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后来当了教师”
近日,马云在杭州师范大学校庆纪念大会上发表了讲话,内容至简至深,说了一些大家爱听的话,也说了一些大家不爱听的话,其中不乏有很多大实话。“中国教育的问题是,成绩不好的人进入了师范学校”,这番话道出了当前师范教育的现实:高考成绩好的学生不愿意报考师范大学,进入师范类中专和大专院校就读的学生也大多是成绩较差的初中、高中学生。
以安徽省为例,二十年前,安徽师范大学是录取分数线与安徽大学差不多的“省内著名高校”。当年安徽省一本高校只有四所,中科大、合工大、安徽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除去中科大和合工大这两所部属重点大学不说,在安徽人心目中,安徽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绝对是本地高校中的“双雄”。如今这所实力最强的安徽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已经落后于安徽医科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其他类别的本科院校,与安徽大学更是相去甚远。而其他师范类本科院校也不好过,录取分数线长期处于低位。
应该说,这些师范类本科院校再弱,生源还是比较充足的,毕竟它们是本科层次的高校,在学历教育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一般不会出现报考学生数不够的局面。但那些专科层次的师范院校则要痛苦很多。某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因报考学生不多,高考生只需要三百多分就可就读,即使这样,还是很难招收到足额的新生,实在尴尬。
一方面是成绩不好的学生进入师范学校就读,另一方面是成绩优秀的师范生不愿意当教师。某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已经成功获得了一所211高校研究生“入场券”。从一所师范大学考研到一所非师范大学,他认为自己的选择没错,他身边有很多同学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而那些准备找工作的同学,多数也在企业中打拼,很少有人会去当教师。“只有那些成绩不好,在社会上很难找到其他工作的人才想着去当教师”,他苦笑着说,“有出路的人,谁愿意从教?拿钱不多,还总被人说三道四”。至于为什么会报考师范大学,他表示自己当年高考的分数不高,报考其他类别的大学可能上不了,师范大学分数线不高,就报了。而他本身根本不是为了当教师而选择就读师范院校,“分数不高,进入师范大学,拿个本科文凭”是不少师范生的普遍心态和做法。
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至少有三点,一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对优秀人才失去吸引力;二是教师职业不被人们看好;三是从事教育工作不再是一件受人尊敬的事情。相关部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也颁布了一些政策,比如年初中央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对提高师范院校生源质量和提升教师待遇做了强调。
一个职业有没有吸引力,不仅要看经济待遇,还有社会地位。而教师职业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足以形成巨大“诱惑力”,让优秀人才愿意从教、乐于从教。
马云说了句实话,说出了教育的痛、教师的悲,却没有说到一些网友的心坎上。有网友对马先生的这番话不乐意了,他们认为教师现在有寒暑假,一天就几节课,“课上不讲课后讲”,休息时间补补课,待遇颇丰、收入颇高,就别嚷嚷了。可能这些网友并不清楚,老师为了准备那每天的几节课,需要花比上课更多的时间去备课,还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去批改学生作业和考试卷,还要应付各类优质课比赛和评比活动,还要去参加网络在线培训和线下培训,还要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参加教科研活动,还要应付各种行政检查,还要准备大量材料参加职称评审……
有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中小学教师表示工作压力很大,大部分的工作压力并非来自教学,而是那些评比、检查、评审、培训等等。另外,学校渐渐成为“高危单位”,教师渐渐成为“高风险职业”,一旦学生受到伤害,无论学校、教师有无责任,都会被社会各界责难。也正因为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一次次“问责”,让教师形象大大受损,教师地位大大下降。
关于教育改革、提升教师待遇和地位、增强师范专业吸引力,我们现在已经制定了很好的政策,但什么时候全面施行?各地执行到什么程度?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反复?就算执行下去会不会改变社会对学校、对教师、对师范教育的看法?还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不管怎么说,成绩好的学生不读师范学校,成绩好的师范生不去当教师,教育的未来真的不知道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