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微课堂·回响】画语者·微语楠溪

2015年夏天,翟明帅老师第一次进入微课堂,分享了他的创作心得。高彩暇老师将自己的感受和翟老师的讲座融合起来,作了以下记录。分享于此,给错过了第一次的朋友。

画语者·微语楠溪

8月23日,我开着车,拉着一车孩子的嘈杂,沿着富春江,把一座座青山抛在车后,一路跟着的绿和水相互映衬着。雨洗过后,山是山的绿,水是水的碧,山是山的清秀,水是水的瘦长,它们结伴向远方绵延下去。间或打破这绿的是那些村落,村舍风格大致相同,多为现代式样。

这时候我脑海里立即出现的是翟明帅老师的楠溪江系列画,与画一同出现的是瘦长清秀的翟帅。烟雨迷漫的富春江山水已经美得如此摄人,楠溪江的美从翟帅的画上看得更加醉人。

富春江山居的这几日,我脑子里没有一刻想到黄公望,似乎眼前所见并非富春江,而是翟明帅和他的楠溪江。

8月18日,微课堂第37讲。

海宁在《翟帅印象》说与翟帅的交往是以小时计的,而我与翟帅的交往是以分钟计的,甚至谈不上交往。关注翟明帅老师是从海宁分享在朋友圈的那几幅楠溪江系列画开始,在手机上看那几幅画,不懂画的我也立即被那铺天盖地的绿牢牢吸住,而照片上的翟帅,清瘦明朗,质朴帅气。

初见翟帅是在微课堂,没有任何交流,他安静地坐着安静地听课,比照片还显瘦,在暗处仔细观察,想到之前看过他的两篇散文,觉得他更像一个文人。

翟明帅作品 局部

再见翟帅是在他的画室,我竟有点失态,那是在他打开一幅未完成的作品《楠溪烟高图》的那一刻,那些清楚明晰的线条勾勒出的山水树木灌丛溪流白墙黑瓦,还有那明快的绿,立即将我摄入其中,我竟有醉氧的感觉,眼泪奔涌而出 。这幅画是翟帅非常喜欢的一幅,原作被中国国家美术馆收藏,他决定再画一幅自己留着,所以我们才有幸得见。我想这就是他后来在课上讲的,看原作和看电子版作品的区别。

来微课堂的这一天,戴着金属框眼镜的翟帅,面颊黝黑清瘦光洁,一头黑发丝丝分明,削瘦的身体,穿着暗粉色衬衫,神采不张扬,眼神不躲闪,略带微笑。海宁说得对,他不像画家,浑身透着的是诗人气质。后来的讲述中,他首先是诗人,然后才是画家。

翟明帅老师的讲述是从几幅中国山水名画开始的,一开声,尽管前面的接触以及听过他的声音,当那富有磁性的男中音清清爽爽地从看似瘦弱的身体里发出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有被颠覆的感觉。《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都是我们耳熟面熟的古代名画。画的故事,画语者的故事,让我觉得那些画,像是带着人的气息,穿越了几百年甚至千年来到我们面前。喜欢这样的开场,贴心,感性。

让我们建立了对中国山水画的感性认识后,翟帅开始讲述他创作楠溪江系列画作的过程。说到楠溪江,他就是位诗人。

楠溪江,怎么美?翟帅说,有的地方去过一次,不再记挂,而楠溪江是你去了就念念不忘,会再去若干次的地方,而每一次你都会看到不同的美,无处不在的美。楠溪江在翟帅的眼里,是天然不雕琢的野性美,而这天然不雕琢的野性美绝不粗旷,它是精致的微妙的美。

翟帅一次次来到楠溪江,他凝视这片天地,满怀深情,而楠溪江以各种美回报他的凝视。

他在雨中的楠溪江行走

朝行披蓑笠,暮雨迟归浓。

晚风不识路,闲问破山翁。

(翟明帅《雨行》)

他流连于浓翠欲滴的雨后楠溪江,

雨洗青山苔痕绿,风来篁乱波影重。

巧借楠溪为一镜,抱得翠色入怀中。

翟明帅《楠溪翠色》

当楠溪村舍的炊烟飘散在这翠绿山水之间,

鸡鸣知晓至,灯明夜归来。

炊烟染屋檐,翠竹送清波。

林深遥歌寂,花浓泉不歇。

山中有四季,何羡天外客。

翟明帅《楠溪村舍》

当他看到深山庙宇里的僧人将香灰撒入菜地,立即感悟到这是将禅意消化在生命中,一切都随缘而来,又随缘而去,

庙高绝尘想,斋戒可澄怀。

日落燃香尽,禅语灯下来。

翟明帅《禅佛》

他说,当你不愉快的时候,或者世俗的繁杂牵绊住你的时候,去楠溪江。看云罩雨洗的楠溪,待到风起拨云,雨过天晴,青山依旧,你的心也被洗涤得更加坚定。这时你看到“风稀竹筏慢,崖高幽谷深”,索性“独坐一壶酒,对影成两人”,然后看“闲云生霁色,烟落青山空”,“任尔平生事,都付楠溪中”(翟明帅《游楠溪江》)。

