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聚焦 | 教材出版转型机制与实践探索——以“上海中小学新科学新技术创新课程”为例
作者 | 苏德敏
作者单位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DOI | 10.19619/j.issn.1007-1938.2021.00.052
引用参考文献格式:
苏德敏. 教材出版转型机制与实践探索——以“上海中小学新科学新技术创新课程”为例[J]. 出版与印刷, 2021(4): 26-30.
摘要 | 文章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的“上海中小学新科学新技术创新课程”为例,探讨出版单位应立足市场需求,发挥传统教材的出版优势,探索教材改革的转型发展。在详细介绍项目实施过程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教材出版的课程化、服务化、数字化体系的实施路径和应用效果,并进一步阐述转型探索为教材出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 | 教材出版;出版转型;内容服务;科技创新教育课程
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其关键在于提升全民的科技创新素养,培养出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因此,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教育。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学科和通用技术等学科课程都普遍强调“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同年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也特别强调“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
为了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的号召,满足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要求,需要积极探索教材出版的转型发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简称“科技社”)作为一家长期从事中学理科教材出版的出版社,主动参与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启动的“中小学跨领域实践创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总项目,探索内容、资源和服务深度融合的出版业务新发展模式,项目成果之一是成系列推出的“上海中小学新科学新技术创新课程”(简称“双新科创课程”)。该项目由科技社、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师范大学科技策划与传播中心三家单位共同支持,旨在普及并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经过项目组、全部试点学校和试点教师七年的持续打磨和试点运营,双新科创课程的高中项目已于2019—2020学年率先在全市进行推广,小学、初中项目也已于2020—2021学年启动开发与试点。与传统的教材出版不同,该项目不仅需要打造全新的科技创新教育内容,而且需要在内容的课程化、服务化、数字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目前,双新科创课程已出版教材16种,签约运营课程的中小学校达50余所,成为上海在教育领域打造科创中心的实践试点。
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打造课程化的科技创新教育内容产品
经过前期对科技创新教育的调研以及对过往经验的总结,项目组意识到普及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一是需要提供“课程化”的产品,满足大多数学校开设选修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需求;二是需要提供完整的课程资源和配套服务,才能有效降低新课程开设的门槛。在调研中发现,现有的相关科技创新教育内容产品虽然“琳琅满目”,但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内容质量良莠不齐,无法保障前沿科技的科学性,甚至有很多内容只是为了蹭热点起个看似前沿的名称而已。二是虽有不少好的内容,但在教学方式上仍沿用传统讲授式,学生缺少主动探究的机会,不能深入培养创新素养;或是项目虽然“高大上”,但仅能供极少部分资优生参加,无法为大多数学生提供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因此,突破的核心就在于开发与实施具有较强可行性,能普及推广,并适应大多数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科技社发挥长期出版理科教材的经验优势和资源优势,全程参与了课程目标制定、内容研发、试点运营机制等方面的探索。
1.科技专家领衔、教学专家参与的课程建设机制
以真实科技创新任务为学习内容开发科技创新教育课程,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课程主编、编写人员的选择。由于科技创新任务大多涉及前沿领域,普通大众和中小学教师是不熟悉的,因此双新科创课程项目借助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科研力量集中的优势,邀请科技专家在双新科创课程建设中出任领衔专家或课程主编。然而,科技专家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也隔行如隔山,在将科技创新内容和任务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时必然会面临很大挑战。所以,最终形成了以科技专家领衔、一线优秀教师参与、教学专家指导的课程建设机制。
2. 精心研发、快速迭代的课程试点运营机制
为使新开发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能被大多数学校和师生接受,项目采用边开发边试点的策略,在自愿参与的基础上征集试点学校,共同开发课程、试点实施,并不断反馈迭代优化。试点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教学实践,并为课程建设、优化以及校本化实施提供第一手的信息。科技专家与试点学校的教师共同组建团队,试点学校通过至少两轮的课程教学实践,进一步提出课程优化改进意见和建议后,才正式启动教材编制,并设计、编制课程产品和课题指南等全套课程资源,完成教材向课程产品的“转化”。
