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给可以共享的一切

亲爱的可以共享的一切:

前几天,我妈给我发了一篇脑洞文,讲的是“共享男友”APP一经推出广受欢迎,有XXXXX位用户在第一时间注册使用。

我妈说“还有什么可以共享啊。”

我很快回复:“哈哈,应该说还有什么不可以共享的啊~”

看看我们的生活日常,不费多大劲就可以找到太多共享的东西:

共享单车自不必说,充电宝、电动汽车、雨伞,纷纷戴上了共享经济的小帽子。

甚至可以算上“爱彼迎”airbnb,本质上也是房东将自己的闲置空间共享出来。

我们骑着不是自己的车,住着不是自己的房子,撑着不是自己的雨伞出门买外卖。

曾经我们非常在意“拥有”,现在我们想到这一切和我们毫无绑定关系,反而感受到无比的轻松愉快。

人和物之间的联系日趋淡漠,一是因为新鲜感,我就喜欢今天骑小橙车,明天骑小黄车,后天骑小蓝车,大后天骑七彩酷炫豪华单车。

二是因为高流动性。有朋友问过我,摩拜300元的押金再加上每次骑行的费用并不便宜,为什么不干脆自己买一辆自行车?

我就喜欢骑摩拜可以从路边随意捡一辆,骑到某个地方又随意把它丢那,起点和终点都是不固定的,我不必像对待自己的资产那样,必须从家出发,从家结束。

高流动性的另一点体现,是近几年逃离北上广的争论愈演愈烈。无法承受大城市高成本的年轻人们大规模返乡,雄心勃勃的小镇青年们继续大踏步地杀进围城。

拥有?Excuse me?拥有那些笨重的东西来拖住我前行的脚步吗?我只想挥挥手不带走天边的一片云彩呢!

什么样的东西能被共享呢?

首先,这件东西的同质化是可以被普遍接受的。

如果每个人对于想骑什么样的自行车都有着极高的定制化的要求,我想要车身简洁流畅,你想要车头装个小旗子,他想要车尾巴有飘逸的彩带,那共享单车的概念就成不了。

其次,这件东西必须有点常用,又没有那么常用。

不常用的东西,根本激发不了需求;太常用的东西,典型的是手机,每个人都机不离手,微信不离手,生怕不能时时刻刻和世界牵手,要做共享手机,恐怕也是很难。

假设我们就以这两点简单的入门门槛来看,宠物是可以共享的吗?

现在网上非常流行的“吸猫”一族,从同质化程度来看,是个猫都吸,美丑不论,胖瘦皆可,只要举起小萌爪的一瞬间,“吸猫族”立马会露出一脸陶醉的表情。

常吸,但又不会时时刻刻都吸。

想像一下那个场景,你家的美短,我们这一层一起吸。我家的英短,十里长街轮流吸。所有共享者统一上供猫狼,罐头,零食,玩具,共同分担洗澡,铲屎。

“共享吸猫”,您的居家必备。

再让我们回头看看文首的脑洞,男友是可以共享的吗?

同质化。

唔,这大概是听起来最大的一个障碍,谁不想要一个只为自己定制的男朋友呢?

然而这一点顾虑,首先会被新鲜感抵消掉一部分。我就是喜欢这个月和阳光男孩去沙滩上逐浪,下个月和理科宅男在家里窝到长毛,再下个月听话痨讲故事说笑话开心得乐不可支。

一定有人正色道,我才不像你这般花心,我只想找一个人长相厮守,这个人对我是特别的,我对TA也一定是特别的。

唔,我曾听过一个朋友讲,谈恋爱这个事情,谈得久了,到后面都是一样的。或许刚开始是特别的,但慢慢,这特别就被时间稀释了。

再说有点常用,但又没有那么常用这一条。

常用是自然的,谁不曾感受过孤单寂寞冷呢。

没有那么常用,听起来怪怪的,可是谁又不曾在某些时刻对身边人感到厌烦,只想一个人静一静呢?

反应快的读者或许已经发现了,除了两条入门门槛之外,共享男友的最大bug在于,我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你。

我们无法否认的一点是,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日趋淡漠。

住上5年都不知道隔壁邻居姓甚名谁,在马路上擦肩而过却根本看不到对方的身影,面对面坐着的情侣各自埋头看着手机,休假回家的孩子与父母无话可说。

我们常常批判这种现象。可是共享经济的普及化,却把我们对“拥有一件东西”的淡漠推到了台前,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对“拥有一个人”也会感到淡漠呢?

谁规定的人是群居类动物?谁建立的婚姻制度,一夫一妻?谁呼吁的邻里相亲,互帮互助?谁倡导的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应该日趋紧密,互相信任呢?

这一代,我们对着父母说出“大逆不道”的话,爸,妈,我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妈妈忧伤地垂泪,爸爸又有些愤怒,又有些无奈地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下一代,我们的子女会不会带着几个陌生人回来,坦然自若地介绍说,爸,妈,这是我的共享男/女友,这是我的共享儿子/女儿。而我们又会不会勃然大怒地说,这简直就是伦理道德的沦丧呢?

今天感到荒谬的事,明天再看,依然荒谬吗?

祝好

陈小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