他深情地说,待到年老之时,你我相邀楠溪,牵翠竹为杖,听泉声齐鸣,闲坐岸边砾石,看闲云头上路过,煮酒,品茶,玄歌。

你希望受到邀请吗?

翟帅沉浸在他的楠溪江山水之中,我们沉浸在他的诗里,那一草一木一石一山似乎都被他赋予了另样的生命。这也让翟帅对大自然的敬畏变得独特。

他说从体量上看,当我们走进山林的时候,我们立刻变小了。在山脚下,你的声音变弱,喊声可能到不了山头。跟树比,没有它高,跟石头比,没有它坚硬。再跟水比,我们没有它的智慧,它会迂回。遇到山的时候,不是把山推倒,它以一种智慧的姿态从旁边迂回过去,蜿蜒一下。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应该是这样,不要指望把所有的困难推倒。当然这不是逃避,水在流淌的过程中,演绎出了很多风景。一棵树,哪怕是山里的一棵小树,它都努力向着阳光挺拔自己。翟帅说,他画里的树都长得像他自己,很瘦弱,而他却以树的精神要求自己,可以瘦,但不可以弱。

在翟帅看来,石头是有生命的韧性的,它的见识远高于人类。有可能在某个时候,它与谢翁(谢灵运)或者某位大文豪相遇,也许他们在路过的时候与它有过交流。它穿越历史,而我们没有,它是穿越者,我们不是。而一座山,它屹立千万年,甚至亿万年,它见过从前,看着现在,迎接未来,而我们,只在这一世与它相遇,我们迎接不了遥远的未来,只能活在当下。

当美如此强烈地撞击一个人灵魂的时候,人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去表达这种被撞击过后的情绪。楠溪江山水打开了一个诗人翟帅的情怀,可显然不够,翟帅说,当他觉得文字不能足以表达美的时候,他就画,当画不出的时候,就再用文字。接下来,楠溪江打开的就是一个画家的情怀。

写生,对于翟帅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法。在他看来,真正的写生对于画者的意义是给作品提供新鲜的血液。对于山水画画者而言,生命是联系在自然里的。城市的大楼里,面对一成不变的钢筋混凝土,生命最敏感的触角,会慢慢变钝,甚至泯灭掉。必须去亲近大自然,你的这些小细胞小物质,接触了最好的阳光、最新鲜的空气、最干净的水,它会变得更加敏感,激发你对美的感受力。

画家翟帅说,写生需要你走出来,亲近大自然,你看到的每一种美,都会让你产生不一样的情绪和情感。你看着远处的一棵树,受到工具和颜料的限制,它最初落在纸上也许是个点,也可能是个小墨团,也可能是条线,也可能仅仅是个淡淡的墨痕,或者干脆什么都没有。但它经过你的视网膜后,可能会长在你的心里,通过血液周而复始地循环,当它再次经过你手上的画笔,原来纸上的小点小墨团小线条淡墨痕慢慢生发,最后它必然带着你的体温以你想要的姿态或者干脆就是自己的形态落在纸上,这就是具有生命的艺术。

这样写生得来的是最新鲜的景,表达的也是画者第一眼看到美的最原始的情绪和情感,手眼的若干次配合,让最新鲜的自然景物形落于纸上,神刻在画者的心里。

《楠溪村舍图》

在展示楠溪江系列之一的《楠溪村舍图》之前,他给我们看了他画画时用的工具,若干盆各色颜料和一堆大大小小粗细不同的毛笔,这些足以让我想象一个山水工笔画家的工笔。然后他开始讲述作为一个画家,怎样将自己看到美的情绪和情感融入到这些青山绿水中,一幅画的完成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艺术创造力和敏感度。

翟帅说:这幅画是在一个独特的视角下构图,是站在高处往下看。通常我们在画山的时候,多数是选择一个仰视的角度,这时你会发现,山确实很高大,但比山更高的是人类的情怀。当你有足够大的内心来容下山时,你也就会以一个大格局来处理一幅画作。关于艺术审美,最浅显的审美标准是画得像不像,这显然不是艺术审美的唯一标准,怎样去欣赏一幅画,其实是这幅画能够给你多大的想象空间。

