其始庶几乎?故“元吉”也。

[疏]正义曰:“不远复”者,最处复初,是始复者也。既在阳复,即能从而复之,是迷而不远,即能复也。“无祗悔元吉”者,韩氏云:“祗,大也。”既能速复,是无大悔,所以大吉。

《象》曰:“不远”之复,以脩身也。

[疏]正义曰:“释不远之复”也。所以不远速复者,以能脩正其身,有过则改故也。

【子夏注】阳生也,复于初也。修身之道,生非而复,复之不逺也。不适于邪也。得大吉矣。

【集解】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崔觐曰:从坤反震,而变此爻,不远复也。复而有应故获“元吉”也。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侯果曰:祗,大也。往被阴剥,所以有悔。觉非远复,故无大咎。以此修身,颜子之分矣。

【朱熹注】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一阳复生于下,复之主也。祗,抵也。又居事初,失之未远,能复于善,不抵于悔,大善而吉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原文】六二,休复,吉。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今注】休:一说休止,一说美、喜、喜庆。此为休止停止活动或运转。以下仁:六二之阴上无阳而下亲附于初九之阳。初阳为仁。《文言》“元,善之长也。”又曰:“君子体仁以长人。”故知元初为仁。

【今译】六二:休止失误而复返正道,吉利。完满而归,吉利

以真善美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和目标,虽然有时会走弯路,但是,只要能够复归正道,就必然获得吉祥。

《象传》说:“休止失误而复返”,下顺仁人。

“休复之吉”,是因为六二能够向下亲近具备仁德的人。

【周易正义】六二:休复,吉。

[注]得位处中,最比於初。上无阳爻以疑其亲,阳为仁行,在初之上而附顺之,下仁之谓也。既处中位,亲仁善邻,复之休也。

[疏]正义曰:得位处中,最比於初,阳为仁行,已在其上,附而顺之,是降下於仁,是休美之复,故云“休复吉”也。以其下仁,所以“吉”也。故《象》云“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子夏注】阳生也,仁也。二得位而归复之,阴之道不行,而得其息矣。得仁而行吉之道也。

【集解】王弼曰:得位居中。比初之上,而附顺之下,仁之谓也。既处中位,亲仁善邻,复之休也。

【朱熹注】六二,休复,吉。柔顺中正,近于初九而能下之。复之休美,吉之道也。

【原文】六三,频复,厉,无咎。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今注】频,帛《易》作“编”有频繁之义。其义无咎:六三过中失位,处下体震动之极,故有危厉,但因能复返正道,故此爻爻辞之义为“无咎”。

【今译】六三:频繁地复返正道,有危厉,无咎。

屡次犯错误却又能屡次改正过错、复归正道,这样虽然有危险,但是最终却不会遇到灾祸。

《象传》说:“频繁复返有危厉”,其义为“无咎”。

“频复之厉”,但毕竟能够改过从善,复归正道,所以最终却不会遇到灾祸。

【周易正义】六三:频复,厉无咎。

[注]频,频蹙之貌也。处下体之终,虽愈於上六之迷,巳失复远矣,是以蹙也。蹙而求复,未至於迷,故虽危无咎也。复道宜速,蹙而乃复,义虽无咎,它来难保。

[疏]“《象》曰休复之吉”至“无咎”。正义曰:“频复”者,频谓频蹙。六三处下体之上,去复稍远,虽胜於上六迷复,犹频蹙而复,复道宜速,谓蹙而求复也。去复犹近,虽有危厉,於义无咎。故《象》云“义无咎”也。注“频蹙之貌”至“它来难保”。正义曰:“义虽无咎,它来难保”者,去复未甚大远,於义虽复无咎,谓以道自守,得“无咎”也。若自守之外,更有他事而来,则难可保此无咎之吉也。所以《象》云“义无咎”,守常之义得无咎也。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子夏注】极于下体逺之复也,危而忧之,频而复之,茍知复也。虽危何咎。

【集解】六三:频复,厉,无咎。虞翻曰:频蹙也。三失位,故“频复,厉”。动而之正,故“无咎”也。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侯果曰:处震之极,以阴居阳,惧其将危,频蹙而复,履危反道,义亦无咎也。

【朱熹注】六三,频复,厉,无咎。以阴居阳,不中不正,又处动极,复而不固,屡失屡复之象。屡失故危,复则无咎,故其占又如此。

【原文】六四,中行独复。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今注】中行,由道路正中行走。以从道:六四之阴处上体坤之下,得正应初,故可用顺从之道。坤为顺从。

【今译】六四:行道路正中,独自复归。

位居阴爻的正中,独自专一地复归正道。

《象传》说:“于道路正中而行独自复归”,可以顺从其道。

“位居阴爻的正中,独自专一地复归正道”,说明是为了奉行追随正道。

【周易正义】六四:中行独复。

[注]四上下各有二阴而处厥中,履得其位而应於初,独得所复,顺道而反,物莫之犯,故曰“中行独复”也。

[疏]“《象》曰”至“中行独复”。正义曰:“中行独复”者,处於上卦之下,上下各有二阴,巳独应初,居在众阴之中,故云“中行”。独自应初,故云“独复”。从道而归,故《象》云“以从道也”。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子夏注】诸阴或复利仁,而行也。四自应之,安仁而适也。时有其复,异于上,下行能得中,复以至于道也。

【集解】虞翻曰:中谓初。震为行。初一阳爻,故称“独”。四得正应初,故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俗说以四位在五阴之中,而独应复,非也。四在外体,又非内象,不在二五,何得称“中行”耳?

