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吃饭前有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很难,照样没门!

在古代,想毒死一个正儿八经的实权皇帝,难度系数很大。

为啥?因为多的是人当替死鬼,给皇帝筑起一道道试毒防线。

影视剧里常见的那个在皇帝用膳前,每道菜都要尝上一口,用生命来试毒的“尝膳太监”,只是摆在明面上的最终端一环。

我们先来圈定一下,如果给皇帝下毒,古人有哪些见血封喉的配方可以选择。

古代的毒药,一般分为化学毒药和生物毒药。

化学毒药,出镜率最高的当属“砒霜”和“慢药”,这两款传统毒药《水浒》里都有出现。

武大郎就是潘金莲用砒霜给毒死的。发作起来很快,喝下去肚子剧痛,整个人不断打滚,王婆和潘金莲用被子捂住武大郎的头,一分钟不到就蹬腿。打开一看,七窍流血,死得很难看。

死在慢药下的,可就多了,卢俊义、宋江、花荣、李逵,不仅毒一个死一个,还有延迟发作的功效,给下毒者制造了狡辩的借口。

根据卢俊义“坠了腰子”的中毒症状,慢药应当就是重金属水银。

水银的获取,在古代很方便。早在秦朝,就有了开掘丹砂矿大规模提炼水银的技术,产地就在四川南部。秦始皇的地宫中就有巨量水银制成的“江河大海”,现代考古勘探得出的数据,已经证明了司马迁对秦陵地宫的记载。

至于生物毒药,常听到的有“鸩酒”、“鹤顶红”、“牵机药”。

鸩酒是用鸩鸟羽毛浸泡制成的毒酒。鹤顶红顾名思义,就是丹顶鹤头顶上那块红色肉瘤里提取的毒素。

根据影视剧的描述,中了鸩酒与鹤顶红的毒,发作起来很快,除了还珠格格里那个被蝴蝶吸出鹤顶红毒液的香妃,很少看到有生还的剧情。

注意文史君的措辞,影视剧!剧情!!

正儿八经的历史记载中,压根儿就没有确切被鸩酒和鹤顶红毒杀的案例。所以这两款毒药,估计只是古人的艺术创造,搞出“饮鸩止渴”这类词,有那么个主观的意思,并不一定是真实。

好比“狼狈为奸”,狼群的活动规律,跟狈压根没关系,奸什么奸?骂骂人的话罢了。

但是,有关牵机药的使用,历史上可就有个大人物,是的的确确死在宋太宗赵光义赐予的这款毒药上面。

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因为李煜有名,跟着毒死他的牵机药也变得有知名度起来。

牵机药,就是中药马钱子,服食后会导致人体剧烈抽搐,过程十分痛苦,整个人头部和脚板勾在一处,形状像“牵机”,所以得了个牵机药的外号。

北宋的牵机长啥样?没概念,大家就想象成餐桌上大虾,被煮熟后弓起的样子吧。

还有一些动物毒素,比如蛇、蝎子、河豚,古人获取起来也不难。

但是,这些动物毒素本质上是一种蛋白质,一经加热就失去了活性。

现在有道广东粤菜“蛇咬鸡”,是让毒蛇活活咬死公鸡,然后把蛇和鸡的肉一块儿炖煮,据说吃起来十分鲜美。为啥食客没中蛇毒?因为经过这么一煮一炖,蛋白质毒素早就已经被破坏了。

但也不是所有动物身上的毒素,都能高温去除活性。就拿河豚来说吧,每年因为嘴馋死于喝河豚汤的,还不在少数。

了解了以上古代几款毒药的特性,咱们再来讨论阴谋家给皇帝下毒的可能性,思路就十分清晰了。

皇帝的食物安全保卫工作,是一套十分完备的标准化制度,旁人极难从中找到漏洞下手。

先说人,这些直接服务于皇帝饮食起居的御厨、太监、宫女,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不仅家世清白,就连长相、性格、忠诚度等方面也有诸多考察,用人关把得很严。

再看食材特供和采购,那是相当的严格,河豚、死螃蟹、毒蘑菇啥的,第一关选材就会被刷下来。

到了御膳房内,进入煮饭烧菜环节,每个御厨专门负责一道菜,边上还有太监跟着监视,不太可能有下手的机会。而且跟现代食堂留样制度类似,给皇帝吃的饭菜,也会保留一份样品,以便出了问题后追根溯源。

接下去,就是清宫剧里太监手盆食盒排成长队的情景,皇帝的餐桌旁还有一个太监唱菜名,蒸羊羔、蒸鹿尾、烧花鸭、挂炉烤猪......

搁在慈禧那样动辄一顿饭100多道菜的主子,没点记性和顺口的嘴巴,还真干不了这差事。

这些菜,事先要么装在银盘里,要么会插上银牌或银针。作用嘛!就是通过银器遇到硫化物会变黑的化学属性,来试探菜品里有没有被下毒,首当其冲的就是砒霜。

砒霜,化学成分是三氧化二砷,完全提纯的情况下,是不会与银产生任何反应的。但古代提纯技术有限,总归会掺杂进一些硫化物,这样银针测毒就有了科学依据。

这时,“尝膳太监”就要下筷子了。

太监尝完到皇帝开吃,中间还要隔些时间,一旦试吃的太监身体感觉到异样,满桌丰盛的饭菜,就到不了皇帝的嘴中。

剩下的,就是六扇门、东厂、警衣卫、内务府、粘杆处的事了。

那慢性毒药呢?那种尝膳太监吃了短时间内察觉不出异样的,或者那些需要长时间服用才会毒死人的毒药呢?

别低估古人的智慧,人家皇宫早就防着这一招了!

皇帝吃饭,都要摆上满满一大桌,不光是显摆皇家的排场,更重要的是增加下毒者的难度。总不能把一百多道菜,全给下一遍毒药吧?

而且,皇帝的饮食爱好,在宫廷里是要严格保密的。

后来,为了掩盖皇帝的饮食偏好,清朝宫廷里还出现了“每道菜最多吃三口”的规定,吃过三口,这道菜按规矩十天半个月之内是不能够再上桌的,防的就是给人依照皇帝口味“精准狙击”。

汇总一下,毒药药理、御膳制度、皇帝自我克制,都在最大程度上杜绝了给皇帝下毒的可能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防毒措施只适用于“实权”皇帝。

历史上中毒而死的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吃的毒饼,被宋太宗赵光义牵机药赐死的南唐后主李煜,辫子里测出大量砒霜残留的光绪,以及被日本人毒死的李氏朝鲜高宗李熙。

他们都有个共同点——没有实权,性命被别人拿捏在手中。

被毒死,结局说不定还算是好的,毕竟下毒的人或顾忌舆论、或不想背负骂名,还下了点功夫搞这么出掩耳盗铃的套路。

至于搁在赵高与秦二世、司马昭与曹髦、宇文化及与隋炀帝杨广,就直接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了。这对受死的皇帝而言,可就太扎心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