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芦洲渡大寻踪

伍子胥芦洲渡大寻踪

伍子胥芦州渡,是鄂州的历史文化古迹,也是春秋时期鄂州段楚国重要的历史,《史记●伍子胥列传》有载。据《武昌县志.古迹》记载:“芦洲在县西二十里(《-统志》)《舆地志》云:伍子胥叛楚出关于江上,见渔父求渡,时多人,漁夫歌日:灼灼分,侵已私,与子期兮,芦之漪。”伍子胥会其意,躲避于芦林之中。日暮时,渔父至芦林,又放歌:“日月夕分,予心优悲,月已驰分,何不渡为?”伍子胥闻声而渡。案:《舆地纪胜》引此作:“日月昭昭兮, 侵已驰,与子期兮芦之猗。”《太平御览》引着:“日 月灼灼兮,侵已私,与子期兮芦之畸。”

伍子胥芦洲渡之歌,多个版本,但其意都差不多。大意是说伍子胥向渔父求渡时,渔父发现岸上有官兵,示意伍子胥藏于芦苇中,到太阳快要落土的时候,官兵已经离去,渔父才接伍子胥渡江。

李善注文选,鲍明远还都道中诗,引庾仲雍《江图》云:“芦 州至樊口二十里伍子胥初渡处也,则自晋以来已相传在此。”庾仲雍为南北朝南朝人,这樊口至芦洲二十里正好是马桥墩严坞黄鹤林这里,这里曾是芦洲黄鹤栖生的地方,是芦洲中的高地,也是樊口上二十里伍子胥芦洲渡的最高载体,历史上的江水与马桥墩黄鹤林,是连在一起的, 粑铺大堤是后来修筑的。也就是说站在马桥墩严垮黄鹤林望到二十里的樊口,都是一片水垮。

芦洲湾严博黄鹤林这里,当地土人相传:渔父曾于此构芦为棚,摆渡为生,伍子胥叛楚奔吴芦洲渡处即于此。这一惊人传 说源于今人马桥墒廖金水先生,万垮八十岁离休干部万持民同志,他说黄鹤林伍子胥芦洲渡是他听他父親说是他参说的,代代相传。还有周边其他村民也是这样说的。

被岁月湮没的“伍子胥芦洲渡"终于在黄鹤林这里被发现,真是惊喜若狂。“不识芦洲真而日,只缘身在此洲中。”黄鹤林这里尼我儿时放牛和玩耍的地方,我的出生之地严坞就是座落在黄鹤林的墩子上的。2003年我写了《伍子胥风雨下芦洲》的文章,由市委主要领导批转到《鄂州日报》上刊登,当时在文史界引起了很大震动。同时也揭开了我寻找“伍子胥芦洲渡”的序幕,我记得当时拿着已发表的《伍子胥风雨下芦洲》的《鄂州日报》报纸。悠转在今芦洲村,结果发现这里地势很低与江水是连在一起的, 没有伍子胥芦洲渡的载体,就是说它不具备其地理条件及其环境,再说这里离樊口只有五里,与樊口西上二十里不符。半年之后我又把探古的视觉延伸至上芦洲湾,这里可是我儿时曾割过芦苇的地方。但是,《武昌县志.古迹》记载的芦洲渡又在哪里?我发现这里到处是青沙,与江边的青沙是一样的, 说明这里历史上为江水所行。我把探古的目光扫向了这上芦洲湾的高地马桥墩, 我一只在揣摸推测,这个地方才具备了伍子胥渡江的载体。马桥墩长约2000米,宽约200米,星不规则长方形,现在散居十座垮子,从黄金桥至冯家嘴。

寻找”芦洲”古迹又有新的发现,一次, 我在研读《武昌县志》时,从地城图中发现“马桥”、“芦洲”的标注,原来芦洲与马桥是连在一一起的。

但是,还有一惊人的传说,你们要是听了-定会惊得瞠目结舌,原来离黄鹤林伍子胥芦洲渡南十里的地方,深藏着重大的历史玄机,这里有伍担垮、伍担桥、城子山、伍通庙,说是伍子胥的老家。第一个说的是地方老者段店街姚玉成先生,第二个说的是湖北文史研究员李儒科。十分巧合的是,马桥古驿道就是从马桥黄鹤林芦洲渡边擦身而过,马桥古驿道的南边连接着伍担湾、伍担桥,是古代的军马直接从伍担桥上经过。传说文官到这里要下轿,武官到这里要下马。

鄂州知名学者,邑人艾三明对伍子胥芦洲渡、伍担桥、伍担湾、城子山有关伍子胥的传说十分感兴趣,他说伍子胥与申包胥同朝为官,是好友,还是不是同乡?因为申包胥是鄂州泽林镇申映博人。离伍担璃水路也只有四十多里远。人们会理所当然地推断,伍子胥是不是伍担垮人?伍子胥奔吴与他的老家有联系?史学专家在探究鄂楚文化“芦洲”的时候,仿佛有一种“悦然大悟”的感觉。

十年芦洲探古,精彩纷星,我曾到段店的城子山,胡林的伍担湾探古先后写《伍子胥风雨下芦洲》的上篇、续箱: 2009 年又拥写了《揭开马桥黄鹤林伍子青芦洲波的惊天大幕》上前、下前。 “种瓜兼得豆” ,列伍担坞探古时,在伍担垮三里之远的马桥古驿道(新港村小学),探出了三国时吴王孙权在这里修建的梅城(堡)遗址。

现在马桥古驿道两边,逐步溶入在村民的承包田里,过去行走兵马的驿道,现在变成了田埂子路,不过,这古道仍然依稀可辨:从樊口一二十里马桥黄鹤林吴王梅城一 伍担垮、 城子山、伍担桥华容。 这条古驿道应受到保护。

为了纪念伍胥芦洲渡江处,千百年来,这个地方叫芦洲渡,芦洲、芦洲即于此。明代诗人吴国伦,他曾从马桥古驿道路过黄鹤林伍子胥芦洲渡,站在古遗址上,放眼东去二十里的樊口、樊山,为伍子胥从这里逃楚奔吴,<晚渡樊口》,有感而发:

一羽风帆截浪轻,樊山远照夕阳明。江回伍子芦漪渡,石抱孙郎鄂县城。去国身随沙鸟泛,行歌兴逐水云生。翻愁泽畔逢漁父,鼓紲重来诮独清。

吴国伦的这首诗大意是说,伍子胥在太阳将要下山时,渔父将他从黄鹤林芦洲渡这里渡江向樊口晚渡,至鄂县城东三里上岸(即解剑亭处),解剑谢渔父。

还有清代陈宝钥,从马桥古驿道经过黄鹤林伍子胥芦洲渡這里,追忆伍子胥,感慨万千,于《芦洲怀古》:

君仇若无复,楚国至今愁。故国留情薄,穷途济汝危。生愧分岐友,死惭抱石姬。与君同饮憾,应悔杀身痴。

为伍子胥报父兄之仇,逃楚奔吴表示深深的同情,又为渔 父抱石沉江表示遗憾。可见马桥黄鹤林伍子胥芦洲渡,在明、清时期就已溶入诗人的诗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