【朱熹注】六四,中行独复。四处群阴之中,而独与初应,为与众俱行,而独能从善之象。当此之时,阳气甚微,未足以有为,故不言吉,然理所常然,吉凶非所论也。董子曰:“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于剥之六三及此爻见之。

【原文】六五,敦复,无悔。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今注】敦dun,敦促。亦有解敦厚者。当以前说为胜。中以自考:六五居中,故有中德而能察其过。考,察。又说为“成”,皆可通。

【今译】六五:敦促而复返,无悔恨。

敦厚忠实地复归正道,内心不会有什么后悔。

《象传》说:“敦促复返而无悔”,居中处尊,自我成就善道。

“敦厚忠实地复归正道,内心不会有什么后悔”,是因为六五爻虽然远离阳刚,但却能够反省考察自己的言行以完善自我,通过这样的途径,促成自己返回正道。

【周易正义】六五:敦复,无悔。

[注]居厚而履中,居厚则无怨,履中则可以自考,虽不足以及“休复”之吉,守厚以复,悔可免也。

[疏]正义曰:“敦复无悔”者,处坤之中,是敦厚於复,故云“敦复”。既能履中,又能自考成其行。既居敦厚物,无所怨,虽不及六二之“休复”,犹得免於悔吝,故云“无悔”也。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疏]正义曰:释“无悔”之义。以其处中,能自考其身,故“无悔”也。

【子夏注】逺阳过,应悔之道也。安而守中,志能自考也。自考也者,穷其理而尽其性也。故逺以复之,厚于德也。故无咎矣。

【集解】侯果曰:坤为厚载,故曰“敦复”。体柔居刚,无应失位,所以有悔。能自考省,动不失中,故曰“无悔”矣。

【朱熹注】六五,敦复,无悔。以中顺居尊,而当复之时,敦复之象,无悔之道也。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考,成也。

【原文】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今注】眚sheng,此指灾害。以,及。不克征,不能出兵征战。反君道:先儒有异议:1上六之阴居上,远离初爻之阳,故上六与初九反道而行。“反君道”即与初阳之道反。2上六之阴穷极而将生阳,故复返君道。君道即阳道。观其文义,当以第二说为胜。

【今译】上六:入迷途而求复返迷路难返,凶险,有灾害。用以行师作战出兵作战,最终将有大败,危及国君,有凶险,以至于十年不能出兵征战讨伐恢复作战能力

犯了错误,仍然执迷不悟,不知悔改复归正道,这样必然凶险,会有天灾人祸不断降临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用兵作战,终将一败涂地;用于治国,国君遭受凶险。这样的状况会一直持续下去,长达十年之久,国家不能振兴。

《象传》说:“迷途而复返”有“凶”,乃复返君道。

“犯了错误,仍然执迷不悟,不知悔改复归正道所产生的凶险”,是由于违背为君之道的缘故。

【周易正义】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注]最处复后,是迷者也。以迷求复,故曰“迷复”也。用之行师,难用有克也,终必大败。用之於国,则反乎君道也。大败乃复量斯势也。虽复十年修之,犹未能征也。

[疏]“上六迷复凶”至“不克征”。正义曰:“迷复凶”者,最处复后,是迷闇於复。“以迷求复”,所以“凶”也。“有灾眚”者,闇於复道,必无福庆,唯有灾眚也。“用行师终有大败”者,所为既凶,故用之行师,必无克胜,唯“终有大败”也。“以其国君凶”者,以,用也。用此迷复於其国内,则反违君道,所以凶也。“至于十年不克征”者,师败国凶,量斯形势,虽至十年犹不能征伐。以其迷闇不复,而反违於君道,故《象》云“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子夏注】复阳于下,其道未着,阴求复之者,或利之而复,或自考而复,皆心自复非阳力之能制也。至于上逺之极也,不能自复,不知阳之仁也,故据众之上,迷其复凶之灾也。虽用众必大败也,以其不往时而反于尚君之道也。至于穷数而不能征也。