在课程产品的建设过程中,擅长出版理科教材的出版社有其天然优势:长期积累的优秀作者资源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提供了充足的专家资源和内容资源;同时,与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的长期合作,也为课程教学的试点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尽管如此,即使有足够优质的课程内容资源,对于普及科技创新教育也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课程设置能否融入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学校现有实验设备等基础能否支撑科技前沿创新课程?科技创新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如何培养?项目研究中经常要请教、咨询各类专家的问题如何解决?一连串问题和需求接踵而来,为了能找到一条持久、稳定、有效地开展校内科技创新教育的路径,还需要继续探索课程落地所需的资源与服务。
二、转型探索课程落地,建立课程服务化全新体系
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亮点和难点在于课程实施是以真实科技创新任务为教学内容,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传统的教材出版注重的是编撰人员的组织和教材内容的提供,但对于双新科创课程而言,这些还远远不够。缺乏配套的培训、教研、评价等课程服务资源,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将无法在学校落地实施,无法实现既定的科技创新教育目标。面对新形势和新需求,出版社除了发挥天然优势外,还必须着力探索传统出版业务很少涉及的课程运营和课程服务,并建立包括教学交流、学业评价、教师培训、教具研发等成套的配套课程服务体系。
1.打造跨区域教研机制
因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具有小众化的特点,不同学校选择开设的课程可能千差万别,经常面临想要找同行交流经验,却发现因学校地域分布的限制,很难达成有效交流的问题。而教研活动本质上是对话交流,包括双新科创课程的发起者、课程的建设者以及课程的实施者之间的交流,教研活动对课程的落地、推进、实施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这类小众化课程的主题教育,双新科创课程探索出了一条跨区域教研机制,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组织教研活动。
一是建立市级的中心教研组。双新科创课程高中项目的教研人员,在课程实施之初只有自发组织的教学研究小组,后来建立了由市教委教研室指派市级教学研究专家统一指导管理的中心教研组。中心教研组负责人加入项目组,直接指导项目运行,中心教研组的工作和计划也纳入项目研究内容,从而使课程教学走上了专业、高效的发展之路。
二是组建校际的课程教学共同体。双新科创课程高中项目的每一门课程都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试点学校分布广而散。在中心教研组指导下,双新科创课程的教研按照高中项目的课程主题组建教学共同体,联合相关课程的学校共同开展教学研究。
每学期通过一次市级教研活动和不限次数自发组织的教学共同体活动,促进学校的经验交流。在此基础上,一年一度的教师论坛为更高水平的教学经验交流搭建了平台,切实推动了科技创新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2.对接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实施学生学习经历社会化评价
解决了最基础的教研和教学需求后,如何评价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效果成为更突出的问题。双新科创课程高中项目推出的种子课程综合了选修课程和研究性活动课程的特点,其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契合了新课程方案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方向,因而可以与综合素质评价对接。双新科创课程平台邀请科技和教育领域的专家,实施对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发展的社会化评价。评价中特别注意对学生进一步的创新设想进行指导,因而社会化评价也成为学生继续学习、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素质的过程。通过每年一次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学习效果的社会化评价,教师和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除了以上跨区域教研、社会化评价外,科技社还根据项目运营需要,逐步建立起传统业务很少涉及的包括教师培训、教具研发等较为完整的课程服务体系。
三、提升科技创新教育效率,探索数字化全课程资源服务模式
有了优质课程内容,建立了基本的课程服务体系,整个项目基本运转起来后,问题还是不断出现。尤其是双新科创课程跨学科特点鲜明,内容涉及科技前沿,也就决定了双新科创课程除了编写、出版传统纸质教材外,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引入科技文献、专家报告、课题辅导等辅助学习资源。此外,线下交流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随时随地需要交流或专家支持的现状,为此科技社专门抽调业务骨干,与项目团队、核心专家团队一起组建了专门的双新科创课程“开发运营团队”,开展了“内容+服务”“线上+线下”的全课程资源服务模式。该模式大致包括以下四部分。
一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如电子教科书、微课视频、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学生课题指南等。
二是教学交流平台,如建设平台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开通热线电话等,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答疑解惑提供即时、专业、高效的服务。
三是教学管理服务,双新科创课程平台网站还向教师提供线上的教学规划工具、作业工具(包括布置、批改、评价工具等),以及学业评价材料的收集工具等,为“教、学、评”的过程提供系统性数字化服务。
四是创设科技创新的氛围环境,双新科创课程平台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除了面向用户发布项目相关信息外,还通过定期推送各种有关科技创新的新成果、新发展的文章,展示推荐学校、学生项目实施的新成果等,为师生创设科技创新的信息氛围和环境。
通过全课程资源服务模式,全面扩展了服务范围,提升了服务深度和服务质量,有效降低了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门槛。
四、教材出版转型带来的附加效应
传统教材出版通过双新科创课程项目向课程化、数字化、服务化的转型探索和实践,不仅收获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更带动了编辑团队、作者资源和品牌效应的长足发展,使得科技社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