艺术从来都不简单,对于一个绘画的人,创作过程是幸福和痛苦并存的。美的东西产生出来,一定是拿了不美的东西去作了交换,比如说痛苦,比如说劳累,这是逃不开的,就像珍珠的产生,一粒沙子不小心落入蚌壳里,是蚌用它柔软的肉身慢慢磨砺出美丽的珍珠,这磨砺的过程是痛苦的。但美是要流传的,艺术家的使命就要流传美。

每一幅画能留存下来的都是传奇,不同的画有着不同命运。有的画送给朋友,它可能被挂在客厅里,也可能被挂在书房里或者餐厅里,那么客厅、书房或者餐厅就是它的归属。还有的可能被送出去后它就被收在箱底,那它的命运就更难说了。

每一个画家都需要为他的画寻找一面墙。翟帅的这幅画被收到国家美术馆,就像孩子要离开自己一样让他不舍,可想到它被挂在那面墙上,恒温恒湿,被照顾得很好,有更多的人去欣赏它,又觉得很欣慰。是的,这幅画必须有面墙,得先让这面墙读懂它,墙是画的最好归宿,因此即使有人出了高于中国国家美术馆的价要收藏他的一幅画作,他毅然选择了中国国家美术馆,因为他要给他的画最好的归宿。

墙对翟帅的意义不仅仅是给画找到一个好的归宿,他对墙的那种特殊感情,还跟他的创作过程有关。不是所有的画都是在平放的状态下画出来的,平放会使视角受到限制,所以有的画需要将画纸挂在墙上画。家里的墙太小了,最恨墙上的开关破坏墙的平整,以至于到后来他有了强迫症,到哪里都要看看墙上有没有突起的东西,有就总想去抠掉它。这就是他对墙的特殊感情,他的创作需要一面墙,他的画也需要一面墙。

在他看来,画家需要的创作条件很简单,日光、水、空气充足就行,就像等待一朵花开。选择的创作空间不同,也使得画有了不同的经历,会带有不同的温度和情感。但是有的时候只是那环境适合完成它,比如有时候会选择地下室作为画室,不是为了说明创作条件有多艰苦,创作有多传奇,这是因为那里的温度和湿度适合这幅画需要的条件。

人们往往会对相对成功的画家做一些臆想,比如他的创作有多不容易,他画画的条件有多艰苦,严寒酷暑都是考验,或者说他为了画一幅画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其实并不是因为投入的忘了吃饭,饿是能够强烈被感知的,只是忍住了。为什么要忍呢?我想也许是画到了关键时候了,或者这时画的欲望比吃东西充饥的欲望更加强烈,美的召唤力强于饥饿对食物的召唤力。

当然也有情绪很坏很不想画的时候,翟帅用这样一幅对联勉励自己:坐上案,一颗心死去,提起笔,万路神皆来。

我不能体会一颗心平静得像死去了的这种极端状态,但我相信这是最好的形容,任何外界的干扰此时都不能让他搁笔,这样的境界让人羡慕。

尽管翟帅把这种状态用一种很轻松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我们还是能够体会他创作过程的艰辛和痛苦,不是所有人都能随随便便成功的,它必然要有常人难以想象的经历。所以当很多人看到他作品惊叹之余,会说他是幸福的,可以画出那么美的作品,每天心里想的全是美景美像,而他自己觉得一半是幸福一半是痛苦。

他说画画的过程经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个动态的过程,如果一个画家想表达某个局部的细节,不是单单就处理这一个局部,他得让整个画幅的色调或者布局都要与之相适应,所以对任何地方的改动都有可能要对整个画面作一个调整,这看似痛苦的过程,却因为内心美的召唤又让人觉得那是个幸福的过程,因为最终你要面对的是一幅完美的画面。

翟明帅作品 局部

一幅好的画作,应该是爱与恨的纠缠,全是爱就会显得太腻,全是恨会失去画的美感,爱与恨纠缠着的人生才有故事,爱与恨纠缠着的画也是有故事的画,有故事的画才能打动人,才能最终被人记住。

