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拍一部烂一部”的故事,终于被它救了吗?

《姜子牙》上映两天后,评价彻底两级分化了起来。

有人夸它画面层次的水准震撼而惊人,有人夸它看起来格局非常宏大、终于来了部更成人向的动画电影。

有人骂它剧情不够一波三折、很是平淡,有人骂它没什么卖点、不够好笑。

我看了一圈,偏偏没人提这部电影最值得讨论、也最有深度的一点——

“每个无辜之人,都不应该被牺牲。”

别小看了这句看似口号的台词。

它的背后,是过去二十年来,几乎所有封神IP影视剧一部比一部烂的根本原因。

大家都在讨论《姜子牙》,可无论是夸他的还是骂他的,都没说到这点子上。

01 “看不起人”的封神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里,“封神宇宙”大约是这样的模糊概念:

恢弘史诗般的诸神之战,历史与神话交织,事实与传说并存。

可若是让脑海中的画面具化一些,大家就会尴尬地发现,好像只知道《封神演义》里都是三百六十五个神仙在打架,不过是打的热闹些、厉害些。

毕竟这么多年,封神IP下的影视剧都是这么拍的——

封神演义=武王伐纣+神仙混战。

神仙精怪们天然地分成了正义与邪恶的两方,互相对抗,看起来没多少内涵,邪不压正就完事了。

简单粗暴的叙事结构下,诞生了一部部封神烂剧,制作组的全身力气都花在了辣眼造型上,仿佛只要角色够多、够扎眼,就算是拍成了封神剧。

这让封神IP可以说是被拍烂了二十年,1989年的梁丽版《封神榜》据说最还原原著,但因为尺度过大,播出五集后就被紧急叫停。

如果抓不住《封神演义》的脉络,只把它视作神仙斗法爽剧,国产“封神宇宙”恐怕遥遥无期。

89版《封神榜》中的炮烙之刑

能被称为“宇宙”的故事,至少应该有一个价值核心。

只不过会让人们“大失所望”的是,放在现代的价值体系中,《封神演义》的内核其实十分黑暗消极——

天地为刀俎,生灵为鱼肉。

世间因果以天道为最高准则,个人的生死完全由天命决定。“封神榜”,就是书写天道的剧本。

推进剧本的导演有两位,一个是鸿钧老祖,一个是昊天上帝,是封神宇宙中的最高领袖。

有那么一天他们决定,要给宇宙来一次换血更新,重新建立一个以他们为绝对权威的秩序。

人界要更新,成汤的商朝已经600年了,该换一换;

神界要换血,就从人界和仙界重新选;

仙界要重组,让一批仙人堕入神界;

至于换血更新的手段,就是挑起一场大战,让封神榜上的人或仙在战争中战死,灵魂封神。

简而言之,封神榜相当于一份秘密死亡名单,姜子牙是执行人。

人界懵懵懂懂,掀起了改朝换代、王朝兴衰的大幕;仙界剑拔弩张,不同教派的仙相见后厮杀羞辱,将对方堕入神界。

所有人都以为自己将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新朝建立,神明陨落,血尘飞溅,法宝出世,这仿佛是一场将被传颂为磅礴史诗的战役。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不过是封神计划中的棋子,无论是人是仙,命运都已在封神榜里写好了——

上头有你的名字,那注定会在战役中死去。

故事开篇,纣王并不是荒淫无度的国君,“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宾服”。

后来看见女娲神像瑰丽娇媚,动了想找美人的念头,但还能被忠臣劝回来。

可封神计划要更新人界,必须让商朝乱起来,这便有了女娲于轩辕坟召唤群妖,九尾狐附身苏妲己,惑乱君心。

90后童年阴影中的石矶娘娘,在《封神演义》中原本是个特别倒霉的角色。

哪吒贪玩射箭、射死了石矶的童子,石矶前来理论,哪吒又把另一个童子打了一通,然后逃到太乙真人那躲着。

太乙真人被石矶兴师问罪时,是这样回答的:

哪吒是被元始天尊派来加速商朝灭亡的,他打死了你的徒弟,这叫天命。

石矶听完后气的打了起来,没想到太乙直接使出杀招,石矶当场凉凉。但在封神计划的语境下,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石矶也是活该。

因为人家是天选之子、一切都是命:

“今日天数已定,合于此地而死”“此是太乙真人该开杀戒”。


02 封神IP 为何拍烂了二十年

在《封神演义》中,一些情节细究起来,毫无道理逻辑可言,有时善恶的界限也被模糊,唯有封神榜所代表的“天道”才是唯一真理。

就像是设定好了世界运行的程序,姜子牙是enter键,由他去确保程序的正常运行。

如果说得现实残酷一些,那就是由姜子牙,去推进封神榜上众人的死亡结局。

《封神演义》看似热闹,伐纣之战再惊心动魄,神话宇宙再恢弘,最后不过是以生灵为棋子、重组神界的一场悲剧。

至于所谓的封神,其实更像是仙界大佬们在为自己招聘打工仔,建立归属于自己的世界,因为众神的职责是依照仙界命令、管理人间。

封神榜上写了365人的名字,或许不了解的读者会认为,被封神的应当是在大战中表现卓越的英灵。

但实际并非如此,暴虐的纣王、两大奸臣费仲尤浑、阴险的申公豹皆榜上有名。

尤为讽刺的是,纵淫听谗的纣王被封天喜星,管起了民间嫁娶的大喜事。申公豹被封了东海分水将军,执掌东海。

常有人诟病《封神演义》不论好人坏人、一概封神,觉得它不可理喻。

可若是看清这本传奇神魔小说的底色,便不会觉得封神名单不对劲。

在上位仙人眼中,善恶道德是人间的规矩,不是神仙的规矩。当他们拟定好这份封神榜,世间秩序就必须依此改变。

这其实体现的是中国神话两大脉络之一:人各有命,必须顺应天道,对应着道教的无为。

《封神演义》所主张的价值观,放在现代社会是不为大众接受的。

譬如两大教派的对立,其实隐喻着封建社会王公贵族与纷纭大众的对立。

阐教成员都是名门正统、天降圣人,对应王公贵族,而截教成员相比之下“歪瓜裂枣”、不问出身,对应纷纭大众。

在书中,截教的仙人不仅是被杀后堕入神界、从自由仙人变为打工仔,有的还被阐教变成了坐骑,比如虬首仙做了文殊天尊的坐骑。

隐喻的,便是只有天之骄子才能顺应天道,建立起等级森严、绝对权威的秩序。

了解《封神演义》中贯穿的天道主义后,此前封神IP影视剧为何反响平平的原因,已经昭然若揭。

所有翻拍剧,都主动忽视了原作悲情而磅礴的故事底色,改成了正邪对立、或是角色成长的故事:

纣王生来残暴、截教作恶多端,正义之士一拥而上,最后论功行赏。

又或是集中在单个角色,就像2019年版《封神演义》的拍摄角度,更像是“杨戬成长史”。

这样的翻拍角度,首先在逻辑上就有硬伤。

封神的故事,倘若抛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悲剧色彩,很多情节都是不成立的。

为何一定要蛊惑纣王、推翻商朝?为何石矶无端被打死也算合理?为何坏人也能论功封神?

有些情节能通过恶化角色勉强混过,比如把纣王和石矶都设定成“生来无恶不作”就行。

可封神榜的名单,却说不过去。

观众刚看你挥舞正义大旗、费尽气力打倒民不聊生的商朝,转眼到了大结局,却把坏人和好人一并封神,这算什么道理?

其次,观众在如此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中,找不到情感的投射。

“为什么我非得花几小时,看几千年前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故事?

正邪交战的设定简单粗暴,消解了原著的厚重。

人们所期待的封神宇宙,是奇特情节中,既有天界诸神经历的各种劫难,亦有人世间王朝兴衰更替的宏大叙事。

“诸神黄昏”给人恢弘感,“人间末世”给人悲壮感,两者有微妙的不同。

可一旦粗暴地划分阵营,神仙看起来只会像是“厉害点的正派”,总觉得没那味儿了。

这是因为,单纯的正邪故事,从来不是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主题。

中国神话的内核,永远是“人与天”的故事,或如《封神演义》,主张应召天命、顺势而为;或如《精卫填海》《大禹治水》,主张与天相斗、逆天而行。

正邪对立,却是“人与人”的故事,称不上权谋相斗,只有绝对的善恶。


03 国产封神宇宙 必须先“毁神”

天道主义、父权封建社会的隐喻、中国神话的气质,这些决定了《封神演义》难拍之处,也决定了国产封神宇宙难以建立的事实。

它不能只是一部部神仙大乱斗、法宝满天飞的作品,必须重新寻找到能让观众沉浸投入的精神内核。

而这,恰恰是文章开篇,我笃定《姜子牙》“稳了”的根本原因:

“每个无辜之人,都不该被牺牲。”

这是封神IP的影视翻拍作品中,第一次为无辜之人鸣冤,为天道碾压之下、被操控的棋子与蝼蚁们鸣冤。

为什么要为了这一纸封神榜,不惜推动生灵涂炭、神仙厮杀,只为建立创世神们青睐的秩序?