【集解】上六:迷复,凶、有灾眚。虞翻曰:坤冥为迷,高而无应,故“凶”。五变正时,坎为灾眚,故“有灾眚”也。

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虞翻曰:三复位时,而体师象,故“用行师”。阴逆不顺,坤为死丧,坎流血,故“终有大败”。姤乾为君灭藏于坤,坤为异邦,故“国君凶”矣。荀爽曰:坤为众,故“用行师”也。谓上行师,而距于初。阳息上升,必消群阴,故“终有大败”。国君,谓初也。受命复道,当从下升。今上六行师,王诛必加。故“以其国君凶”也。

至于十年不克征。虞翻曰:坤为至,为十年。阴逆坎临,故“不克征”。谓五变设险,故帅师败丧,君而无征也。何妥曰:理国之道,须进善纳谏。迷而不复,安可牧民?以此行师,必败绩矣。败乃思复,失道已远。虽复十年乃征,无所克矣。案:坤为先迷,故曰“迷复”。坤又为师象,故曰“行师”。坤数十,十年之象也。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虞翻曰:姤乾为君,坤阴灭之,以国君凶,故曰“反君道”也。

【朱熹注】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以阴柔居复终,终迷不复之象,凶之道也,故其占如此。以,犹及也。

(0)

相关推荐

  • 易经六十四卦第二十四卦:复卦正解-地雷复(坤上震下)

    地雷复卦 地位:少阴|人位:老阴|天位:老阴|错卦:天风姤|综卦:山地剥|交互卦:坤为地错卦:天风姤.综卦:山地剥.交互卦:上坤下坤成:坤为地.地位:少阴.人位:老阴.天位:老阴.序卦传:物不可以终尽 ...

  • 《易经》-复卦

    我们知道,乾坤两卦是万物的父母.因为没有乾坤,也就是没有天地,那万物就生长不出来.屯卦代表的是万物的创始和演化.复卦代表什么呢?复卦代表的就是万物的再生和重生.就像秋冬的野草,不是被牛羊吃光了,就是被 ...

  • 《易经》导读(五十一)——第24卦《复》卦(上)

    复卦第二十四:震下坤上(地雷复) [原文]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 ...

  • 24地雷复:改错得重生

    阴阳消长是自然规律.剥卦表明,阴可以剥阳,但不能剥尽.剥到极处,走到极点,阳便要复生.由剥而复,一阳复始,大地重现生机.所以,剥卦之后是复卦. 复卦卦辞:"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 ...

  • 26-大易粹言卷二十四

    宋 方聞一 編 [震下坤上] 伊川先生曰復序卦物不可以終盡剥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物无剥盡之理故剥極則復來[一无來字]隂極則陽生陽剥極於上而復生於下窮上而反下也復所以次剥也為卦一陽生五隂之下隂極而陽復也 ...

  • 《易经》译注集注-姤

    姤(卦四十四)乾上巽下 [原文]<姤>:女壮,勿用取女. [今注]姤gou:卦名.亦有作"遘gou"者,有相遇之义.卦象一阴五阳,一女而遇五男,故名为<姤> ...

  • 《易经》译注集注-渐

    渐(卦五十三)巽上艮下 [原文]<渐>:女归吉,利贞. [今注]渐:卦名,有进之义.<咸>为娶女之占,<渐>是嫁女之卦.归,嫁. [今译]渐:女子出嫁,吉,利于守正 ...

  • 《易经》译注集注-未济

    未济(卦六十四)离上坎下 [原文]<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今注]未济:卦名."济"为渡水,引申为成功,未济之义与"既济"相反,指 ...

  • 《易经》译注集注-既济

    既济(卦六十三)坎上离下 [原文]<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今注]既济:卦名.既,已.尽.济,本意为渡水,引申为成功,成就.亨小,即小亨.贞,正. [今译]既济:有小的享通,宜于 ...

  • 《易经》译注集注-小过

    小过(卦六十二)震上艮下 [原文]<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今注]小过:卦名."过"有经过,超过之意.引申为过渡.过失. ...

  • 《易经》译注集注-中孚

    中孚(卦六十一)巽上兑下 [原文]<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今注]中孚:卦名.信发于中谓中孚.孚,信.豚tun,小猪. [今译]中孚:用豚鱼祭祀则吉,利于涉越大河,利于守正. ...

  • 《易经》译注集注-节

    节(卦六十)坎上兑下 [原文]<节>:亨.苦节,不可贞. [今注]节:卦名.卦象似竹节,故卦中有蓍shi草竹枚之节义,又有节制,节省义.○苦节不可贞:此爻古人多解作:过于苦的节省不可以为正 ...

  • 《易经》译注集注-涣

    涣(卦五十九)巽上坎下 [原文]<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今注]涣:卦名.解为"离",水流散也.先儒多以披离解散为解.但由整个卦爻辞观之,"涣 ...

  • 《易经》译注集注-兑

    兑(卦五十八)兑上兑下 [原文]<兑>:亨.利贞. [今注]兑:卦名.帛<易>作"夺","兑""夺"音近通假.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