1.编辑团队的成长
通过与科技领衔专家、中小学教师合作建设课程,编辑在学科素养、教育实践等方面获得了专业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双新科创课程涉及前沿领域,对跨学科素养要求较高,使得编辑获取信息、分析判断信息、综合处理问题等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由于项目所需的各种配套机制相对传统出版业务而言较新,需要编辑在与不同部门、专家的合作过程中,平衡和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独立思考,推进课程建设和实施,这给编辑操控项目提供了非常宝贵的锻炼机会。
2.作者资源的积累
在课程主题的选择和内容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接触一大批前沿科技领域的专家和教育教学专家,为教材出版业务积累了宝贵的作者资源。同时,各方面专家通过分工协作,拉近与基础教育一线的距离,使得科技专家更热衷于将自己的前沿科技成果向中小学传播,而一线教学人员也因为近距离接触科技专家的工作,点燃了将科技前沿成果以真实情境转化进入课堂教学的热情。
3.品牌的传播与提升
通过双新科创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使得科技社在科技创新教育出版领域的品牌得以树立。首先,在前沿科技领域,将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学习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其次,在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开发适合的课程,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最后,为地方课程“注入”新的优质课程资源,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创新教育的共同发展。同时,品牌效应还极大增强了科技社的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社作为以出版理科教材为特色的出版社,借助传统优势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注入了内容资源、专家资源的基因,并伴随项目发展需求,创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课程服务体系,推出了数字化服务平台。同时,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也为传统教材出版培养了编辑团队、丰富了作者资源、提升了品牌效应。经过数年努力,双新科创课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仅成功建成了具有明显科创特色的课程产品群,更探索出一条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建设与落地的新路径。双新科创课程的实施不仅为科技社带来了回报,夯实了科技社的市场竞争能力,更为传统教材出版向课程化、服务化、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07-29)[2021-07-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2014-04-08)[2021-07-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EB/OL]. (2020-05-13)[2021-07-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06/t20200603_462199.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17-09-27)[2021-07-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Title : Exploration on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and Practice of Textbook Publishing: Taking the Project of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urriculum in Shanghai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an Example
Author : SU Demin
Author Affiliation : Shanghai Scientific & Technical Publishers
Abstract : Based on the project of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urriculum in Shanghai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launched by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publishing units tak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xtbooks on the basis of the market demand, and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xtbook publishing. This paper also summariz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the curriculum-based, service-oriented and digitalized textbook publishing after introduc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project in detail, and expounds further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exploration has brought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textbook publishing.
Keywords : textbook publishing, publishing transformation, content servi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urriculum
→ 查看HTML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