《姜子牙》直接把故事设定在封神之战后,才开始叙述。

让姜子牙,这个原著中的执行人、工具人,去反思封神之战到底带来了什么。

借姜子牙与小九的视角,去揭露一个事实:

号称匡扶正道的封神之战,让世界更加残破荒凉,想象中的太平盛世没有到来,反而是战争中无辜死去的人们成了冤魂、无法安息。

人人唾弃的妖狐妲己,不过是神仙手里的一枚弃子。

所谓的“为了苍生”,不过是统治权威的一面幌子。

《姜子牙》试图去传递,无论神、妖、人,都“不可欺、不可操纵、不可不救。”

这个天下不需要所谓神仙、强权的“庇护”,而是天下人的天下。

立意很深远,也很博大,令人叫绝。

但遗憾的是,《姜子牙》最后呈现出的状态,有点“成也萧何败萧何”的意思。

一个好的故事,是通过精彩的剧情慢慢展现立意;而《姜子牙》有些反客为主,单薄的剧情撑不起立意。

倘若观众不够了解《封神演义》,看电影时只会觉得茫然,为什么不拍神仙打架?为什么主角是“大叔萝莉”?

但倘若了解到原著“天地不仁”的内核,便会感叹,这部动画电影的确突破了以往的深度。

《姜子牙》破开了原著“听天由命”的价值桎梏,把精神内核换成了中国神话的另一端——

逆天改命。

此时再度回顾《哪吒之魔童降世》,会发现这样的变动是相似的。

《封神演义》原著中,哪吒与李靖完全不像一对父子、十分割裂。

那是因为,从哪吒出生伊始,李靖就被告知这孩子是灵珠子转世、生来就是为了辅佐姜子牙伐纣,更像是“寄养”在家。

而同时,哪吒也清楚地被告知,自己的任务就是加速商朝灭亡。

他甚至为自己背负的“天命”嚣张跋扈,毕竟都打死人了,太乙真人的口径依旧是

“这孩子是被元始天尊派来推剧情的,你想拿他问罪,有本事去向元始天尊要人”。

原著中,哪吒“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情节,也不像后世影视作品中美化后的那般感人。

因为原作中这一举动在哪吒本人看来,无非是划清界限。他试图打死李靖时喊的,就是“我已经还了骨肉给你,凭什么还来管我”。

但《哪吒之魔童降世》,让李靖夫妇真正接纳了哪吒,成为了有血有肉的个体,也更像是亲人。

哪吒选择反抗身为魔丸的天命,主动套上乾坤圈,对抗被赋予的、残暴凶恶的天性。

即便没有剔骨削肉这一情节,观众也能感受到哪吒与李靖夫妇之间的情感重量。

如今看来,哪吒电影中,被天界欺骗、以镇守之名被困在海底的龙族,似乎也隐隐象征着对《封神演义》中天道的反讽。

把“听天由命”的故事化为“逆天改命”,这才是今人该从《封神演义》中反思得出的价值,也是足以撑起所谓“封神宇宙”、一个新神话故事的内核。

人们常常遗憾于国产动画空有其表,画面精美、有了国风气质,但内容剧情上却差了不少。

这不过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为流传至今、庞大的传统神话体系找到足以支撑的内涵。只有能力画皮,还没有能力画骨。

无论是“封神宇宙”、“山海经宇宙”还是“聊斋宇宙”,都或多或少地无法再延承原作的内在,必须寻找新的内涵,既符合现代人的精神诉求,又有着传统华夏文明的气质。

这个内核无法是大战外星人,无法是阻止搞破坏的反派,无法是间谍007,它们与传统神话体系格格不入。

《姜子牙》与《哪吒之魔童降世》选择了“逆天改命”这一主线,它恰恰与中国神话中所寄托的一部分民族气质相契合:

反抗那些自以为能操控一切的权威 比如天灾与君主;

反抗毫无道理的天道秩序,问一句“宁有种乎”。

只不过,拍哪吒一个人的逆天改命,还算容易;想传达整个人间不再服从天命,别说《姜子牙》,三万字论文也未必说得清。

《姜子牙》摸到了“反封神”主心骨,却没成功塑起有血有肉的肉身。

或许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逆天改命”是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情怀。

熟悉之处,在于它深埋在无数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与历史故事中,与民族气质产生共鸣。

陌生之处,在于和平与科学的年代下,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合适的现实题材,来用于寄托这份厚重的情怀。

即便是2020年,人们似乎依旧需要新的神话故事,来投射一丝对抗众神、对抗天命的冲动。

(0)

相关推荐