在我看来,欣赏一幅画其实并不比画一幅画来得容易,没有一定的阅历,很难看到一幅画的美,也看不到绘画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翟帅说,你看一幅画作,要尊重这幅画,得和这幅画产生共鸣,读懂它你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就像他画一个景,得有打动他的那片景。比如山间里的一些小树丛最能打动他,它们长的细小、瘦弱、甚至卑微,但是它们从来不放弃的生长,似乎它们的使命就是生长,只要有一点阳光,它们就努力的生长出去,如果它们遇到一棵大树,它们也会探出枝藤攀上去,努力伸向更高处去汲取阳光。如果没有,它们就绕来绕去,绕来绕去也要生长。这是真能感动他的生命力,这也许正像他那段时间的灰色生活,仿佛有两座大山挡在前面,他努力地想从它们之间看到阳光射进来,温暖他,这就是共鸣。于是他会用画笔用色彩一遍遍地勾画和着色,让生命力以一个清晰的画面来彰显。

他被那生命力打动,我们被他的画打动。这个时候你才能深刻理解他所说的:一幅好的画必然是生发于情感,传达情感,带着温度展现出来。

翟帅的讲述过程是轻松幽默诙谐,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专业的噱头,平实谦虚,浅显易懂。

他说为什么他喜欢刻画山间小树丛特别是那些长的瘦小树木的细节,因为它们长的像自己一样瘦小,还不失时机的向大家道歉:他因为去写生晒黑了,也变瘦了,那意思是辜负了翟帅的名号,有点对不住大家,所有人笑过之后依然觉得他帅。他还说自己今天的装束太普通,大家看到的就是办公室的小王小李在讲课,没有艺术家的长头发和奇装异服。

他说真正的大师都是看上去很平常的人,而这也是真实的自己,他把自己定位为会画画的普通人。他让我们看《楠溪村舍图》中那个炊烟,他说他对这炊烟也是有特殊感情的,看到炊烟的时候都是他饿的时候,他说炊烟在屋檐缭绕的时候是最美的,可以开饭了。而听的人的就会想象,那炊烟是从怎样的人家飘出来,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在为那个饥饿的人煮上热汤热饭吗?无限遐想。

他用浅显的语言为我们讲述怎样的作品就是好作品,或者说怎样去欣赏一幅画。他说一幅好的作品应该是去符号化的,就在你不甚其解的时候,他接着说他曾经在《楠溪村舍图》上画了个电线,然后在电线上挂上一条七分裤,但后来去掉了,他觉得没有必要在画上打上某种烙印。好了,一下子你就明白了什么叫去符号。

在我看来,楠溪江的山是扎在翟帅心里的,水是流淌在他的脉管里的,流经之处,藤蔓丛林竹海茂生,然后他喷生出那浓翠鲜绿,绿得你无话可说。就在当晚,自然界多了个色彩——楠溪绿。

翟明帅作品《一瀑千山绿成河》

最后翟帅诚恳地说:我这人总的来说比较沉重,在我写的一些文章里,最喜欢问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怎样我们才能感觉到不虚度光阴呢?这些问题太沉重了。其实自己也有轻松、活泼、幽默的一面,只是今天时间太短,没有给大家展示全面。讲得再不食人间烟火,回家也要吃饭,饿了就得见到面包,啃面包远比画画轻松得多。跟大家共同思考,每一个人都得吃饭,只不过有信仰的人不会去问今天吃什么到哪里去吃,他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吃饭。所以我也希望今天算是个抛砖引玉,给大家更多点纯粹。生活的世俗每天都在纷扰着我们,我的痛苦一点不比大家少,可能要多得多,但是我们要把它咽下去,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创造出无限的美。

提问环节,海宁抛出的问题是:看他的青山绿水工笔画,都看不到人,你也说道石头有种穿越感,从你的画看你也不像活在今天的人,而你的画也确实像你说的那样,没有时代的烙印,你也是个没有烙印的人,有一天你有没有可能把自己当成一块石头放到自己的画面当中?

他说不会。其实这个对我来说是挺担心的,就是虚无感,虚无感会削弱你的存在感,你反而更不会被别人记住,这对每一个生命来说都是种危机。为不什么在山水里画人,首先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山水和人物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造型手段;第二,山里面放了人以后,人间烟火气立即就会出来,我的画里都容不下一条七分裤了,就更不能容忍一个人进来,实际上我是故意弱化人的存在,故意让画里的山水不食人间烟火。这些房子都是人建出来的,肯定住着人,但我不要让他抛头露面。现实生活中的我,内心其实是偏执的,是有棱角的,但是我尽量把这偏执和棱角藏好,努力让自己做个好孩子好老师好的社会的人。

这样回答多少让我有点难过,我曾经问过翟帅最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他说是简单舒适的生活,可现实是他也许要过很长一段不简单也不舒服的日子,我们只有祝福他,那个简单舒适的日子早点实现!

