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是怎么样的?
古代并无文理分科,而是根据古代社会需求衍生出文试与武试两个不同的科举制度,前者入朝为官,忧百姓生计;后者在外为兵,保国家安定。文试自隋朝伊始,包含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考核级别,考试通过分别获得秀才、举人、贡士、鼎甲四个学位称号。值得一说的是,古代考试制度同现在的升学不同,只有通过了前一场考试,才有参加下一场考核的资格,因此,有许多人考试考了很多年才考上,就比如说范进中举那年已经五十多岁了,大名鼎鼎的柳宗元也是连考四次才中进士。
文试的考试形式主要是八股文,侧重于文史经论,考试的题目基本出自于《诗》《书》《礼》《易》《春秋》。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武举的发展较于文举稍晚,是于唐代武则天称帝后十二年(公元702年)确立的。武举确立时间所早,但其制度的确立却是到成化十四年(1478)才以文试为例,设武科乡试、会试。到清代,随着对武试的逐渐重视,武举一依文试程序,考试亦是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