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温】浮生乱世一男两女三人同眠的悱恻缠绵《巴黎烟云》(2004)

巴黎烟云 Head in the Clouds (2004)

想起来这部去豆瓣翻翻评论,忽然觉得豆瓣的影迷都专业的不得了。从历史背景,到道德伦理,再到人生爱情各种高大上的解读和批判。看得我这个五体投地无地自容。我给8分,没啥太好的借口,塞隆和克鲁兹两大美女在颜值巅峰的时代,大秀蕾丝的暧昧就值8分。

富家女吉尔达和几位同学跑到吉普赛人的占卜屋算命,却得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预测,她的生命只有三十四岁。

1933年吉尔达已经成为剑桥大学的风流人物。一个暴雨交加的夜晚,跟教授幽会的吉尔达为了躲避管理人员的检查,躲进了一名男生盖伊的房间。

当晚盖伊收留了吉尔达,让她躲过了一劫。

卧槽和塞隆这个姿势躺在床上还能睡觉的,要不是圣人,要不是就是太监。

为了答谢盖伊的帮助,吉尔达的男友邀请盖伊参加聚会。而第二天清晨匆匆赶回的吉尔达与盖伊相遇,心生情愫的二人,情难自已在台球桌上发生了亲密接触。

不久之后吉尔达远走美国,几年之后已经成为教师的盖伊,在银幕之上见到了吉尔达的身影。

成为时尚摄影师的吉尔达回到了巴黎,在她的召唤之下,盖伊迫不及待的赶来和她相会。

久别重逢的二人一瞬间明白了对方在自己生命中的意义。

在巴黎吉尔达的作品展上,盖伊认识了因为西班牙内战在巴黎流落街头,被吉尔达收留的米娅。

匆匆一聚之后盖伊回到了英国,一天深夜吉尔达突然出现在他的家中,盖伊的女友黯然离开。而盖伊则答应了吉尔达的邀请,和她一起回到巴黎成为她的助手。

吉尔达,米娅和盖伊三人在巴黎开始了友谊,爱情,精神,肉体之间模糊暧昧的同居生活。

1938年欧洲政治局势十分严峻,盖伊和米娅都是西班牙内战中共和党人坚定的支持者,吉尔达则对政治毫无兴趣。

盖伊和米娅最终决定前往西班牙,投身到抵抗法西斯的战斗中去。分别之时三人黯然神伤。

波及全球的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火纷飞的大时代之下,生命和爱情都显得脆弱不堪。成为英军先遣队员的盖伊,再次在德军占领的巴黎和吉尔达相遇。

而浮生乱世之下曾经三人同眠悱恻缠绵的一男两女,最终结局如何还未得而知。


这部给8分属实是偏高了,有点制气的嫌疑。这部理性的评分在7分,或者7+是比较公正的。

这部除了前面所说的颜值之外,构图和画面都非常精美华丽。爱情的主线也没有问题,很多质疑的伦理观念问题,其实并不存在。

三人在巴黎同一屋檐下的时期,分别是男女之爱盖伊与吉尔达;女女之爱吉尔达与米娅,这一部分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上,而且电影的表达方式是模糊和暧昧的,这种情感即使已经发生,而当事者却无法在当时确定,分离之后才深切的感受到,这种设定非常合理没有唐突之处;吉尔达与米娅的友谊,盖伊与米娅的友谊,吉尔达和米娅的爱情在巴黎时期,更多的掺杂了友谊的成分,到底是友谊还是爱情,当时二人是很难分清楚的。而盖伊和米娅之间在巴黎时期没有肉体关系。

这部里演员的表演很出色塞隆和克鲁兹不必多说了,她们的演技在很多部已经得到证明了。男主角的扮演者名不见经传的斯图尔特·汤森德,电影中从西班牙战场归来,在巴黎街头与塞隆重逢的一场戏,从喜悦到失落再到忧伤,短短的几分钟,没有一句对白,情绪表达的非常完整到位。没看过的朋友,看到这里可以留意一下这个桥段。多说一句斯图尔特·汤森德和塞隆拍这部时,也是真正的恋人关系。

这部之所以说不够8分,最大原因是导演贪多嚼不烂,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爱情,友谊,信仰,时代变迁七七八八一大堆,就算有米切尔的叙事能力,估计这些说得明白也要有《乱世佳人》的片长。想要的太多,结果什么都是浅尝是这部最大的败笔。比如吉尔达二战之后性格的转变,就没有任何的铺垫,非常突然让人摸不着头脑。

另外我个人觉得导演受到贝纳尔多·贝托鲁奇1970年的《同流者》影响很大,不是在情节上,是在电影的气氛和电影语言上。贝托鲁奇这部在光影效果的运用上绝对是大师级的,这部的导演只能算是学到了一点皮毛。两部导演都在女女共舞的一场戏上下了功夫,《巴黎烟云》只做到了情欲的诱惑,而《同流者》则是唯美的诗意之舞,并且还是用三十年前的技术和设备。两部电影在各个层面《巴黎烟云》都逊色了很多不可同日而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