感谢翟帅的分享,羡慕你还有另一种情感的表达——画画,请原谅我的语言远不能反映你的全部魅力,建议大家还是多看你的作品吧,衷心祝愿你的每一幅画都能找到它最好的那面墙!谢谢你给我们带来的视觉享受!

这里有分享会视频

(0)

相关推荐

  • 艺术有用吗?

    --所思,所见,尽在画语者. 王雪峰 艺术有什么用?我说不好,我不知道别人的想法是怎样的,就我个人来说,我只是单纯的觉得有趣. 2020年春天,一场疫情席卷而来,世界一下子变得纷乱,那个我们的对手看不 ...

  • 陈子庄《石壶论画语要》(40)|李西伯恺

    <石壶论画语要>(40) 40. 一幅画中,山石.房子都是土红色,这是我的画法.这样处理,色面大块,中间勾勒的线条是淡墨,土红色夹些灰色,调子很好看,朴素简洁.只是画房子与画山石所用的勾勒 ...

  • 画界的劳动模范——戴泽先生

    --所思,所见,尽在画语者.--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画语者作为一个艺术交流的平台,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画界的劳动模范--戴泽老先生. 戴泽先生出生于1922年,194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 ...

  • 陈子庄《石壶论画语要》(38)|李西伯恺

    <石壶论画语要>(38) 38. 画山画水,须有生活基础.选择一地,长期地经常地去,达到最了解.最熟悉其地山水.风俗的程度.然后游历各地,丰富阅历,这样才有比较,有比较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 ...

  • 【知行微课堂回响】沭阳小调,民间艺术

    周玉波先生说:"只要有20人,就开课,为了凑数并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来听的人是否对小调感兴趣,愿意去了解这门民间艺术.小调,代表了民间丰富的文化,是人们真诚地表达生活的途径,承载了乡愁,它们, ...

  • 【知行微课堂-回响】修身理性,以返天真——记彦蘅“趣品国乐之风”

    彦蘅的名字是有文气且令人回味的:彦,本义是有才学的人:蘅,一种香草,古代长以香草象征君子.她穿着一席长裙,缓缓地来了,头发长了些,笑容更明媚了.她略显俏皮地向大家说:"这两天处理了一下牙齿, ...

  • 【知行微课堂-回响】以血脉相连的吟诵,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漆黑如泼墨的深夜里,我为寻一盏灯火而来.越过拥挤的人群,穿过吟啸的冬日,我知道我将要到达彼岸.人说百花深处,住着相融以情的人,他们热爱生活,勇敢而热情.那里有和暖温润,那里有袅娜香气,那里还有我们都 ...

  • 【知行微课堂-回响】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记彦衡《声乐艺术与生活美学》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风雨> 微课堂恰逢梧桐细雨,我们本忧心泥泞阻了来路,不想人们陆续落座,依约而至.你来了,秋水喧闹止了,合起布帘隔离尘世,美妙的音乐时 ...

  • 【知行微课堂·回响】画家的模样,我们的模样

    10月9日,一位清瘦.温雅的画家,更贴切的应该说是文人,与我们分享了一个有趣的话题--画家的模样. 他娓娓地讲,我们静静地听,时间慢慢地走,像他喜欢的诗<从前慢>: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 ...

  • 【知行微课堂回响】明帅

    <画家的模样>,翟明帅主讲 淮上雅集与知行微课堂联合出品,海宁主持 晚7点开始,在花漾城三楼体验厅,翟明帅花了一个小时,讲了古今著名画家和明帅自己的模样.8点,到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展厅观 ...

  • 微课堂回响|用影像演绎的深情

    3月24日晚,淮安国际摄影馆,资深媒体人.摄影策展人程钢应邀走进"知行微课堂",分享:影像,一种表达方式.近百人到场聆听.以下是一位听众所作的课程记录. 还未见到程钢老师,便被他的 ...

  • 微课堂回响|手作的乐趣

    美好的一天 相知相惜若可谓缘 不负韶华年 让 每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都有一个温暖的栖息地 感恩 --摘自钱敏老师朋友圈 静物之美 我该怎么形容染布的美?真应了一句:斯物若彩虹,遇上方知有.骤雨初晴,阳光 ...

  • 【微课堂回响】生活是用来审美和回味的

    苏梅画迹北欧,在瑞典哥德堡Konstepidemin国际艺术区,她是第一位中国艺术家,进入国际性课题组,举办独立画展,亦曾设场免费授艺,弘扬国画之美.12月2日,她在知行微课堂,叙谈了现代设计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