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见证》,构思清奇,读十遍都不够
这篇高考满分作文,构思不同寻常。
这样的文章,相信有的读者特别喜欢,有的觉得并不怎么样。但是对阅卷的老师来说,本文肯定是考场作文中的一股清流。
作文题和部分读者的评价在文章后面。
历史从来都不是“苍白”的。不过,在文中设置的大背景下,一个史官在当下有这种感受不是不可以理解。
文中史官写的“涔涔雨,烟雾幻生,空琴系着谁情;泫然泪,无声犹唤,闲墨难堪我心”两句,和后文其妻唱的两句在网络上是一个整体,找不到出处,或许这位考生就是原创。
关于主旨。
主人公是一个向往浪漫自由的人,但他是一个史官,他要时刻见证并记录历史。在自由与责任之间,他坚定地选择了后者。“见证”与“责任”,互为表里。史官不能言的“无奈”,作者替他说了;作者想表达的“责任”,史官为他践行了。
有人认为,文章表现了史官为大家舍小家的使命感;或说,借“见证”写家国兴亡;也有说,文章像古代言情小说、历史剧大纲……
文章两次提到“职责”一词,史官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还在尽职尽责。作为考场作文,再结合题目来看,作者要表达什么,不言而喻。
文章不取材于现实生活,其实也折射了现实。比如今年,我们只用了几个月就战胜了疫情,一定是有人带着责任感、使命感去奋战的。
多种表现手法运用自如。
衬托。史官所渴望的“闲云野鹤”,所期待的“白头偕老”,都在“职责”面前让了路,都成为了衬托。他是记录历史的史官,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丈夫、是父亲,也有情感上的羁绊,这样写,史官形象不一定就高大了,但一定更真实、立体了。
环境烘托。文中有两处提及自然环境,“又是一季梅雨,记不清有多久没有见到太阳了”,“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看似随意的一笔,却渲染出了或压抑或悲怆的氛围,突出了人物失望、无助的心理状态,也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可读性。
虚与实、视与听结合。写史官和其夫人之间的感情,有现实,有回忆,有联想,有所见,有所闻,多角度变换,多方位表现,考场作文能做到这样很难得。
关于文体。
本文属于小说。因为时间有限,五十分钟构思的小说往往云山雾罩的,很容易把人看晕。
这篇文章的作者就很厉害。开头简洁明了,主线清晰,多次点题,始终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不节外生枝,不故弄玄虚。一句话,作者下笔前对写什么似乎运筹帷幄,对怎么写已成竹在胸。
有人说这样是想通过新颖的题材博取眼球,即便如此也无可厚非。因为,作者的这份才气和胆量在考场上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