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刘邦封侄子刘濞为吴王。但...
公元前196年,刘邦封侄子刘濞为吴王。但刘邦马上就后悔了,因为他见刘濞面带反相。无奈已拜官授印。刘邦说:“你相貌有造反之气”刘邦后悔,但君无戏言,不能反悔。于是,在封王仪式后,刘邦说:“昨夜天帝对我说,五十年后,汉朝东南吴国会造反,不知会不会是个玩笑?东南正是你吴国封地,你可不能谋反啊,天下可都是咱刘家的!”
刘濞一听,立刻跪地说: “臣万死也不敢反汉。”刘邦听后稍稍放宽了心,毕竟能让刘邦信任的,也只有他的这些刘姓亲戚了。
当年,刘邦在《大风歌》中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其实,刘邦不缺猛士,而是缺值得信赖的猛士。吴国,又称东楚,也为“四方”之一。荆王刘贾被杀,派谁去镇守呢,刘邦颇费心思。天下猛士如云,但异姓猛士不可信,皇子可信,但诸皇子年幼,“上患吴,会稽轻悍”,顾虑那里的地方势力不好对付,亲生的儿子不可涉险,于是便选了“年二十,有气力”的侄儿刘濞。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按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刘邦无奈中任用了刘濞,却还怀疑着刘濞。
刘濞到任后,倒是对吴治理有方。他利用资源优势,率先经营国营企业,在用海水煮盐、铜矿冶炼铜钱方面,吴国领先于其他封国,后来,在会稽山又发现了铁矿,吴国越来越富。接着,吴国还免了百姓赋税,赋税没了,民间积累的财富就更可观了。刘濞治吴的40余年,可以说,他是当时吴国走向繁荣的奠基者之一
刘濞治吴的功绩一方面是为朝廷守边,安定地方,相安无事,另一方面则是发展经济。刘濞等人使当时地广人稀的吴国逐渐人烟稠密。《史记》说当时的吴国“国用富饶”,即财源充沛;“能使其众”,即获得百姓拥戴。刘濞之功,史有共识。至于吴地广陵,逐渐成为繁荣富庶的大城,而且这里交通便利,四方商贾云集,这些也应归功于刘濞。所有这些都说明刘濞是治理地方、改善民生的能手。
就这样,刘濞在封地老老实实地过着日子,直到一场意外的发生…
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刘贤到长安陪皇太子刘启喝酒下棋,不料二人因下棋起了争执,皇太子刘启一怒之下拿棋盘把刘濞的儿子砸死了。刘濞因此怨恨,便称病不再去长安拜见皇帝了。当然,这也导致了刘濞与皇帝之间有了隔阂。
汉文帝去世后,刘启继位为汉景帝。公元前155年,汉景帝接受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次年,又削吴王刘濞会稽等郡。
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此时刘濞已60多岁,他忍无可忍,旧仇新怨累积在了一起,他要反抗这个有杀子之仇的皇帝。
首先,刘濞与联系胶西王,约定反汉事宜,并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号召,共同起事。刘濞把封地内14岁到62岁的男子20余万人编成军队,亲自率领,从广陵起兵北上。
随后,他还联络了楚王、赵王、济南王、菑川王、胶东王等王,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顶着再不反抗就要被削的共同命运,结成联盟对抗汉廷,史称'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爆发后,景帝派周亚夫反击,同时又杀掉晁错,命袁盎为太常去吴国劝刘濞退兵。但刘濞不仅不退兵,还扬言:“我已为东帝。”于是,汉景帝决心讨伐七国叛乱。
刘濞起兵时,有20余万众,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
景帝派周亚夫率36将军攻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周亚夫献策:“吴楚勇猛,行动迅捷,我们很难同他们在面对面作战中取胜。我想让梁国拖住吴兵,再率兵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就可制服吴楚了。”景帝同意了这个建议。
随后,周亚夫调军在荥阳会合,这时吴军攻打梁国,梁国告急,请求援助。周亚夫却领兵向东北急行至昌邑,挖深沟建高垒进行防御。梁国每日都派使者请求援助,周亚夫却坚守营垒不去救助。梁国向景帝上书,景帝派使臣命令周亚夫救援梁国。周亚夫坚辞不出,而是派弓高侯韩颓当等人率领轻骑兵断绝吴、楚后方的粮道。
吴兵缺粮,饥饿难当,多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击,只能无奈撤退。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大破吴军。刘濞退守东越,并派人招集残兵。汉兵乘胜追击,吴军投降。汉廷悬赏黄金千两捉拿刘濞,一个月后,东越人斩下刘濞前来报功请赏。刘濞被斩,其余叛王见此,知七国不会取胜,皆自杀。仅仅三个月的“七国之乱”以失败告终。
刘濞一生,从20岁时随刘邦打败英布到被立为吴王,从勤恳治国到得到吴国百姓拥护爱戴,从儿子被杀到对朝廷产生怨恨,从起兵反叛到最后被汉廷杀害,他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封国之君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反叛深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